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梅村先生对一幅据称从日本回流的手卷进行研究,判定其为明官方于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间绘制的原名为"蒙古山水地图"的明朝宫廷用地图,并在其同名专著《蒙古山水地图》一书中对该图性质、绘制年代、绘制者等做了一系列判定。本文认为,林梅村先生对该图性质的基本判断不能成立,其最主要原因在于明嘉靖前期蒙古诸部主要驻牧、活动范围在长城沿线以北而不是嘉峪关以西,明嘉靖时期人对当时蒙古各部方位皆有比较清晰认知且有密切互动往来,绝不至于将嘉峪关至天方之间遥远广大的区域当作"蒙古山水"来绘制地图。该图所示地理范围在明朝大致被统称为"西域"而非蒙古。除此之外,林梅村先生关于该图绘制时间、该图其他版本、绘制者为谢时臣等判断,也都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2020年1-4辑封面用图为《丝路山水地图》(部分)。《丝路山水地图》又名《蒙古山水地图》,幅宽59厘米,长30.12米,约绘制于明朝后期。图幅范围东起于嘉峪关,西终于天方,录有211个地名,直观地展示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情况,反映了延续一千多年的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2020年1-4辑封面用图为《丝路山水地图》(部分)。《丝路山水地图》又名《蒙古山水地图》,幅宽59厘米,长30.12米,约绘制于明朝后期。图幅范围东起于嘉峪关,西终于天方,录有211个地名,直观地展示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情况,反映了延续一千多年的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2020年1-4辑封面用图为《丝路山水地图》(部分)。《丝路山水地图》又名《蒙古山水地图》,幅宽59厘米,长30.12米,约绘制于明朝后期。图幅范围东起于嘉峪关,西终于天方,录有211个地名,直观地展示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情况,反映了延续一千多年的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  相似文献   

5.
1941年,日本"蒙古善邻协会"东京出版了期刊《内陆亚细亚》第一期,一幅绘制于乾隆七年(1742年)的多伦诺尔地区的地图被收录其中。据此图,笔者大致确定了蒙古文史书《俺答汗传》和汉文史书《万历武功录》记载的白言举儿克(Bayan-jirüken)的大体方位。此地是万历初年漠南蒙古的重要人物——喀喇沁万户首领青把都的牧地。  相似文献   

6.
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博物馆的《阿拉善全旗内三十六巴嘎及周围界牌之全图》是原阿拉善和硕特额鲁特旗王府所藏同名地图的复制本。该地图未注明绘制时间,但通过考察地图中注记的阿拉善旗36巴嘎、阿拉善地区寺庙、邻省地名、喀尔喀蒙古相关问题等,可以确定该地图的绘制时间当在1929年至1938年之间。解读地图内容、考订其绘制时间,是更好地利用该地图,发挥其史料价值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柴翁诗卷》为一横披手卷,高三十余厘米,长近三米。卷前有许宝蘅题签,为“柴翁诗卷”四字。诗卷内装有郑珍写致道员于钟岳的诗作七首,字系行草,书于数张信笺之上,乃郑珍手迹,殊为珍贵。卷中又有《郘亭五兄属题李斯泰山石刻十残字搨本即次郘亭韵二首》、《郘亭五兄属题前明巡抚杨公文聪山水》三诗,书于同样信笺之上,字为行书。卷后有傅增湘写于辛已(1941)十一月的题识、邢端写于壬午(1942)夏至的题识,最末为章士钊作于庚寅(1950)的七言律诗一首。该手卷今藏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  相似文献   

