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昭穆制度异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代"昭穆"是表示字辈的概念。父子之有昭穆,犹兄弟之有伯仲,伯仲用以区别同辈之长幼,昭穆意在辨别异辈之尊卑。昭穆依附于宗法而存在,在宗庙祭祀制、宗族伦理和继承制中产生作用,是宗法诸制度中的一项位序标准,其意义在于明确由辈分所决定的族人的地位尊卑,使宗族人伦关系明晰化、有序化。昭穆不是宗庙制度,也不是墓葬制度,是辈分概念却不是行辈标志"制度"。"昭穆"概念的产生与原始氏族社会及其婚姻形态毫无关系,也与所谓"母系分宗"无涉。昭穆是循环字辈,适应宗法强调区别尊卑长幼的需要而产生,虽与宗法有关,但与传子制或祖孙父子关系的亲疏毫无联系。  相似文献   

2.
西周昭穆制度的几个问题刘海文昭穆制度是我国西周史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也是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作者根据有关材料,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一西周宗庙制度中的昭穆之序宗庙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的昭穆制度,与宗庙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礼记·中...  相似文献   

3.
昭穆制度与宗法制度关系论略李衡眉昭穆制度与宗法制度是我国古代两项颇为重要的制度,为礼家所乐道。近现代以来,学术界关于宗法制度的讨论十分热烈,著述亦甚丰;而对昭穆制度的研究,相对地说来,却相当冷落。关于二者的关系则几无专文论及,殊多遗憾。兹就此问题略陈...  相似文献   

4.
关于西汉帝陵是否按昭穆制度定位,依照文献记载的昭穆制度排列法,和目前公认的西汉帝陵陵位,本文作者认为西汉帝陵的陵位是皇帝在位时自行选定的,并未实行昭穆制度,目前公认的西汉陵位的排列没有昭穆制度。此外,关于西汉题奏淳室等说法,认为便房是指用木制作的棺房,它只出现于木构题奏式的西汉帝王墓。  相似文献   

5.
兄弟相继为君的昭穆异同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昭穆之制是中国古代庙制中一项重要制度,因年代久远,史缺有间,自春秋以后,人们对昭穆制度一些具体内容已不甚了了。虽然昭、穆之称散见于《诗》、《书》、《左传》、《国语》等古代典籍中,又有去古未远的汉人的着意加工整理,如《礼记》中所叙,似较有系统,但对昭穆制度产生的时间、原因,昭穆名称的含义以及兄弟相继为君的昭穆异同等诸多问题,古人均未明言,遂使后世注释者见智见仁,各逞己意,千古聚讼而治丝愈棼。本文拟就兄弟相继为君的昭穆异同问题,略陈管见,以求教于诸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6.
西汉帝陵陵地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睿文 《文博》2001,(3):17-23
关于西汉帝陵陵地的分布原则讨论颇多,但是总的说来,无外乎是陵地的安排存在昭穆制度与否。二者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西汉是否存在昭穆制度、其昭穆次序如何以及西汉帝陵的朝向对昭穆排列的影响等方面。在我们看来,双方意见都存在问题。问题的症结在於这两种观点考虑的都只是十一座西汉帝陵,忽视了汉太上皇万年陵,没有把万年陵纳入西汉帝陵的系统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西汉时期,影响帝陵分布或布局的因素很多,有卜选陵址,堪舆术的利用,选择地理、地势较好的"形胜吉地",充分考虑族葬及与都城的关系等。早期阶段,出于对礼制等恢复及自身发展的需要等,在对昭穆制度非全部继承基础上又有所创新,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一些相关因素的影响,昭穆制度逐渐不存。总的看来,西汉帝陵在分布或布局上有继承,有创新,也摒弃和改造,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和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8.
汉文帝霸陵放弃渭北祖陵区,选址白鹿原的原因不是因为受到"昭穆制度"限制被迫别葬,而是为了解决其母薄太后的丧葬礼仪问题,并兼顾扼守交通要道、防御东方诸侯的政治需要;同时,文帝的个人情感因素也影响到霸陵的选址.  相似文献   

9.
梳理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降,中国古代高级贵族墓地的规划,昭穆制度是最基本的墓穴排列原则,包括一祖一昭一穆三墓制、一祖二昭二穆五墓制、一祖三昭三穆七墓制诸种形式。在夫妻并列墓组中,夫墓处西右、妻墓处东左是主流的排位方式。  相似文献   

10.
合葬墓是我国古代埋葬制度的一种主要葬制。商代合葬墓类型多样,性质复杂,有同穴异性、并穴同性和并穴异性三种合葬形式,性质有夫妻合葬墓、夫妾合葬墓、父子或兄弟合葬墓。夫妻合葬墓极少的数量反映了商代应实行内婚制的一夫一妻婚姻制度,其原因同商代妇女的地位、婚姻形态及生死观念有关。同性并穴合葬墓是联合家庭下的兄弟或父子合葬及昭穆制度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择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六则,辨正其误。其一、杨注桓公五年传“启蛰而郊”之礼,误将周代“大报本反始”的冬至郊天与孟春祈谷的“启蛰而郊”混为一谈。其二、杨注僖公二十八年传“亡大筛之左旃”,即亡“中军前驱兵车的左旃”,误为“前军之左旃”。其三、杨注僖公二十九年传“公会王子虎、晋狐偃,宋公孙固”一段话否定周代存在诸侯五等爵,未能吸收八十年代王世民先生谓西周青铜器铭文中诸侯存在“公、侯、伯子男”三等的新研究成果,是一缺失。其四、杨注僖公三十年传“越国以鄙远”一句,引用《殷契粹编》八·一号卜辞,将“大方”这一独立方国误为殷自称;又将“亶”字误为“鄙”。其五、杨注文公二年传“跻僖公,逆祀也”,谓“不惟享祀之位次变,昭穆亦变”,此是误信韦昭、贾公彦之说。当以杜注、孔疏“礼,父子异昭穆,兄弟同昭穆”为准。父子异昭穆,是父子有别,兄弟同昭穆,是兄弟有伦。其六、杨注文公五年传“王使荣叔归舍、且賵”之“荣叔”的“叔”字误为“荣氏世称”。其实,此“叔”字为伯、仲、叔、季行次之称。  相似文献   

