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商业楹联丁冰"楹联"是一种高度概括思想感情,讲究平仄协调,富有情趣的文学艺术形式,通常人们称为"对联",又因多为春节前张贴,又被人们称为"春联",商业各行各业均有自己独特的店肆楹联,这些多与店名、经营品种、地理位置有关系,也有的为生财寄于良好的祝...  相似文献   

2.
又一副“戒鸦片”长联林海屏读今年《文史春秋》(第一期)上黄德先生介绍的一副"戒鸦片"长联,使我想起另一副"戒鸦片"长联。这副楹联也是仿昆明大观楼长联的,写得庄谐结合,嘲喻相间!怜恨交织,发人深省,故也抄录于后,与楹联好者共飨,亦盼瘾君子读而悟之勒马。...  相似文献   

3.
楹联、匾额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集辞赋、诗文、书法、雕刻、建筑艺术和园林设计为一体,是具东方风韵的艺术珍品。本文作者参考、学习了相关文献和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后,认为晋祠特有的楹联、匾额艺术格局及晋祠楹联、匾额不仅是晋祠胜境艺术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珍奇部分,也是晋祠山水胜迹最恰切的释注。  相似文献   

4.
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执政时期,先后用了近80年时间(1713-1792),在承德避暑山庄内外,建造了融合我国各民族宗教建筑风格的皇家寺庙,大约30座左右。这些寺庙的门殿、廊柱,均有康熙、乾隆皇帝御制的匾额和楹联,避暑山庄内外皇家寺庙楹联共计95副。这些作为御用寺庙组成部分的额联,有的体现了清帝的宗教观和民族思想;有的蕴含着清帝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它们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历史、文化与艺术内涵,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记录了"康乾盛世"时期,在推行民族团结政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研究整理山庄皇家寺庙楹联,有利于保护利用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爱国主义以及科普教育,也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古今绝联轶话文/九举古往今来,佳联何止千万,其中也不乏为数不少的绝对,留给后世爱好楹联者多少冥思苦索,今录于此,供联友们闲暇时用心自对:第一,广西省有一地名"岑溪",有人拆二字成上联,曰:岑溪山水今奚在;第二,有人将"好、配、何、问"四字拆出如下上联...  相似文献   

6.
许筱言 《神州》2011,(2):56-61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也称楹贴,俗称对联、对子、联语等。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艺术形式,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宝贵的明珠。它讲究对称平衡、音韵和谐,充分地展示出了汉语的对称美和韵律美。楹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规律,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得到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春联是楹联中的一种,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的习俗。一年又一年,本文值此新春佳节之际,重温楹联习俗,以供读者赏析。  相似文献   

7.
一部县志,必设(文化篇),而民间楹联则应是(文化篇)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现在和过去,农村中的红白喜事、时令节庆,群众都惯用楹联表达哀乐感情。志书中缺载楹联,笔者认为是对民间文学的一项漏载。1994年以来,笔者有机会到广阔的农村去了解、搜集楹联,发现农村中有许多楹联手,百姓凡遇婚丧喜庆之事,都请他书写楹联,每个村屯都有一两个这样的人。特别是临到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几乎都聘请楹联手书写祖联,张贴房屋各门、厅堂,整个村上呈现着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还发现农村中有历代流传下来的手抄楹联本,这对租联手来说是一种“资…  相似文献   

8.
马宏光 《神州》2010,(12):52-56
Preface明月一壶酒,清风万卷书。他孤独地行走在文字里,只一墨一砚一笔一纸。寒暑更迭40余载,潜心于古老的楹联艺术,执著、沉醉、痴迷,经他收集整理楹联书籍共计16部1200万字,楹联创作6000余副,研究撰写的理论文章80多万字……  相似文献   

9.
《文史月刊》2011,(4):82-F0002
非遗秀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代,许多为官者喜以楹联拒贿自律,表明自己廉洁从政的决心.他们将自撰的廉政楹联或贴于大门之上,或挂于公堂之中,作为警示语、座右铭,用来警己警人,拒贿防贪,防微杜渐,勤政为民.古人的这类廉政楹联,不失为中华楹联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今天读来,仍受教益.  相似文献   