8.
赵榆 《收藏家》2014,(4):75-77
<正>京博艺术博物馆藏董其昌《临怀素草书〈千字文〉手卷》,绢本,通长15米,内文幅宽0.295、长12.25米,书写精妙,尺幅硕大,为现存董其昌草书之大观。翁同龢在手卷跋语中,作了极其高的评价:"董公此书,正如天女散花,神龙戏海,最后题字又谨严超秀,奇迹也!"董其昌(1555-1636年),字思白,号玄宰,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擅精鉴赏,富收藏。《明史·文苑传》载:董其昌书法集古之大成,"六体"和"八法"无所不精,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第一幅长城地图《九边图说》是明代许论在嘉靖十三年绘制的,该图描绘了包括镇城、关楼、卫所、营堡、驿站在内的多层次、立体性的长城防御体系。《九边图说》残卷东起镇北关,西至偏头关西,现存三门峡市博物馆,是许论上呈世宗的副本。《九边图说》采用中国古代地图绘制中的形象绘法,对当时流传的,目前研究评价甚高的"计里画方"与图例绘法并未采用,而是以直观、实用为目的,反映出明代仍然继承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中的人文传统。单纯以科学、定量方法衡量、构建中国古代地图史,是一种基于西方现代制图学的观念。这种方法并不符合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内在传统。作为第一幅长城地图,《九边图说》残卷具有重要的学术与文物价值。存世多个版本的《九边图论》、《九边图》,只有谢少南刻本基本反映了《九边图论》原貌,其他皆有所改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地图的编绘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就绘有著名的历史地图,但中国古代的历史地图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经纬测绘地图,而主要是以编绘政区疆域山川内容为主,并没有现代历史地图的综合表现。明末西方传教士将现代经纬测绘地图技术带入中国,但就是整个清代而言,大多数仍是采用传统的计里画方的平面符号和散点透视的写意山水方法进行地图绘制,中国历史地图是在清末才开始采用现代经纬测绘平面符号绘制和多色套印印刷,这方面日本人早于中国用现代方法绘制中国历史地图。从20世纪五十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地图编绘进入了繁荣时期。当代中国历史地图的编绘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如存在将历史地图看成文化工程而不是科学工程、强调绘制技术忽视基础研究的误区,从而影响了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科学信度和使用功效。未来中国历史地图的编绘,释文同步化、地图信息化、多维直观化、历史场景化应该是四大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对唐代贾耽的地理(地图)著述的名目进行辨析,分析了"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九州图》、《海内华夷图》之间的关系,以及别录与通录的区别。指出《九州图》、《海内华夷图》是贾耽国图撰修总体事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总称。并从地图学传统、方志学传统入手,探讨了贾耽地理(地图)著述的性质,对其中的地图学成绩进行了重新评价,进而从"近意就实,依稀像真"分析了贾耽地图学的滞后性,指出"古墨今朱"应只是文字注记的区别,并非通过图形绘制表达古今地理要素的差异,由此审视了中国古代地图史上图形绘制与文字注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康熙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任皇帝,在位61年,其间,为了缓和当时江南地区反清斗争,笼络汉族地主阶级,也为了视察黄河、运河的河防工程,观览民情,曾于康熙23年(1684)到康熙44年(1705)期间六次南巡.其中,第二次南巡归来,诏集天下名工,绘制了反映这一盛举的巨幅手卷——《康熙南巡图》(以下简称《南巡图》)《南巡图》共12卷,绢本,设色.在绘制正图前,先由王翚等绘草图12卷,纸本,淡设色.内容与正图相仿,尺寸比正图略小.粉本呈康熙皇帝过目,获准后始画绢本.我在81年—86年曾复制过《南巡图》纸本一轴.这轴手卷画心纵65、横2955厘米,包括无锡至苏州一卷(长2094厘米)及散片三幅,拖尾上有跋111厘米.我在复制过程中及复制完成后,对《南巡图》进行了研究,查证了有关的一系列资料.本文就《南巡图》的主持者与绘制者问题试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时光荏苒,启功先生已经离开我们整整十个寒暑。北京画院推出的"逸笔遗珍——启功艺术回顾展",使我们有机会再次走进启功的世界,重温启功。启功先生在世的93年中饱经沧桑,求学不止,最终成为了我国当代大儒。他对历史学、古典文学、文字学、文献学、版本学、音韵学、训诂学以及红学和佛学等都有广泛研究,成就卓著,尤其在书法、绘画、诗词、文物鉴定方面,最为大众称道。这次展览中有许多以前没有见过的精彩书画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如1934年作《临宋人山水手卷》(图一)、1937年作《山水四屏》(图二)、1945年作册页、1948年作手卷等都极其精彩,可见先生年纪轻轻时,绘画的天赋  相似文献   

