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文和藏文帝师法旨中无“本钦”这一称谓,“本钦”是乌思藏地方对乌思藏宣慰使(首席)的俗称;本钦须由帝师举荐,皇帝任命,是元朝乌思藏地方的高级官员,而非独成系统;在乌思藏地方不存在有别于乌思藏宣慰司的其他行政职官体系;《萨迦本钦非乌思藏宣慰使考辨》所提出的“八个理由”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
论点摘编     
"帝师"名号在西藏的使用和含义变化之探析才让在《中国藏学》2021年第4期上发表文章,"帝师" 一词最早在西夏时有了藏文的音译词,并逐渐传入西藏,为藏传佛教界所熟悉。元朝历代皇帝册封萨迦派昆氏人物为帝师,帝师这一位高权重的职位给西藏社会留下了深刻印象。明清两代中央同样对藏传佛教界领袖人物实行册封,但皆无帝师之名号,而"帝师" 一词在西藏的使用却延续到了清代。文章认为,明清时期藏文中的"帝师" 一词,含义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有的是将一些地方势力所供奉的宗教上师尊称为"帝师"。  相似文献   

3.
论点摘编     
"帝师"名号在西藏的使用和含义变化之探析才让在《中国藏学》2021年第4期上发表文章,"帝师" 一词最早在西夏时有了藏文的音译词,并逐渐传入西藏,为藏传佛教界所熟悉。元朝历代皇帝册封萨迦派昆氏人物为帝师,帝师这一位高权重的职位给西藏社会留下了深刻印象。明清两代中央同样对藏传佛教界领袖人物实行册封,但皆无帝师之名号,而"帝师" 一词在西藏的使用却延续到了清代。文章认为,明清时期藏文中的"帝师" 一词,含义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有的是将一些地方势力所供奉的宗教上师尊称为"帝师"。  相似文献   

4.
博东派(亦译珀东派)的创始人博东·乔列南杰是公元14世纪中出现的西藏最为杰出的著名佛学家,著作家之一,为西藏著作最多的学者。  相似文献   

5.
在藏文里。阿里有着属地、领地之意.它是强大、不可一世的吐蕃王朝灭亡后.其落魄王子逃到西藏西部地区建立小王国后才出现的名词,有上部阿里与下部阿里之分。 上部阿里“堆阿里廓尔松”据说是吉德尼玛衮按三围的地望把它们分给三个儿子,儿子的名字的最后带“衮”,故有着“三衮占三围“之说。“三围”中布让(普兰)为雪山之围,古格为石山之围,如拓(日土)为湖泊之围。  相似文献   

6.
《五世达赖喇嘛1680年发给门隅、珞渝地方之法旨》作为中国对门隅地区实施有效管辖的历史文献已为学界所熟知,然而该法旨的核心内容即有关17世纪中国西藏与不丹关系的信息却长期被忽略。本文首次汉译法旨全文,并对其内容作了简要考释,认为法旨内容反映了西藏与不丹在门隅地区数十年的争夺,法旨的颁布是已入暮年的五世达赖喇嘛为稳固南部边疆而采取的积极防御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山东长清大灵岩寺大元国师法旨碑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尧 《文物》1981,(11)
山东长清大灵岩寺是一座有名的佛教古刹,号称天下四绝之一。寺内千佛殿前壁前有一通元代汉藏文对照的刻石,题名《大元国师法旨碑》,上半为藏文,横书,自左向右,一十二列,为无头字体(dbumed);下半为汉字,正书,自右向左,上下  相似文献   

8.
举辇司马     
孙正军《也说(隋书)所记梁代印绶冠服制度的史源问题》(《中华文史论丛)2011年第1期)认为《隋书》所载梁制实以《宋书》为基础。其中引到《隋书.礼仪志六》有“舆辇、迹禽、前驱、由基、强弩司马”,对应的《宋书.礼志五》作“举辇”司马,《通典.天子诸侯玉佩剑绶玺印》引文亦作“擧辇”。  相似文献   

9.
喀喇汗王朝是9-13世纪以回鹘人(今维吾尔族的祖先)为主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帕米尔高原以北地区建立的政权。公元840年漠北回鹘汗国崩溃后,西迁今帕米尔高原以西地区的“葱岭西回鹘”联合葛逻禄等部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初以巴拉沙衮(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伊塞克湖以西)为都城。王朝鼎盛时,其疆域北到巴尔喀什湖,西抵阿姆河,东面包括伊犁河,南达喀什、和田。1040—1041年,喀喇汗王朝分裂为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以撒玛尔罕为首都,东部以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市)为首都。1134年,耶律大石进军中亚,进驻巴拉沙衮,喀喇汗王朝东、西两部分均成为西辽的附庸。公元1211年,东部喀喇汗王朝汗王在内乱中被杀,国土为乃蛮王子屈出律所篡夺的西辽占据。公元1212年,西部政权为花拉子模所灭。喀喇汗王朝前后存在了长达372年。对喀喇汗王朝历史化的研究一直是中亚史、新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丁山 《收藏家》2003,(2):32-35
2、怜真、阿尼哥与白塔寺佛家视佛、法、僧为三宝,而通常用历史的观点考查,宗教思想及与之相应的偶像崇拜;宗教组织加上其对社会精神、文化的影响或控制;寺庙或教堂经济的发生和发展,即成为一种宗教实质性地进入一个地区的标志。 1270年八思巴被封帝师后,在宗教界的地位已无人能出其右。1274年,八思八再次归藏,忽必烈再三挽留而不能,遂令亦怜真继帝师位。据《萨迦世系史》的有关记载,亦怜真也是出身于萨迦款氏,是八思巴同父异  相似文献   

