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一大"会场突然遭到法租界巡捕搜查的原因,过去党史界、学术界经过研究一致认为:问题出在出席中共"一大"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身上。因为马林是荷兰人,曾在荷属爪哇从事革命活动而被当局驱逐出境,一些帝国主义国家都知道马林是一个从事共产主义活动的革命党人,对他的行踪特别注意。当马林奉命离开莫斯科来上海,途经维也纳向奥地利政府当局领取来中国的签证时,就被拘留六天,后来在朋友和律师的帮助下才获释,  相似文献   

2.
应克复 《炎黄春秋》2011,(12):55-56
朱相远在《辛亥百年的主航道》一文中说:"辛亥革命十多年后,孙中山又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炎黄春秋》2011年第9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这在中国知识界已是无人不知,各种近代史版本的史书、史论无不秉持此说,这已成了定论,还有什么可疑的呢?史界和学界将"三大政策"确立为"新三民主义",其权威根据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中的一段论述。毛泽东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重新  相似文献   

3.
《炎黄春秋》2005,(11):F0002-F0002
1 1933年9月,十八岁的胡耀邦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少共中央局担任秘书长。2胡耀邦和李昭1941年结婚。他们相互敬重,相伴终生。3任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时,在太原前线作战会议上聆听彭德怀司令员讲话。前排右一为胡耀邦(1949年)。41957年5月,团的三大闭幕后,胡耀邦陪同毛泽东接见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这是中国人所熟知的。但它曾经先后是晋冀鲁豫中央局、华北地区的地方性的报纸,并且两次都创刊于河北,这就鲜为人知了。 (一)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 1946年4月,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准备出版张机关报,拟报名为“晋冀鲁豫日报”或“太行日报”。当时的晋冀鲁豫边区,包括太行、冀鲁豫、冀南和太岳四个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副收记薄一波去请毛泽茫席题写报头,毛泽东说:“为什么你们不叫“人民日报”?他认为报名不一定都以地区为名,于是,提笔书写了”人民日报”的报头。 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1946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前后,在随西风东渐而来的各种主义之中,青年毛泽东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思索和比较,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时年27岁.也是这一年,他创建了湖南共产党小组.次年7月,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时年28岁.时隔2年,他被中共三大选举为中央局委员兼秘书,成为中共核心领导成员之一,走上...  相似文献   

6.
<正>中共“三大”是我党在建党初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也是唯一一次在广东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参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一批著名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张太雷、陈潭秋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出席了这次大会。中共三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实践,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指导中国革命的最初尝试。回顾中共“三大”的历史贡献和共产国际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7.
肖甡 《百年潮》2002,(2):12-19
打开过去的史书,大凡将陈独秀看作是一个反派人物,右倾机会主义的化身,大革命失败的罪魁祸首,不一而足.可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就是"这样"的一个陈独秀,从建党到大革命的6年间竟连任中共五届最高领导(一大是中央局书记,二大、三大是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四大、五大是中央执行委员会总书记),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陈独秀处于早期党的核心地位,表面上似乎难以理解,原因谁都不去说.因为陈独秀毕竟后来脱离了共产党,成立"托陈派",只好用他"并不是好的马克思主义者","当总书记是历史的误会",等等,加以掩饰,并希图以此表白,陈独秀不该担任中共最高领导人;他任总书记无非是中共的幼稚.其实,只要尊重历史而不带任何偏见,就不难发现,这种诠释,既缺乏说服力,也是对陈独秀和中共党史的不公正.  相似文献   

8.
1935年10月,中央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陕北,结束了创造人间奇迹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一页。为了肃清张国焘错误路线在红四方面军造成的不良影响,毛泽东决定在红军队伍中开展一场"肃反运动"。随后,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肃清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决定》,延安部队、机关和学校纷纷召开声讨张国焘会议,史称"延安肃反"运动。在"肃反运动"中,毛泽东仍对企图分裂党、分裂红军的张国焘、陈昌浩等  相似文献   

