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畲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据文献记载。大约在公元七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同胞就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一部分往东北迁徙,形成今天分布于闽、浙、赣、粤、皖五省的部分山区的局面,其中福建畲族人口35万,是全国畲族人口的集中居住地。福建畲族现主要分布在闽东的福安市、福鼎县、霞浦县、宁德市、  相似文献   

2.
通常,一个乡村只有几个或十几个姓氏,可是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的崇山峻岭中,有一个古镇却有上百个姓氏,它就是客家人祖地之一的福建闽西武平县中山镇。  相似文献   

3.
可从安远县城直达三百山。安远县位于江西南部,处于闽、粤、赣三省交汇处,西接赣粤高速公路和105国道,南接京九大动脉,距京九铁路和赣粤高速公路均为70公里左右,有四条二级公路通往周边各县,5小时内可达广州、深圳。三百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南部的安远县境内,是安远县东南边境诸山峰的合称,地处赣、粤、闽三省交界处,属武夷山脉东段北坡余脉交错地带,是长江水系之贡江与珠江水系之东江的分水岭,是东江的源头,香港同胞饮用水的发源地,2002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4.
李晋 《华夏人文地理》2005,(11):134-139
历史上,客家人先后经历6次迁徙,最后定居在赣、闽、粤三省交界处的山区。初到南方时,他们一方面需要与当地人争夺资源,另一方面还要防备土匪的袭击。因此,客家人依靠紧密团结的宗族力量和高大的围龙屋,保持凝聚力维持生活安全。  相似文献   

5.
畲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唐代以前就聚居在粤、闽、赣交界一带,以广东的凤凰山最多。凤凰山是位于广东省东部、潮州市与梅州市交界地带的一座纵横数百里的大山脉,目前,仍有占广东省畲族人口约十分之一的畲民居住在这里。凤凰山畲族自元后期至明万历年间开始大规模向闽迁徙,日渐形成目前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现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皖等五省,人口约70多万人(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字)。广东凤凰山是畲族同胞世代相传的祖居地和民族发祥地,在全国畲族同胞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曾三次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过粤赣交界的梅岭,进人广东南雄从事革命活动,为南雄人民革命史增添了浓厚的一笔。  相似文献   

7.
聂都,是江西西南边陲上的一个山区乡村,它北、东、南三面分别与大余县河洞、内良及本县文英、关田相接。越过文英,与湖南汝城相望。西南与广东仁化毗邻。由于该乡地处山区,又介于湘、粤、赣三省之间,民间文化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1998年元月,笔者前住该乡进行了为期10天的田野调查。  相似文献   

8.
江山古窑址分布区域广,密度大,产量高,品种齐全,窑床明显,堆积层丰富,集中反映了江山制陶、瓷业的风貌和闽、浙、赣的地方风格,具有地方代表性。江山古窑址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的独特,制陶、瓷资源丰富,需求量大,技术推广普及,留下了各个时期的古窑址和大量的产品、标本。这些古遗存为研究闽、浙、赣三省边界为主的古代陶瓷业提供了大量的佐证,是江山古陶瓷的兴衰史,是中国古陶瓷发生、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9.
居住在闽西、赣南、粤东北三角地带的居民,使用着相近的语言——“客家话”,这种“客家话”同相邻的闽南话、闽北话、潮汕话、粤语、赣语又各不相同。这支居民的祖先原居黄河流域豫、晋、鲁等省,多为世家望族。自西晋“永嘉之乱”始,北方长期处于战乱状态,这些中原地区的衣冠之家便举族南迁。在闽、粤、赣交界的山区地带安家落户。由于这些移民是结为集团南迁的,落籍后又相互通  相似文献   

10.
清代江西赣南地区的退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江西赣南地区,包括赣州府和南安府的全部属县、乾隆年间从赣州府析出的宁都直隶州一州二县,以及吉安府的龙泉县(今江西遂川县)和建昌府的广昌县,它地处江西南部,是一个毗邻闽、粤、湘、赣四省交界之地的“万山线田”①之区。明中叶以后至清前期,这里曾接纳了闽...  相似文献   

