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女性学与民俗学的交叉学科,女性民俗研究拥有"关于妇女"与"为了妇女"的双重使命,但以往的研究因将女性民俗实践者抽象成普遍意义上的"妇女"而导致了女性民俗实践者在研究中的缺席/失语。"以女性民俗实践者为中心的情境研究"将女性民俗研究置于中国民俗学研究的整体框架下,通过对中国民俗学整体研究观的借鉴与反思,同时借助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情境化知识"概念以及现象社会学的相关理念,尝试构拟一种个体的女性民俗实践者及其视线在场,并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考察具体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女性民俗实践者与女性民俗文化的互动关系的女性民俗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2.
王辉  徐红罡 《人文地理》2021,36(4):53-60,158
女性主义地理学主要研究女性与空间、地方的互动和重构,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发展源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相关研究进展相对缓慢。文章通过关键词搜索,利用主题分析法将研究文献分为女性与城乡空间、就业空间、家庭空间、女性人才与地理、文学艺术空间、旅游六个主题,归纳和分析目前研究进展,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引起国内学者更多关注。总起来说,国内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问题紧密地与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问题相关联,体现了很强的现实关怀,结论对中国未来的政策有借鉴作用。但研究中主要借鉴了西方理论,缺少自己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未来学者们应继续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关注本土情境和中国经验,从性别、空间、可持续的交叉领域切入,生产本土女性主义地理学知识。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与民俗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前言:民俗学的定义 今天的话题,应该从澄清民俗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开始。对一门学问下定义,多少有点冒险。但即便是面对很小的问题,我们也时不时会感到有必要明确地意识到其问题所属的学问领域的属性。我们今天将要谈到的话题,特别是在这一点上非常重要。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给民俗学下一个定义:“民俗学乃是系统地研究和揭示民众之生活文化的传统形态的一门学问。”这当然并不是一个特别崭新的定义,它只是大体上勾勒出了围绕着民俗学的常识性的印象而已。这个定义并无多少新意,也许倒可能被批评为有点陈旧。  相似文献   

4.
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我国居住空间历史变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女性主义的研究扩展到建筑学与规划学领域。其实自古以来的居住空间规划与设计都是权力外化的体现,女性虽然有使用权,但却没有支配权。女性与居住空间的关系不仅是衡量女性自身发展状况的重要维度,也是折射居住空间随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文章从女性主义出发,认为居住空间是女性气质化的空间,以历史的角度说明居住空间中女性角色地位的变化,研究历史对当今居住空间的影响,初步探索女性与居住空间关系的基本构架。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女性居民行为空间研究的女性主义视角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在以人为本、重视差异性等后现代思潮的大背景下,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西方城市女性居民行为空间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城市中的女性群体,作为城市社会中的一个重要亚群体单元,在改革开放后经历着重大变化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中国城市女性居民行为空间的女性主义研究已悄然起步,今后的研究视角不仅要关注女性自身的特点及其与男性的对比,而且更要重视女性内部的差异性以及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比较。  相似文献   

6.
印大民俗学系(2000年更名为民俗学与音乐文化学系)在美国之所以享有很高的声誉,除了它建立历史长(它是美国设立最早的民俗学系)、教职员工多(目前有16位专职教授、11位兼职教授、6位名誉教授、3位特别项目教授、4位办公人员、1位管理民俗学图书馆的博士)、著名教授多(以后我们会进一步介绍他们)之外,开设课程多和招收研究生多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民俗学专业的学生,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思潮背景下,性别研究在人文科学领域越来越重要。性别不只是关于个体身份的自然属性,更是一种映射社会变革、社会不平等和反抗特权的社会关系。本文梳理国内外女性主义研究的相关文献,具体从女性主义地理学理论渊源、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和中国本土女性主义地理学等三方面对女性主义地理研究进行综述。较之于国外同行,国内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仍显单薄,多数是采借和沿袭西方的相关理论进而通过特定案例加以印证(佐证),某种意义上是对西方同行的回应性研究。未来的我国女性主义地理研究,需要关注三个问题:从我国传统文化女性发展理论中吸取营养;聚焦女性日常生活世界领域的实践逻辑;女性作为能动者的个体和自组织的集体智慧需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思潮背景下,性别研究在人文科学领域越来越重要。性别不只是关于个体身份的自然属性,更是一种映射社会变革、社会不平等和反抗特权的社会关系。本文梳理国内外女性主义研究的相关文献,具体从女性主义地理学理论渊源、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和中国本土女性主义地理学等三方面对女性主义地理研究进行综述。较之于国外同行,国内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仍显单薄,多数是采借和沿袭西方的相关理论进而通过特定案例加以印证(佐证),某种意义上是对西方同行的回应性研究。未来的我国女性主义地理研究,需要关注三个问题:从我国传统文化女性发展理论中吸取营养;聚焦女性日常生活世界领域的实践逻辑;女性作为能动者的个体和自组织的集体智慧需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9.
周焱 《神州》2011,(2X):11-12
《走向自由》是早期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粲芳的一部短篇小说,故事直接指涉了女性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问题。通过对女主人公回忆中不断出现的有关“水”的意象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解读,我们看到作者实际上是通过一种象征性的隐喻式表达指出:身份的认同是个体或群体的一种心理过程,具有女性属性,从而为女性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书写了一种前俄狄浦斯时期的母女关系,同时也为这一过程所遭遇的困惑和焦虑提供了一种“自我言说的场域”。  相似文献   