14.
民国年间,罗振玉珂罗版宣纸影印《赵文敏公虞文靖公法书》一册,其中"虞文靖公法书"乃影印元人虞集所抄汉代枚乘的《七发》手卷(图1)。该手卷未检得历代书画藏簿有著录,亦未知今流落何所,惟赖此影印本得窥其原貌。虞集所抄《七发》与《文选》所载者有同有异,疑并非出自《文选》,而是另有文献来源;又其藏弆罕秘,鲜有道者,据手卷中所钤诸印略可睹其流传踪迹。手卷正文共抄139行,行18字,有栏格。小楷书抄写,参入行书笔意,遒劲有力,挥洒自如。  相似文献   

15.
<正>提到历史题材油画与爱国主义教育,很多文章提到著名油画家贾涤非、胡悌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创作的《杨靖宇将军》。而2013年冬,我目睹了贾涤非绘制大型壁画《松江万古流》的整个过程,该巨作重新被布展在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历史陈列"之中。《松江万古流》长22米、高是3.6米。作品以吉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为背景,展现了吉林市从远古渔猎农耕时  相似文献   

16.
来信     
《中华遗产》2007,(10):150-150
唐诗之路9月号《唐诗之路》选题新颖,内容丰富。细细品读,让我受益匪浅。"唐诗之路"是一条神奇的路线,尽管在任何一张地图上,人们几乎都不可能看到它的实际存在,但千年来,它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踏歌而来,留下许多传世名篇,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中国文人的山水走廊。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晚明时期进入中国的耶稣会士罗明坚所绘制的第一份中国分省地图,对地图的绘制者罗明坚和地图的基本内容作了初步的探讨。指出了这份地图的底本是《大明一统文武诸司衙门官制》一书。  相似文献   

18.
1989年6月,我带于书大同志做院藏《康熙南巡图》,手卷长35米,高70厘米,还有一件复制品.难度较大,需要揭一段托一段,这么长的卷子在我工作中还是第一次碰到,我们开始在工作台上放正时,画心就不容易裁正,后采取在工作室地下拼接,方正画心放长吊线,在工作台只有两、三米长,地上可以放长十几米长,终于使画心方正.我们在揭画心时,清洗一段揭一段,不托害怕画心在台上崩裂,就象蚂蚁啃骨头一样,两人光揭和托就用了一个星期多的时间,最后上墙分成两次,拼接时才用了新工艺.1990年在《中国文化报》上刊登了这个消息及照片.  相似文献   

19.
西晋以后,国家舆地图与方志地图绘制分流,各成体系。至晚清,国家舆地图绘制技术已相当成熟,但方志地图依然使用示意绘画法。《安西采访底本》是甘肃省瓜州县的第一部方志,其中所附8幅地图在地图学上有重要意义,体现了晚清地县方志地图的绘制水平。时至今日,不少地县方志中的地图或从国家地图中截取所需部分,或沿用旧有方法绘制。本文认为,当今方志地图的绘制,应该吸收传统方志的优点,运用现代化技术,按照方志体例和内容的需求,绘制精细准确的附图,以便更好地保存史料,构建方志地情资料库。  相似文献   

20.
赵静 《文博》2004,(5):56-59
《禹迹图》在中国地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它在传世的石刻地图中的绘制年代最早,更在于它有相当高的数学精度,是现存最早的画方地图。《禹迹图》客观的反映了宋代的地图制作水平,是中外古地图中难得的珍品,历来西方学者对它赞誉有加。目前对此图的研究又出现另一种认识,葛瑞母·汉卡克在其《上帝的指纹》一书中提到"一幅雕刻在石碑上,绘于1137年的中国地图呈现精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