11.
达县清代一佛塔张双,张全达县真佛山庙群后殿有一座“上德下化塔”。该塔供奉着真佛山青云派创造人蒋德化的骨骸舍利。清代道光28年(1848年)僧众遵照蒋德化的遗嘱;在景市(今达县景市镇)又建造了“上德下化塔”的姐妹塔—一佛塔,并于道光30年(1850年)...  相似文献   

12.
《巴蜀史志》2014,(2):49-50
1946年7月,云南省工委接南方局通知,调马识途立刻回四川工作。他顺利到达重庆,到四川省委(中共中央重庆分局,统管西南各地的党组织)报到,省委决定派马识途到成都担任成都工委副书记(成都工委原名川康特委,管辖范围包括成都市、川西区、川南区、雅安、乐山一带及西昌地区)。1946年9月。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曾保存有1725年清代珍贵藏文文书一件,原件为印板手书楷体的藏义令牌。该藏文原件,系藏历木蛇年,(靖世宗雍工三年乙已,1725年)由当时四川松潘等处总兵官张元住向西藏那曲地区贡巴部落中的官民下达的一件令牌。令牌原文译文为:奉天承运...  相似文献   

14.
邹涛 《收藏家》2009,(2):77-80
用石料篆刻,有认为自元代王冕(1310—1359年)始,黄宾虹(1865—1955年)在《古印概论》说:“会稽王冕,自号煮石山农,创用青田花乳,刻成石章。又有寿山石,出闽之侯官县,亦发明于元明之间。”当然,更多的则认为始自明代文彭(1497-1573年)。周亮工(1612-1672年)在《印人传》中写道:“论印之一道,自国博开之,后人奉为金科玉律”,在“书文国博印章后”一节中,  相似文献   

15.
渠沟村过去属安徽省濉溪县管辖,淮北市建立后划归该市相山区渠沟社区管辖,东距市区约2.5公里。 1938年5月.日军第九师团一部从濉溪口经渠沟向萧县瓦子口一带北犯,5月20日该部与国民军刘汝明骑兵七十六师一部在渠沟地区发生战斗,双方伤亡较大。  相似文献   

16.
一九九三年八月二日至六日,十八世纪东西方学术讨论会在荷兰人类学与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NIAS)举行,这次会议由国际十八世纪研究会倡议、主办,会议主席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罗伯特·达惠(RobertDarnton)。十八世纪东西方学术讨论会此前已召开数次,均在夏季举行,会议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参加者必须是具有博士学位或同等学历的青年学者;二是参加人员有地区限制,即必须来自原苏联、东欧以及西欧、北美等地区,也就是说,东西方学术讨论会实际上是东西方研究十八世纪的青年史学家的一次学术聚会。九三年度东西方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7.
论点摘编     
帝师考源元朝统一西藏地方以后,设立帝师,总领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及吐蕃事宜,这不仅是元朝历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著名事件。张羽新发表在《中国藏学》2004年第一期上的文章,对帝师的源流进行了考汪。史章认为,元帝师制度沿袭西夏说缺乏足够证据。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的初衷是表彰其创制蒙古新字之功,只是在其圆寂之后,帝师才演变为萨迦派僧人独据的最高僧职,这和西夏不存在制度上的继承关系。“王者必有师”是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治国思想,“帝师”作为帝王之师的专门用语,在西汉以后的历史典籍中屡见不鲜,这是忽必烈师“汉法”建立帝师制度的真正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勤劳勇敢充满智慧的藏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她创造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古代文明史,并依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保存和完善了这部文明史。藏文雕版印刷的出现,是藏族文化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雕版印刷的产生印刷术从公元13世纪就由内地开始传入藏区,不过在明永乐(141年)以前,虽说雕刻技术早已被藏族所掌握,但还没有专门从事印刷工艺的机构。在藏区的一些寺庙里,现存着许多石刻,如青海甘德县的东吉多卡寺的大量石刻藏文《大藏经》,以及一般所熟知的恩兰·达扎路恭纪功碑(公元763年立于…  相似文献   

19.
潘世杰 《收藏家》2011,(10):67-72
六.宣统桑康果木: 公元1909年(清宣统元年)西藏地方政府在拉萨以北的扎西地区建立以水利为动力驱动机器制造银币的造币工厂。当时制造的是一种大型的银圆,币名为“桑康果木”(桑康果木——其意为一两银圆),币面铸有藏文“宣统元年”字样,下面铸有“一两”面值。  相似文献   

20.
敖佳鹏 《北方文物》2022,(3):108-112
《清史稿·地理志》中有关于博东齐旗、布图库旗的记载,但经考证,清代历史上并不存在博东齐旗与布图库旗。博东齐、布图库两部虽同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从新疆迁往黑龙江,但他们的具体迁入地不同,而且两部一直未独立编旗。布图库部的迁入地是呼伦贝尔,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被编入厄鲁特镶黄旗,隶呼伦贝尔副都统衔总管统辖。博东齐部的迁入地是通肯、呼裕尔,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被编入伊克明安旗,辖于黑龙江将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