11.
周琍 《民俗研究》2015,(3):101-107
粤东盐粮古道的开辟使粤盐北输和赣粮南运成为可能,形成了地区间互通有无的商贸网络与移民纽带,由此形成了区域性经济民俗系统,并在粤盐赣粮间的交易和运输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盐粮文化,如挑工山歌及粤东客家独特的饮食形式——盐烹等。这提醒我们,对地方文化的研究与保护需要有整体观意识。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伴随着景德镇民窑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流民涌入景德镇,促进了城市社会的发展。流民不仅为景德镇"大都会"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而且促进了城市社会管理的转变和行帮制度的形成。流民的活动是我们全面认识明清景德镇社会变迁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湘鄂川黔交界地区蕴藏有丰富的山林特产资源,明清时期得到空前开发,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文章主要从自然地理、劳动力资源、交通运输、政策背景和外部市场四个方面对明清时期该地区山林特产资源开发的主要条件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边陲,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五县接壤的山区。东邻浙江开化县,北界安徽休宁县,西南与乐平县毗邻。为配合景婺黄常高速公路建设,江西省文物考  相似文献   

15.
<正>粤赣湘边人民流通券是解放战争时期粤赣湘边区印制和发行的地方纸币,计有贰角、伍角、壹圆、伍圆、拾圆五种面值,主要流通在粤赣湘边区,有力地支持了广东地区以及华南全境的解放。因是区域性货币,流通时间短暂,加之历史资料匮乏,披露信息很少,故粤赣湘边人民流通券多不为人知,鲜有专门的考证和研究。据粗略梳理,该流通券只在《华南根据地货币史》一书中略有提及,内容主要是介绍各券别大致式样,对发行背景等几乎没有论述。  相似文献   

16.
浙西以衢州为中心,所辖有衢县、龙游、江山、常山、开化及柯城等五县(市)一区。该地区处于钱塘江上游,与赣、闽、皖三省交界,且北为千里岗山脉,南为仙霞岭余支,森林资源丰富。又衢江横贯东西,水陆交通均较方便。优越的自然条件在历史上曾促使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建筑方面更为如此。 浙西尽管只是浙江省的一个角落,但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却可以使它频繁地与福建、江西、安徽等地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吸取其精华以发展自己。因此,在该地区内保存下来的明、清古建筑中,就有不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纵览我国的古代建筑史可知,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筑发生较大转变的时期。而明、清  相似文献   

17.
潮汕先民及其文化,是由粤东地区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形成的。从大的地理环境而言,粤东地区由两道北东走向的山脉所环抱,其一为莲花山,另一为凤凰山。两山皆东、北起于粤闽两省界。而潮汕地区第一大河韩江,其上游即为闽西南的汀江。所以,粤东和闽南之所以成为同类型的区域文化,完全是由于山水相连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明清闽粤赣地区虎灾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正刚 《清史研究》2001,(2):120-124
本文着重探讨了明清时期闽粤赣三省虎灾的成因、危害及其分布和演变趋势。指出这一时期三省虎患之所以空前绝后,主要原因就是随着大量人口不断向山区进逼和新作物的引进推广而出现的山区开垦规模的扩大,其对山林资源的严重破坏,激化了虎与人之间的矛盾:要么虎吃人,要么人杀虎。其后,山区开发已达极限,老虎不断为民捕杀,乃至造成华南虎濒于绝种的境地,虎患随之减少。  相似文献   

19.
马凯  赵梓铭 《南方文物》2022,(4):258-260
<正>一、引言罗福嶂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项山乡福中村。距县城约23公里,地形似羊,南接广东梅州,西连寻乌县吉潭,北临吉潭剑溪,福中村为武夷山脉与南岭山脉交界处,境内山峦重叠,绵延起伏,武夷山脉横亘其中,屏障东西,以海拔1529.8米的赣南第二高峰项山甑顶为界,分成岽前、岽背二大自然片,属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处,有一脚踩三省之说。  相似文献   

20.
盛唐时期,生活在福建、广东交界泉、潮一带山区的畲族,从“刀耕火耨””、辅以“捕野禽、射豕肉”的原始农业阶段,越过了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制度过渡,前后经过了五代宋、元将近十个世纪的时间,到明清时期,在他们的生产力已接近当地汉族的时候,终于确立了封建到。研究古代畲族社会超阶段过渡问题,对于研究畲族的历史和现状,了解这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较大意义。本文就畲族封建化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唐代以前的畲族社会 古代粤、闽一带,有“周官七闽”之称,是“群蛮”聚居的“化外之地”。那时,畲族也是这里的一支少数民族。其社会性质如何?史学界一直未得肯定的结论。我们认为在唐以前,畲族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据畲族史诗《高皇歌》和新发现的兰、雷、钟三姓族谱,以及闽、浙一些地方志记载所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