10.
李雨晨 《沧桑》2011,(1):253+257-253,257
景德镇作为世界闻名的瓷都,拥有一批品位较高、技术精湛的女性陶艺家群体。在创作过程中,女性陶艺家运用独特的女性视角构筑了一个不同于男性艺术家的情感空间。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解析了景德镇当代女性陶艺家创作中体现出的女性美、自然美以及女性美与自然美融合而成的和谐美。  相似文献   

11.
金利杰著,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格尔达·勒纳是美国女性主义史学的奠基者之一,该书将其纳入美国女性史学发展的大背景下,细致梳理了勒纳女性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美国女性史学两次转型的关系,女性史学与传统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是女性作家文本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思想,而女性叙事方式是女性意识形态在文本中的具体呈现。英国十九世纪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和中国二十世纪现代女作家王安忆的《长恨歌》,这两部创作于不同年代,有着不同民族文化和审美背景的作品,却有着相似的女性叙事方式,折射出女性作家相通的女性主义思想。文章试从两部作品文本的女性叙事方式入手,探讨女性作家不同于经典叙事文本的女性叙事特点,发掘其文本在女性主义思想方面的共通之处,以利于女性文本意识形态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沈芳媛 《黑龙江史志》2013,(13):155+157
贝蒂·弗里丹是现代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锋人物。1963年出版的《女性的奥秘》揭露了在"女性的奥秘"笼罩下千百万美国家庭妇女的无名的痛苦,并提出战胜传统偏见从而来实现男女在教育、就业等各方面的平等。其对美国乃至世界女性主义运动都有着重要的贡献,但由于其所处年代的限制,她的思想中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蕙  唐雪琼 《人文地理》2013,28(1):26-31
在文化地理学研究向新文化地理学转向、女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女性主义理论在跨学科过程中日益完善的背景下,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从女性经验、性别权利、女性内部差异入手,提供了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地理学问题的新的发展领域,并发展出质疑与抵抗男性权威话语的学科范式。本文依循女性主义地理学中对身体、工作、空间和国家/民族等主要议题的探讨,梳理西方学者的研究进展,以期对本土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女性告别单身派对是北美婚礼庆祝活动中为人所熟知的部分。1995年时,此派对只是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区盛行,该调查通过对派对中处于特殊"阈限期"的新娘及其女伴种种不同常态的举止,以及具有直接性意味的游戏,揭示出女性聚会的真正意涵是为"隐性的女性主义编码",是对传统女性角色界定以及男性作为性主体提出的挑战。2016年的调查则表明,随着时代与工业技术的发展,如今的女性告别单身派对已成为婚前庆典的部分。虽然形式与细节有了变化,但派对所传达的深层次的女性诉求,以及女性游乐、女性友谊、女性性征以及性别角色的糅合,仍与20年前的聚会保持着延续性,但是也更为复杂和多元。在未来20年,女性告别单身派对作为一种女性主义声明的力量仍会不断演进。  相似文献   

16.
任何社会理论的产生都有它特殊的社会背景 ,也有它的独到之处和局限性。所以 ,把产生于特殊社会背景之下的理论运用于其他社会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研究“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女性”和“后殖民主义”等概念运用于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功能 ,强调运用理论时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具体经验。  相似文献   

17.
彭牧 《民俗研究》2011,(1):47-66
从记录整理零碎片段的迷信观念,到把握民间信仰的文化整体,再到关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活态宗教实践,美国民俗学的民间宗教研究在过去60年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作为民俗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和民俗学学科研究范式从文本到表演,到实践的整体转型密切相关,和代表性的表演理论既本质关联又有所差异。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代表性学者对民间宗教信仰的界定与研究,可以勾勒出该领域基本理论视角和方法论变迁的学术史轨迹。  相似文献   

18.
物质文化研究是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人类学系教学和研究的重要部分。印大的口头艺术研究已为中国同行所熟知,但学界对其民俗学领域内的物质文化研究引介不多。杰森·拜尔德·杰克逊在印大长期致力于物质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此次访谈中,他梳理了美国民俗学领域和印大民俗学与音乐人类学系物质文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历史。物质文化研究具有很强的跨学科特征;同时,民俗学领域对于物质文化的研究又具有其自身的学科独特性。杰克逊教授对此作了细致深入的介绍。在访谈的最后,他还分享了他在美国物质文化及公共民俗教学与专业训练方面的经验与体会。  相似文献   

19.
杨静 《史学集刊》2012,(4):114-120,128
1870年至1920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步实现,美国经济发展速度空前,创造出了大量就业岗位,并由此形成了一股女性就业高潮。该时期美国就业女性以年轻的单身女性为主,工作岗位高度集中在家庭服务业、制造业、白领以及专门行业中,且具有明显的因种族和民族而导致的就业差异特征。美国女性大量进入就业领域提升了自己的家庭和社会地位,她们传统的婚恋观和家庭观受到冲击,并促使美国妇女从传统女性向现代新女性形象转变。  相似文献   

20.
“记忆”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都得到关注。在民俗学研究中,记忆论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民俗学以口头传承和身体传承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访谈记录为主要方法,这些特点都和记忆论有亲和性。将记忆概念引入民俗学研究,不但可以为我们分析民间传承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方法,而且能够将民俗学研究与当下的社会文化现象结合起来,如战争记忆、灾害记忆的研究等。为民俗学重新成为“当下之学”提供了一个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