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葛金根 《收藏家》2010,(9):46-52
嘉兴博物馆藏《寐叟赤椟册》,乃20世纪60年代干嘉兴古旧书店所得。该册内收六通信札,托裱折迭成册,册页纵33.2厘米、横22厘米,用硬纸板包花缎夹护,题签“寐叟赤椟”,署“樊粼壬寅夏日”。寐叟即沈曾植(1850—1922年),字子培,号乙鑫,  相似文献   

2.
应一平 《文博》2009,(1):24-24
佚名画作《西园雅集图》(绢本设色)立轴,纵82.8厘米,横101.5厘米,西安关术学院收藏。上中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印)右边中钤:三希堂精鉴玺(朱文长方印)左边中钤:石渠宝笈(朱文长方印)右下角钤:子居(白文方印)左下角钤:王氏口熹斋藏(朱文方印)画外右下钤:陈氏宝琛家藏(朱文方印)。  相似文献   

3.
这幅清朱耷鹦鹉诗画册页,原为贵阳师范学院(现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向义收藏,1974年其子向行端售予贵州省博物馆.1989年,国家文物局书画鉴定组鉴定为真迹.1991年5月,故宫博物院徐邦达、王连起等一行四人来贵州省博物馆鉴定:“真迹”、“可评一级”. 此册共两页,一画一诗,尺寸都是纵27.6厘米,横20.2厘米.画为墨笔写意二鸟相背立于石上,笔墨简略,神态犹在;另一页行书自题鹦鹉诗一首(共六行):“大呼鹦鹉小呼哥,呼唤回头近若何.江上夜分春雨雪,陇西晴语旧山河.无双亦翔联青眼,岂少群趋听玉珂.工部骂教衿短昼,金闺醉煞嘴还多.”画右下钤“涉事”白文方印,诗右上钤“在芙”白文引首印,左下署“八大山人题”,钤“八大山人”白文方印.  相似文献   

4.
房学惠 《收藏家》2011,(12):28-34
1980年,旅顺博物馆从著名收藏家章伯钧家中征集一批珍贵书画,其中包括一本肖像册,册页为蝴蝶装,内含肖像14幅,信札4通。册页的前14开为肖像,每开的右页为肖像,左页为空白页。每幅肖像纵28.8、横17.3厘米。  相似文献   

5.
何洪源 《收藏家》2007,(4):75-78
济南市博物馆珍藏有《青雷隶书三经》一册,纸本,册页式线装。册体高20、宽13.5厘米,共100页,无页码。红色双线版框通高12、宽10厘米,半页6行,中有红色行线,行多为8字。册首下方钤白文印“静候”、朱文印“宜子孙”(图1);册尾钤收藏印有三:朱文方印“皇六子”、  相似文献   

6.
王慧玲 《收藏家》2013,(3):53-58
君匋艺术院藏有一本丰子恺漫画集,是画赠给弟子钱君匋的。册页最后一页题有"何日云帆卸浦桥,银字筝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后属君匋仁弟雅属子恺画并,钤盖"丰子恺"白文方印。丰子恺这本漫画对题册页,左页为抒情漫,右页为诗,共十二页,优美的诗句简洁明快的画面相得益彰,也在最大度上突现了丰氏漫画中的文学意味及平民性,有一种朴素平易的美韵。现对这本册页里的画逐一作介绍。此册第一页画一只白鸟由青山间飞出,牵引出长者与小女孩的目光,眺望向远山,虽不画表情,却也能意会到他们放飞的心情与悠远的思绪,  相似文献   

7.
刘碧虹 《收藏家》2011,(2):47-52
浙江嘉兴博物馆与海宁博物馆藏有王国维为沈曾植70寿辰而作的三件文献。分别为"王国维行楷《海日楼歌》诗稿轴"、"王国维行楷致沈曾植信札"以及"孙德谦书《王国维〈沈乙尚书七十寿序〉》中堂"。这三件墨迹在研究沈曾植的历史地位、王国维与沈曾植的关系以及王国维的书法艺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著录此图,水墨画,纵39.8厘米,横290.8厘米。末自识:“燕文贵武夷叠嶂图,甲子中元,虞山王翚临于石城精舍。”钤朱文“石谷子”,白文“王翚之印”二印。按甲子为康熙二十三年(1984年),石谷时年53岁。画之风格正合,绢色亦旧,惟笔墨稍为平板,款字伪劣,当为一时人仿作。卷中有清高宗十六言诗,  相似文献   

9.
《水阁清幽图》轴,南京博物院藏,纸本,水墨画(图版捌)。纵104.5、横67.3厘米。图中署款"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有一"。钤"黄氏子久"白文方印和"一峰道人"朱文方印。画中另钤有清人梁清标"苍岩子"、"蕉林居士"鉴藏印,右上有王时敏"西田"朱文印和王撰"颛菴"印及"董光裕印"白文方印各一枚。图为元至正九年(1349年)作于淞江,当时黄公望已至八十一岁高龄,但仍精力充  相似文献   

