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春军 《神州》2012,(12):295-295
1音乐教育在中学教育中具有特殊意义1.1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地、广泛地音乐作品,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丰富多彩地教学形式、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情感升华、心灵净化,这样获得的音乐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与真实。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人了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李杰  彭智烨 《神州》2012,(17):228+230-228,230
审美联觉是指在审美感觉活动中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或多种感觉的现象。其基本心理结构生理基础是联觉。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不断地刺激人的感官,引起了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些感觉都是人对外界的反映,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联觉就是这种联系的一种表现。本文以奥涅格的管弦乐作品《太平洋231》为例,尝试从音乐要素中的音高、音强、音长等与情态体验等方面的联觉对应关系入手,来分析审美联觉在此作品中的巧妙运用,让此作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3.
翟吉辉 《神州》2013,(9):207-207
音乐鉴赏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音乐审美教育的规律开展音乐鉴赏活动,使音乐鉴赏音响感知审美获得的研究方向、音乐鉴赏音响感知审美获得的接受反应、音响感知审美获得的文化建构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陈娟 《神州》2011,(8S):126-126
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训练、培养创造思维的基础学科。语文教育是人的的教育,而教材正好体现了描写人的文学特点与规律。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诵读、品味、感悟、鉴赏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获得审美体验,再将这种审美体验融入现实生活,升华为具体的再创作。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打破旧有的思维定势,把驯练学生创新思维放在首位,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认知、品味、感悟、  相似文献   

5.
王冰 《神州》2011,(8S):95-95
美的艺术造就美的民族。杨德如《语文美育学导论》中谈到:所谓语文审美教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为指导,以语文教育中的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语文是~门充满美的学科,语文教材里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  相似文献   

6.
建盏鉴赏     
李达 《收藏家》2007,(4):43-50
导言如果说,艺术品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工技术制品,那么我们在鉴赏建盏时,就应该关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建盏究竟美在哪里,二是制作建盏的技术难度有多大。  相似文献   

7.
邹云源 《东方收藏》2022,(11):107-109
建盏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宋代最为流行的茶器之一,用它来“斗茶”“点茶”是当时文人墨客的风雅之事。建盏之所以声名远扬,主要是因其釉色和肌理变幻莫测,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再加上其造型优美典雅,兼具实用功能与美学价值,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尽管流传至今的宋代建盏珍品并不多见,但我们还是能够从中清晰地看到宋人的审美高度。时代在发展,当代对于建盏的审美和鉴赏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为此,本文在此结合笔者的个人实践经验,来谈一谈建盏的当代审美与鉴赏。  相似文献   

8.
旅游审美观照的发生有赖于旅游审美主客体自身所具有的条件,其一是旅游审美的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其二是旅游审美主体心理机制的建立,其三是作为旅游审美对象的客体具有感性形式并能够作为感性形象自由显现.也就是说,旅游审美观照的发生,主体需要具有审美观念和审美感觉,不被种种实用的、功利的观念所占据;客体必须是可以被感知的实际的对象,具有丰富的美的潜能.这两个条件总体来说就是要求:主体要心“虚”,客体要物“实”(具有实在形象);虚以待物,实可入心,虚实综合作用便发生了旅游审美观照.旅游审美观照发生的过程就是主体的拟物化以及客体的拟人化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地方志编修的美学原则和审美标准,亦即方志述“精品意识”的标准要求是什么呢?我认为,总体就表现在它的时代精神、科学水平、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方面。换言之,就是它从框架、内容和表述,是否达到了“结构谨严,条理通畅,展现生动,节奏鲜明”的要求,深刻揭示了历史事件发展内涵及其相互间的有机联系,把静态的资料变为动态的信息,从而有效地发挥出它的社会价值和致用功能(因为美,实质就体现着一种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0.
冯雅静 《神州》2011,(23):15
艺术作品,通俗的说就是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换言之,艺术家是主体,艺术作品是客  相似文献   

11.
武晓华 《神州》2012,(16):212-212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理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12.
冯雅静 《神州》2011,(10):15-15
艺术作品,通俗的说就是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换言之,艺术家是主体,艺术作品是客体,主体创造客体,客体又反映主体的主观意识。  相似文献   

13.
赵俊芳 《神州》2013,(1):102-102
审美能力,是人对美的欣赏、品味、创造的能力。审美素养是人的审美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象征.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其中一个标志就是人格的提升,尤其指人的道德修养与审美素。下面就中专美术教学中审美修养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关云  王俊刚  关红梅 《丝绸之路》2009,(20):122-124
高中美术鉴赏课是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判断、评价,提升审美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鉴赏能力提高的关键阶段。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注重作品的人文性、主客观相统一性及学生鉴赏的自主性,依据美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充分尊重人的思想、愿望、情感、意志、尊严、智慧等人文特征,使学生学会鉴赏、判断、评价美术作品,争取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美术潜能,促进他们和谐、健康、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5.
邱爱兰 《丝绸之路》2011,(24):82-83
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传达情感的一种审美方式,作为一门表演艺术,音乐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以自己独有的音乐美来感动人、教化人,而且是创作者与欣赏者共同参与的结果。从这种参与方式中可以看出音乐能够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感,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任菲 《神州》2012,(12):292-292
音乐鉴赏作为一种自由的主体审美活动,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他辅助手段来充分体验和领悟音乐的审美活动。音乐鉴赏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音乐存在着不具象、无语义等美学品格,因此,音乐鉴赏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宋春虹 《丝绸之路》2009,(16):119-120
艺术体操是一项审美特征很强的体育项目,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媒介,有着与众不同的美育功能。通过艺术体操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美、鉴赏美,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表现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并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相似文献   

18.
林天山 《丝绸之路》2014,(18):63-64
甘谷汉简是重要的文化遗存,既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又具有审美鉴赏价值。本文从社会美、自然美、含蓄美、气韵美等方面阐述了甘谷汉简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杨永志 《神州》2013,(21):136-136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理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以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田娜  王冬玲 《沧桑》2010,(2):156-157
大众文化产品泛滥,早已淡薄了人类的精神追求和灵魂享受,强烈的感官刺激和多元理念的冲击,使人类变得迷惘和神经质。现代化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工具理性的片面强调、人文精神的失落、人的灵性的缺失、人的主体性的衰弱等。而美育作为承担人的全面发展和生命完整的重要手段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现代美育是一种感性教育,是一种充满创造性思维的教育方式,更是一种人文的,和谐的教育理念。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通过美育,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