9.
吴小龙 《百年潮》2003,(2):76-78
1945年,毛泽东到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谈判,与柳亚子久别重逢,老诗人向毛泽东索诗,毛就把自己的<沁园春·雪>抄在十八集团军的公文纸上送给了柳亚子.很快,这首词就在山城传开了.作为诗人,柳亚子对毛的这首诗作当然不能没有唱和,甚至于,他的"和诗"还是先于毛泽东的诗作而公开发表的.柳亚子的词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0.
项辉 《文史精华》2005,(2):4-13
共和国大将罗瑞卿深受毛泽东的器重,被人称为毛泽东的"大警卫员"。然而就是这样-位备受毛泽东信任的高级将领,却被林彪捏造罪名,诬陷迫害,在"文革"前夜首当其冲被打倒,成为我党历史上的一大冤案。《"文革"前夜罗瑞卿蒙冤内幕》一文介绍了其中的来龙去脉,资料翔实,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1.
1921年7月23日晚8时,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解放前曾改为望志路106号,现为兴业路76号)开幕。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等13人。另外,还有两名外国人,一为荷兰人马林,另一位是俄国人尼科利斯基。  相似文献   

12.
1962年1月中旬,北京城平添了一个数目不小的人群,这是中共中央在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全国所有县委各有2人、地委各3人、省委和中央各部各4人参加会议,加上解放军和大型工矿企业的负责人,有7118人之多,故称这次会议为“七千人大会”.以中央工作会议参会人员之广、人数之多,这次恐怕是空前的.之所以要开这个会,是因为1958年以来,搞“大跃进”,搞公社,从中央到地方,有许多混乱思想,经济一团糟,人民生活困难至极,政治上大反“右倾”,人们心情不舒畅. 毛泽东终于看出了有些事并不是他以前所断言的那样,有些问题非解决不可.于是,便有“七千人大会”的召开.会前,刘少奇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决定,准备了一个提交会议讨论的全面报告.报告初稿出来以后,照例先送毛泽东看.毛泽东考虑到对这几年的曲折发展进行总结,意见必不一致,建议不要等政治局讨论定稿,先把这个草稿发给全体代表,让大家讨论,提意见.同时,由刘少奇主持一个起草委员会,吸收讨论的意见,搞成定稿后正式下发.因此,这个会议的开法是别开生面的.一开始,就是中央机关和6个大区分组讨论刘少奇的报告第一稿,众说纷纭.期间,有中央局和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中央各部委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21人起草委员会用了8天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高岗的堕落     
建国以后,高岗居功自傲,权力欲急剧膨胀。1953年12月,中央准备撤销中央局和大区行政委员会。毛泽东为了减轻一些自己的负担,提议中央领导班子分为一线、二线。紧跟着,毛泽东要外出休假,提议由刘少奇临时主持中央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武装和平共处"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60年代初期,面对动荡的国际局势和战争威胁,毛泽东在处理国际关系,捍卫祖国的领土和主权斗争中,依据形势的发展和需要,提出了"武装和平共处"思想.为了正确实施"武装和平共处"思想,毛泽东等还提出了若干理论原则.正是依据这一思想,在60、70年代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今天,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仍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凡 《文史月刊》2010,(7):27-27
<正>1966年5月7日,正值"文革"前夜,毛泽东看了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在这封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的信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  相似文献   

16.
高岗的堕落     
建国以后,高岗居功自傲,权力欲急剧膨胀。1953年12月,中央准备撤销中央局和大区行政委员会。毛泽东为了减轻一些自己的负担,提议中央领导班子分为一线、二线。  相似文献   

17.
从筹创中共到五次代表大会,陈独秀任过临时中央局书记、中央局书记、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党内有"开山书记"之称。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年,他辞去总书记职,不久即投入党内反对派活动,也就四年的时间,他又被统一后的中国托派组织推至总书记的位置,这是他最后的总书记生涯。  相似文献   

18.
于化民 《百年潮》2004,(3):52-58
"六大决议"与毛泽东的态度 袁文才、王佐一心一意跟着毛泽东干革命,经受住了艰苦斗争的考验,政治上日益成熟,逐步成长为党和红军的重要领导干部,毛泽东也对两人信任有加。就在这时,一份来自党中央的文件却使两人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9.
刘扬 《纵横》2013,(8):46-47
1953年7月22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向中央各部委、中央人民政府各党组、各中央局、分局、省市委发出指示,要求坚决制止滥发统计表报的严重现象。这份由毛泽东亲自拟稿的指示,至今读来仍有重要借鉴意义。指示的正文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40年代中期,毛泽东曾对南斯拉夫和铁托成功的经验十分赞赏,并在某些方面欲以借鉴。很快斯大林就对毛泽东戒心十足,认为毛泽东是"半个铁托"。在风云变幻复杂的国际共运中,毛泽东对铁托从欣赏逐渐变为批判,至60年代初,毛泽东4次批判铁托,最终认为铁托在南斯拉夫复辟了"资本主义"。请看《"半个铁托"毛泽东对铁托的批判》一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