10.
《白描罗汉册》三开,原为广州市海幢寺旧藏,有海幢寺朱文藏印一方。现藏广州美术馆。画纵均为26.2厘米,横第一开48厘米,第二开48.2厘米,第三开47.7厘米。名款在末页右边小楷书一行,题作"元丰二年洛佛日李伯时薰脩。"下钤朱文"李伯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通过对民初史学界语境的考察,论证“古文新证”为王国维1925年清华国学院讲义的标题及其本意。并由《古文新证》分析王国维与民初史学界的关系,进而理出民初学者治学方法和态度的差异及其隐含的共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金文王称的研究始于王国维《古诸侯称王说》,其后张政烺作《■王簋簋跋——评王国维古诸侯称王说》,对王氏理论加以修正。本文在两位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检讨了金文中记录的殷代至战国各个时期的王称,将其归纳为“时王生称”、“时王美称”、“时王别称”、“在野王称”等四种。其中“时王别称”系由作者首次提出,该文具体考证了西周金文中的周王、成周王、豐王、畢王、幽王分别是文王、成王、西周早期某王、懿王、孝王的别称,它们都是以都城或重要驻地命名的。命名别称可能是西周诸王的一种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3.
张京华 《史学月刊》2003,(6):101-105
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出版,标志着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的建立。同年,顾颉刚先生写了《(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列举《周易》的记载认定先商有易杀王亥取仆牛的史实,其中借用了王国维的研究结果。顾颉刚先生撰此文本来做的是一个反题,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破坏和建设只是一事的两面”,所以此文实为顾颉刚先生在古史建设方面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在古史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试论宋神宗时期的州县省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撤废州县政区建制是熙丰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熙宁元年至九年,尤其是王安石当政期间,一批户少役繁的州县被撤销。虽在宋神宗主持新政时期,有部分已废州县得到复建,但整个宋神宗时期仍有22个州、116个县被撤。省废州县,裁官减役,省费节流,对缓解当时冗官冗费和减轻百姓的负担,具有重要意义。这项务实的改革,遇到的阻力不大,在元祐初大部分得以幸存。  相似文献   

15.
于成龙  李雪 《收藏家》2013,(2):7-12
2012年12月2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孙照子女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展隆重开幕。在此展览中,元代倪瓒《水竹居图》轴,为国内仅见倪瓒设色之作,堪称绝品;元代黄公望《溪山雨意图》卷,乃目前所见黄公望最早之作,弥足珍贵;其它如明代文征明、沈周、项圣漠、董其昌,清代王时敏、王翚、王鉴、王原祁、恽寿平及郎世宁等画品,亦为翘楚之作。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中存在着大量的神话材料,自王国维开启以神话眼光看《庄子》的先河后,鲁迅、郎擎霄、闻一多、茅盾、顾颉刚等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庄子》与神话的关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进入新时期后,对《庄子》神话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更深更全面的阶段,鉴于此,有必要对研究成果进行一番梳理,有利于推动《庄子》神话研究的发展。《庄子》神话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神话与寓言研究、神话原型和意象研究、神话思维研究、神仙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刘知几《史通》与明代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知几的《史通》问世以后 ,在唐宋两代均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明代中期以后 ,学者们开始注意这部著作 ,在对刘知几及《史通》发表毁誉兼存的评论的同时 ,对《史通》的整理与评注也逐渐展开 ,出现了陆深《史通会要》 ,李维桢、郭延年《史通评释》、王维俭《史通训诂》等著作 ,这使《史通》在明代中后期得以普遍传行 ,在其影响下 ,出现了与之相似的评史文章 ,对明代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冯尔康 《安徽史学》2015,(1):126-131
文章概述了清代前期西洋传教士在安徽布道与天主教堂在安徽的分布、安徽教徒到外省传教和信教活动,以期有助于安徽天主教史的研究。西方传教士成际理、梁弘仁、魏方济、奥地利南怀仁等人在徽州府婺源县、池州府、淮南府、太平府芜湖县、滁州直隶州、泗州五河县等六个府州县建立教堂多所,吸收信众;与西洋传教士配合,徽州信徒姚若翰到江苏海门、池州石埭教徒沈方济各赴湖北谷城传教;有十多名安徽教徒在江苏、北京等地过宗教生活,其中有汪钦一、鲍天衢、汪伊纳小等六名徽州人,参与西方传教士传教活动。作者认为,与各省比较,安徽属于天主教活动相对沉寂的省份;徽州人在外省颇有皈依天主教的,而徽州本地人似乎不感兴趣,是否与这里宗族势力强大、理学观念深入人心有关,需要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9.
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瓶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瓶是一对专门订制的庙宇供器,它的产生与宋元时期南方的五显神信仰有关。其最初供奉地是距景德镇约68公里的婺源县灵顺庙,供奉对象是五显神的从神"胡靖一"。供奉者张文进是距离景德镇约110公里的信奉五显神的商人。承造这套青花瓷瓶的是生产元青花瓷器的中心窑场,其地点可能在今景德镇市区内。  相似文献   

20.
“土木之变”是明王朝一件很不光彩甚为屈辱的事件,不仅文武大臣死难惨重,20万大军全军覆没,而且连最高统治者英宗皇帝也被俘。四川道监察御史申祜也死于此难,景泰元年朝廷本已有敕赠,然英宗重登帝位后,却独不见褒恤申祜,后世颇多不平。考察历史,始知申祜缺祀,当为英宗耻于申祐代驾死难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