12.
曹斌 《文物》2022,(6):42-50
<正>西周时期青铜器纹饰涌现出多种类型,早期流行的各种凤鸟纹,特别是昭穆时期流行的垂冠大鸟纹,成为此时极具标识性的纹样。但极具特色的凤鸟纹主要集中于昭穆时期,且未能在同时期纹饰中占据主导地位,反倒是此后流行的波带纹、重环纹、窃曲纹(常与瓦纹搭配)成为西周中后期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并使西周青铜器纹饰形成一种迥异于商代的自身风格。正是因为这几类典型纹饰的出现,学界一般认为西周青铜器纹饰一改商代庄严肃穆、静谧神秘的风格,  相似文献   

13.
"武父乙盉"是武丁为其父所铸祭器,F1宗庙的10个房间所奉祀的神主是自大乙成汤至祖丁的9位直系先王,也就是武丁卜辞中的"九示",再加上武丁之父小乙。殷墟F1宗庙的发现,证明《商书》所说的殷人"五世之庙"是不存在的,《礼记·王制》郑玄注:殷制六庙"契及汤与二昭、二穆"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殷人不曾实行昭穆制度。  相似文献   

14.
先秦社会的氏族残余比较浓厚,昭穆制度影响较大。秦汉时期,皇权取得了独尊地位,"父子相传"的皇统传承规范成为制约帝陵布局的重要因素。西汉葬于渭北祖陵区的皇帝有八位与其前任皇帝属父子关系,而文帝因为平辈冲突,宣帝因为代际缺环,均未入葬祖陵区。平帝虽与哀帝同辈,但西汉后期以来,"为人后"原则日渐成为皇权传承的补充条款,王莽本着这个原则,葬平帝于渭北。  相似文献   

15.
论西汉帝陵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汉十一位皇帝,除文帝葬霸陵,宣帝葬杜陵外,其余九位皇帝都葬在咸阳。丧葬制度是当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重要反映,汉代帝陵制度对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陵墓制度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因而历来研究者不乏其人,其中大家有一个共识,即西汉帝陵的安排是严格遵守《周礼》的规定,实行“公墓”制与“昭穆”制的①。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提出以下异议,以祈指正。一、西汉帝陵没有实行“公墓”制据《周礼》记载,族葬墓有两种,一种叫“公墓”,一种叫“邦墓”。“公墓”是王室国君等贵族的墓葬,归家人掌管。“邦墓”是“万民所葬地”,归…  相似文献   

16.
苏蘅 《中华遗产》2021,(4):30-31
从地图上看,十八座唐陵,坐落在关中平原北端的山脉南缘,沿西南--东北方向分布开来,几乎呈一条直线。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秩序呢?熟悉古代文化的人,肯定会想到一个词:昭穆。这是表示古代宗族血缘结构的一种礼制,据文献记载创始于周代。  相似文献   

17.
清代立嗣过继受到法律、宗族规训及谱例、民间惯习等制度的约束和引导。清朝法律强调立嗣过继应遵守昭穆秩序,但又有允许择爱等弹性规定。宗族组织的立嗣过继规训、谱例与法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甚至其正统性意识较官方政策更强。民间惯习中立嗣过继的循序原则一定程度上被软化了,以便使这一行为更符合立嗣者及其家庭的利益。立嗣过继个案显示,民众的立嗣过继行为并非不折不扣地遵循法律条文,而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调整,立嗣过继中的违规做法也非个别现象。  相似文献   

18.
《文博》2018,(5)
2014—201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高陵区崇皇街道上徐吾村西清理明代墓葬21座,墓葬形制多样。部分墓葬还建造有精美的门楼,建筑构件完整,是研究当地古代埋葬习俗、民居风格的重要材料。其中4座墓葬中出土墓志,根据志文记述,确定这批墓葬为一处明代张氏家族的墓地。本文根据墓葬的排列及墓志内容考证,对该批墓葬反映的明代这一区域昭穆制度、合葬方式、"寿葬"、古地名考证等方面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王琳 《华夏考古》2012,(3):62-66
沈子也簋是研究先秦古沈国的重要史料,根据其铭文推测沈国始封应与周初分封凡、蒋、胙、茅、祭等六国同时,而不应在昭穆时代,沈国地望应在今河南省平舆县射桥乡西。沈国地处西周王室与江淮诸夷之间,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曾起到藩屏西周王室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埠里宋代家族墓地位于安徽长丰县下塘镇埠里社区鲁庄南。为配合基本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肥市文物管理处(现名“合肥市文物保护中心”)、长丰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墓地展开抢救性发掘。墓地总面积约18.8万平方米,实际清理宋墓8座。考古结果表明,墓地的修建和排列经过仔细的规划,M12系墓地发现的最大规模墓葬,位于墓地最北端,处于最核心位置,其余墓葬按昭穆制度依次排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