11.
楹联,历来为人民大众所喜爱。在20世纪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代,湘楚大地蕴育而出的革命先辈们更是广泛运用楹联这一大众文体,寄托哀思、抒怀言志、警世昭人、进行巧妙的地下斗争。不失为中华民族楹联文化史河中,高高耸立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12.
潘凯 《收藏家》2013,(9):57-59
所谓“巨联”,古已有之,而其称谓,却始于当代。巨联者,乃巨幅楹联之谓。题联语于楹柱故称楹联,悬于厅堂亦称楹联,乃是泛指。楹联是文学与(书法)艺术的综合体,它们如此的珠联璧合、交相辉映,是其他任何文学、艺术不能比拟的。惠永东收藏的巨联,正所谓“联之王者,书之极致”,辑为《中国巨联书法集》一巨册,由中华书局出版。  相似文献   

13.
景区连线     
诗词楹联西湖更添书香杭州市诗词楹联学会10月在西子湖畔成立,首任会长由王其煌担任。学会的成立为广大诗词楹联研究者和爱好者构筑了一个新的创作平台,同时,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诗词楹联独特的文化艺术,服务杭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二三年,文通书局出版了一部集贵州楹联大成的书——《六碑龛贵山联语》。该书编著者向义(1900—1970)字知方,贵阳人,贵州优级师范大学堂毕业,原贵阳师院中文系教授。精于文字学,熟谙贵州文史。早年为了研讨地方文献,他不仅博览群籍,还路上“广岩穴求书”之路,足迹遍及全省,探幽剔胜,共搜集五千多副楹联,从中精选出千副编撰成书。彝族诗人余达父曾高度评价云:“向子工文章,读书富二酉。拟张黔文献,搜讨  相似文献   

15.
《收藏家》2019,(12)
<正>楹联亦称对联、对子、楹帖、联语,讲究平仄对偶,与文学、金石学、文字学及书法艺术的关系非常密切。清梁章钜在《楹联丛话》自序中谈及楹联历史:"楹联之兴,肇始于五代之桃符……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而见于载籍者寥寥……元明以后,作者渐夥,而传者甚稀。"①由此可见,早期的楹联,即是张贴于门柱之上的桃符。后经历代演变,常见书写或镌刻于名胜古迹、寺庙殿堂,或亭台楼阁,成为精英文化与普世文化完美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到了清代,这种具有独特风貌,综合了音韵,诗意,书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是盛行一时,成为了文人、书画家、以至帝王将相日常酬应的风雅之物。无论楹联的数量或质  相似文献   

16.
安宏 《文史月刊》2012,(2):45-45
皇帝的嘴巴子是管不住的,因为他是"老子天下第一"。皇帝的吃喝是一件大事,必须有一批臣子来为皇帝的嘴巴子服务。于是,在清朝,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部门——内务府。这是一个"油水最肥"的机构,因为它在服务好皇帝的嘴巴子的同时,  相似文献   

17.
《阮籍集》校点札记顾义生日前应一出版社之约,校点《阮籍集》,在饱尝了校点古籍的甘苦之余,想谈一点感想。阮籍的诗文集,除古代刊本外,目前比较通行的本子主要有两种:一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阮籍集》,由李志钧先生等校点(下称"古籍本");一是中...  相似文献   

18.
韶山冲景好,景区内楹联更好。 冲区有一座六角亭,名“眺峰亭”。亭内的四根柱上悬挂有楹联两幅,一幅云: 眺望韶峰云天青山琢屏幕; 俯瞰南岸苍松碧水映故居。 另一幅曰: 绕岫岚光笔削三山堪雄伟; 回环玉带关镇风物耐人思。 两幅楹联极写韶峰的峻峭,韶山冲风光的优美。青山、云天、碧水、苍松、岚光绕岫、玉带回环,韶峰、故居、  相似文献   

19.
论文先对楹联的产生发展作了简单的介绍,然后把楹联与中国古老的汉字联系起来,从字音字形还有修辞角度解读从楹联中折射出来的汉字文化,并对楹联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正我喜欢收集楹联,一见到那些内容好、书法好的楹联,就会拍摄下来。2010年3月,为了秭归凤凰山新屈原祠布展,我奉命去拍摄各地有关屈原的景点和遗迹。为此,我背着相机独自一人去了很多地方,但着重是去四个地方:一是屈原出生地——湖北秭归乐平里,二是屈原工作地——湖北荆州(战国时期楚国郢都所在地),三是屈原流放地——湖南溆浦,四是屈原投江地——湖南汨罗。沿着屈原的人生轨迹一路走来,发现一些楹联堪称经典。现列举秭归屈原祠、溆浦屈原庙、汨罗屈子祠的主要楹联,以共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