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界已从大量金石文献中找到了部分未载于《辽史·百官志》的官职材料,然尚多有遗漏.《满洲金石志》是第一部对东北金石文献进行整理、录文、考订的金石跋尾类著作,其中包含大量辽代官职与官署,今将《辽史》未记载之官职官署从该书中辑出,依《辽志》体例胪列,以补正史之阙.  相似文献   

2.
忠节是我国古代官员一种重要的品质,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辽虽为少数民族政权,在其建立政权以后,随着官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对官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受中原儒家忠孝观念的影响,忠节观成为考察一个官员的重要标准。本文考察了忠贞观在辽代的具体体现,即辽代因忠贞不事二主而受到君主旌奖、因直言进谏而受到统治者重用、因出使他国极力维护本国尊严、不辱使命而载入史册这三种情况,表明忠节观在辽代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辽代荫补制度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荫补主要分"常荫"与"难荫"两种,荫补对象涉及直系亲属、旁系亲属。辽代九品官员即具有荫补资格,荫补范围比宋初、金代广泛。辽代官员荫补子弟有员额限制,九品官可荫子四人,官品越高,荫补子弟的名额也越多。总体看,其荫补员额比南宋、金代皆多。辽代承荫者多因为自身能力出众而进入政坛中、高层,政治前途比宋、金荫补者更为光明。尽管辽代荫补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北方文化的滞后,但它促成了辽代汉族世家大族与契丹贵族的联合,对巩固辽朝统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如斯 《福建史志》2022,(5):18-29+71
本文以“明清福建省进士量化数据库”与“清代福建省官员量化数据库”为主要研究资料,分析明清福建省进士以及清代福建省官员的分布与变动,总结福建省进士分布的地域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进而考察考中进士到成为官员二者之间的延续性。从明到清,福建省进士分布广泛,但地区之间不平衡性,表现出东南沿海兴盛、西北内陆衰弱的自然集聚性。总体而言,福建省内进士集中度和官员集中度相关性极高,明清两代进士辈出之家,在清末的官场也颇具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辽代的版刻事业曾盛极一时,辽南京燕京和西京是当时北方最重要的刻书中心。1974年在对应县木塔实施抢险加固工程中,于四层主像内意外地发现了辽代秘藏,多数为印刷品,从中我们可以获得辽代雕刻印刷业的一些重要信息,其编纂、校勘、负责官员名号和雕印流通机构等一应俱全,已经具备后世出版发行机构的雏形,对研究出版印刷业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金代"前进士"称谓,承袭于唐、辽、宋,影响直至元代。唐代"前进士"是指进士及第后通过吏部关试获得铨选资格,但尚未仕宦于官僚机构的守选进士。辽宋"前进士"比唐代又增加了新内涵,表现出对进士称谓引申出文化特质的尊重与认同。金代"前进士"内涵比之辽宋又出现新的变化,参加科举考试,但未通过殿试获得及第进士身份者以"前进士"自称作为知识身份象征。元代金遗民"前进士"内涵中增加时间维度,特指已经覆灭王朝遗存至新王朝的及第进士。"前进士"内涵于辽、金、元三朝的嬗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北疆民族政权统治下的文士对自身儒学文化继承人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现象,然而,关于辽朝初期是否存在避讳制度,学界仍存在较大分歧。本文根据历史文献,结合近年来新发现的石刻资料,对辽代避讳制度建立的时间、避讳的原则与方法及研究的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不但揭示出辽太祖、世宗、穆宗、景宗及义宗、章肃皇帝的汉名均是辽圣宗在澶渊之盟后追加,而且发现由于国书、使节、牒檄往来,皇太后、皇后也一度起过汉名。出使宋朝方面的契丹官员,也多临时起过汉名,导致《辽史》在记录出使经过时经常与《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所载契丹官员名字产生冲突。通过对辽代避讳制度的研究可以复史之旧,订史之误,补史之阙,有助于解决辽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现象,然而,关于辽朝初期是否存在避讳制度,学界仍存在较大分歧。本文根据历史文献,结合近年来新发现的石刻资料,对辽代避讳制度建立的时间、避讳的原则与方法及研究的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不但揭示出辽太祖、世宗、穆宗、景宗及义宗、章肃皇帝的汉名均是辽圣宗在澶渊之盟后追加,而且发现由于国书、使节、牒檄往来,皇太后、皇后也一度起过汉名。出使宋朝方面的契丹官员,也多临时起过汉名,导致《辽史》在记录出使经过时经常与《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所载契丹官员名字产生冲突。通过对辽代避讳制度的研究可以复史之旧,订史之误,补史之阙,有助于解决辽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科举”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 ,即西汉以后分科目察举或制诏甄试人才授予官职的制度 ;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 ,即隋代设立进士科以后用考试来选拔人才授予官职的制度。进士科举不始于隋文帝时而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炀帝始建进士科时并未予以特别的重视 ,进士科举的重要意义是因后来它在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教育上影响日益重大而为后人所赋予的  相似文献   

10.
正大长秋汉代时始设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管理皇后的宫中事务。"大长秋"原是汉代皇后所住的宫名,后来代指官员。大长秋一职多由宦官担任,年薪为二千石,也算是皇后身边的近臣。唐朝以后,大长秋一职不再设置。孔目唐朝时始设的一种官职。孔目最初掌管朝廷的文书、档案、收取图画等事务,  相似文献   

