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扇面作为中国书画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制,因其独特性,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尤其在明清之际甚为流行。书画扇面强调以小见大,扇面创作被认为是艺术创作中带着镣铐的舞蹈,对作者的要求极高,也最能展现一个书画家的才情功力。现择取佛山市博物馆藏有的几幅明代金笺扇面绘画,与同好共赏,并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明刊本《西游记》在清代已渐趋消失,现 在通行的三种本子都是清代的。本文对其中甘肃省图书 馆文献部所藏两种善本及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1000余幅书画作品来源有三,一是五六十年代原陕西省博物馆征购所得;二是来源于上世纪50年代末故宫博物院的调拨;三是私人的捐赠,其中捐赠数量最多的有两批,一是1959年京剧名家尚小云的捐赠,主要有顾鹤庆《蕉山图》、翁寿如《山水画》等。尚小云(1900—1976年),原名德泉,字绮霞,祖籍河北南宫县,生干北京,与梅兰芳、程砚秋、苟慧生并称四大名旦。 相似文献
4.
2014年12月28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书法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法》专题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涵盖了从商代甲骨文、金文至清代墨迹的120余件珍贵文物,通过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充分反映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变化。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而书法则是文字表现的艺术形式,具有文化交流、传播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1958年,江西南城长塘街明益庄王朱厚烨墓的发掘将许多珍稀文物呈现在世人眼前,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莫过于那些用纯金打造的头饰,璀璨耀眼,熠熠生辉,表现出大明王朝富足的物质生活和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充满时代气息。墓主朱厚烨,为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益端王朱祜槟的嫡长子。明代将皇子皇孙分封各地作藩王, 相似文献
6.
道释画科中的人物经常出现在顾绣作品中,尤以佛教圣僧题材居多。其内容既有非情节性的佛陀、菩萨、罗汉、高僧等人物,也有情节性的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经变故事等内容;其形式既有李公嗾式的白描人物,也有丁云鹏式的工笔重彩;其风格或朴野可喜,或文风郁郁,所有这些都洋溢着淳厚、静谧的中国情调。这些作品多以名人绘画为稿本,因画施绣,绣绘结合,针法多变, 相似文献
7.
观音菩萨是我国汉传佛教中最为广大民众所信奉和崇拜的神祇。人们以其所具备的大慈大悲的性格特征,编撰了许多救苦救难的显化故事。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就描述了观音菩萨的多种变化形象,这些形象其实都是明代常见的神祇形象。本文简要介绍如下。一、观音形象观音菩萨是佛教中最被人尊崇的一位神祇。传说其能根据不同场合幻化出不同形象来解灾救难。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是我国驻印度使馆前文化参赞。“佛”在佛教徒的心目中至高无上。本文将告诉你什么是佛。 相似文献
9.
日本现藏有多种稀见明人诗文别集,有些别集附录有词作,其中陆釴《春雨堂稿》、费釴《费钟石先生文集》、李瓒《闻诗集纪》、刘世伟《后溪文稿》、周诗《与鹿先生集》、曹大同《玉芝楼诗稿》、沈演《止止斋集》、陈言《陈布衣集句》等8家凡载词作74首,其人并词《全明词》均未收录,足补《全明词》之未备。 相似文献
10.
花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以其鲜艳的色彩、芬芳的气味、清雅的姿态,很早就进入人们的视野,以花喻美人,以花比德行,以花达情意。中国早期的玉器,“珍重似不敢亵”,因此多装饰以神兽纹和几何纹,很少见到花卉纹。战国时,有很小一部分玉器上出现花叶纹。花卉纹饰真正广泛的使用始于唐朝,大花大叶,花朵有些近乎于圆形。 相似文献
11.
<正>衣冠自从摆脱了蔽体御寒的原始属性后就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最外在的文化表征,蕴纳着深邃而多元的文化内涵。中国作为伟大的文明古国,更赋予衣冠以明礼仪,辨尊卑的政治功能,并且在王朝更迭时必制定新的冠服以作为新政权的外在标志。清王朝一统天下后,借鉴吸收了传统服饰文化中色彩与纹饰等精髓,同时又融入了本民族的骑射文化元素,形成特点鲜明的服饰制度,以皇帝后妃为主体的清代皇家服饰,包括礼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等在不同场合穿着的各种服饰。礼服肃穆庄严,吉服喜庆热烈,行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彩瓷的生产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作水平更是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除了继承传统的釉上五彩、青花五彩、素三彩、斗彩品种外,还发明了釉上蓝彩代替了釉下青花五彩,创烧了在青花轮廓线内填绘彩料的斗彩和淡雅柔和、绘画精美的五彩,以及婀娜多姿、美轮美奂的珐琅彩等。此外,种类繁多的杂彩在清代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初,著名的“大航海时代”已过去了近200年,地理大发现的成果早已为欧洲带来了繁荣与进步。在同时期的中国,宋、元以来造船、航海领袖世界的风范却已成为明日黄花。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使中国人远离海洋,多数人对海外世界的认知仍主要来自于《山海经》。 相似文献
14.
一清宫皇帝御用的松花石砚1.清代康熙朝松花石嵌螺钿池砚(图1)。长18.5、宽12.6、高3.2厘米。砚为松花石制,长方形,呈绿色。砚面前端为砚池,池中嵌一螺钿。砚池四周凸雕流云海水山石,右侧雕一螭龙隐身于云海之中,取寿山福海之意。砚池下方为圆形砚堂。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是最早发明制陶瓷技术的国家,有着瓷国之美誉。从古代开始至今,一直对世界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长久不衰,在于她的艺术魅力与实用价值。本文浅析数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经典瓷器,供人们鉴赏。 相似文献
16.
旅顺博物馆从馆藏百余件珐琅器中遴选出部分精品,推出了气韵独具的清代珐琅器精品展,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旅顺博物馆展览的掐丝珐琅器和画珐琅器为主线,从器物的来源、艺术特色、审美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与阐释,与读者共同鉴赏清代珐琅器的独特神韵。 相似文献
17.
造办处档案是研究清代宫廷御用品的第一手资料。2005年《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出版,系统地公布了雍正至乾隆时期宫廷御用品制作、修复、收藏等方面的材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很大便利。 相似文献
18.
三清初画坛以"四王"成为正统派,他们继承董其昌衣钵,讲究笔墨技巧。其中王的"虞山派",王原祁的"娄东派"声势最为显著,从之者众。此外"四僧"及"新安派"、"金陵画派"也各具风采。清中期以扬州地区的"扬州画派"影响最大,他们追求个性解放,革新创造,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书画艺术中,经由最初的实用品发展到纯艺术欣赏样式的,唯有扇面书画。扇面书画载体独特,形制别样,轻巧便捷,十分适用于文人雅士之间的礼尚往来,因此受到历代书画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20.
肖像画,作为人物画的一个分支门类,在中国有着历史的悠久,有写照、传影、写真、写貌、写像、写生、小像等等传统称谓。《尚书》载,高宗“梦帝赉予良弼”,“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说筑傅岩之野,惟肖。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①这类记载或带着浓厚的传说色彩,但从中可看出肖像画在商代便已具备相当写实的水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