11.
辽代法令考     
文章首次全面地对辽代的律令进行了钩稽考索,列出现存辽令44通,并就令的产生、执行以及和唐律的关系、价值等展开了分析,认为辽代的令与唐律没有根本关系,尤其是针对辽代实际情况而颁布的诏令,为辽律的补充,在辽代的法系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以来,辽代佛教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学界对辽代佛教宗派、佛教艺术、《契丹藏》的版本与雕印年代、佛教与辽代衰亡的内在关联等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但是,近70年来的辽代佛教研究也存在着佛教史料的整理与出版进展缓慢、研究成果与辽代佛教的地位远未相称、议题枯竭、研究成果低水平重复、若干重大问题尚未实现根本性突破等缺陷。今后的辽代佛教研究应该在佛教史料的搜集和整理、议题和视角的拓展、多学科合作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明清辅臣     
正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但是正式定为官号是在辽代。辽代中枢机构是北、南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明代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以翰林院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衔草拟诏谕。后来大学士逐渐参与大政,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辅臣有元辅、首辅之称。清沿明制,到雍正时成立军机处,大学士就没有什么职权了。现在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14.
正在北宋时期,有不少官员是很著名的,或以品德才能为人景仰,或以政绩名重当朝,或以诗文流传后世,如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等。也有人却并不那么名声显赫,然而其品德、其才能也是响当当的,这就是不被更多人知晓的北宋早期的官员王旦。王旦(957—1017年),字子明,北宋时期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出身官僚家庭。他幼时沉默寡言,好学上进,中进士以后,步入仕途。他先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后召京城任著作佐郎,先后担任过多种官职。  相似文献   

15.
张桂莲  尹虹 《收藏家》2000,(6):22-25
辽代白瓷是指辽政权统治时期在其所辖地域内烧造的白瓷制品。从窑址调查和发掘情况来看,北京龙泉务窑、辽宁官屯窑以及内蒙古缸瓦窑和上京窑等辽代瓷窑均以烧白瓷为主。而且辽代墓葬、塔墓、遗址中出土的陶瓷也以白瓷较为常见。可见白瓷在辽代陶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弄清其面貌特征对于辽代陶瓷器的研  相似文献   

16.
依据《辽史》记载,对辽代皇帝祭祀先祖的行为进行统计,包括辽历代皇帝谒陵、祭庙、奉安石像等行为。辽代为死去的帝后设殿,各有其名,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该帝(后)之庙,故此辽代皇帝谒某殿、至享于某殿、拜御容于某殿,均属于其祭祀先祖的行为,也一并进行统计。通过对辽代统治者进行此类行为的频次、对象、间隔时间等方面情况进行梳理,从而试图对影响辽代先祖祭祀活动诸多因素,有更多的了解。同时通过统计,对辽代先祖祭祀中,庙祭与墓祭的地位差别,以及先祖祭祀与祭山、祭水等行为的重要程度,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考察河北省现存辽代古塔,对辽代古塔的建筑文化起源、建筑特点、建筑艺术形式与类型以及建筑用材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我国北方辽代古塔建筑艺术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唐代吏部宏词科考诗、赋和议论等"三篇",与进士科试诗、赋、策论的内容和评判标准十分相似,以致此科及第者几乎均为进士科出身。宏词科考官主要由吏部官员主导,皇帝临时选任尚书省其他五部侍郎、郎中、员外郎与吏部侍郎等同考,考官多为进士及第者。唐代宏词科设置之初是吏部为了解决"格限未至"的才能之士迁转问题,后来变为及第进士赖以解决释褐问题的最重要科目。唐后期宏词科考试为"士林华选",从及第进士中"优中选优",释褐校书正字、畿望县尉、两府参军等基层官中的清要官职,或入幕使府,重点培养,"以备将相之任"。其中释褐校书郎者最多,入幕使府者其次,释褐畿县尉最为清显;而释褐人数最少的两府参军者入相率却最高,释褐畿县尉者次之。唐后期及第进士再登宏词科者,其释褐官的品秩高低和职望清浊,往往决定其能否入仕清望官,与其问鼎相位的几率成正比。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20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中国辽代佛塔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以时间为主线,将辽代佛塔研究分为三个大的阶段,详细阐述了20世纪初日本学者、20世纪前期中国学者以及上世纪后期至今当代学者对辽代佛塔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国内外学者从建筑历史、建筑结构、佛教内涵、艺术特色等角度对辽代佛塔的看法和观点,理清了辽代佛塔研究的脉落,并简要讨论以往主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辽代佛塔。  相似文献   

20.
在辽代大中型墓葬中,多流行使用阶梯式墓道,较隋唐以来中原王朝大型墓葬中所使用的斜坡多天井墓道,有了较大的创新和发展,成为契丹政权统治阶层墓葬的一个突出特点.墓道是墓葬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比分析较发现,辽代阶梯墓道具有形制、年代以及地域上的差异,通过对辽代阶梯墓道的考古学分析,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辽代高等级墓葬在类型、演变、分布、源流等问题.以往学界对辽代阶梯墓道的专门性研究较少,本文拟在较为全面收集和梳理资料的基础上,对辽代阶梯墓道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