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东地区是明朝经营东北的核心地带,承担着重要的边防任务。洪武初年,明军北渡进入辽东,旋即进占重镇辽阳城,明朝在辽东的边防建设由此展开。辽东的城镇建设以洪武朝为始,正统朝基本完成。边墙修筑稍晚于城镇,自正统朝开始,成化朝基本完工。明中期以后,城镇与边墙在功用上实现了结合,共同构成了辽东防御体系。在整个体系中,辽阳、广宁二城分别成为统筹辽河东、西防御的核心城镇,也是抵御蒙古、女真各部内犯的重要堡垒。随着边防需求的变化,辽东防御体系先后形成两个核心,在战略上逐渐呈现出重河西而轻河东的倾向,在战术上防御要点由边墙转向城镇。  相似文献   

2.
辽东是明代边疆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地区。由于各种历史地理因素所限,明代辽东地方行政实行军事化的卫所制管理,以一个都司管理25个实土卫,一度形成了行政管理幅度过大、难以实行有效管理的局面。因此在嘉靖年间,辽东全境被划分成6个行政地理单元分别管理,同时从"军管型政区"向"文管型政区"转变,将相邻各系统文官都纳入当地管理体制,连朝廷派驻辽东管理马政的苑马寺卿和行太仆寺卿也各领一道辖境,处理地方军政事务,从而使辽东形成了事实上的三级行政区划。这种增加行政管理层级、缩小管理幅度、实行军事管理与文官监督相结合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明代地方行政管理中因地制宜的思路,同时也反映出明代辽东边疆经略中的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明代开原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原僻在东北,它建城和兴起,是伴随辽,金崛起而实现的,元朝地位一度下降,明朝复又上升,是辽东最重要的路城,在奴尔干都同建立前和停止东巡之后。承担着控制辽东边外的主要职责,开原地位上升,除有其控扼要道,地势险要的得天独厚优势外,明朝固守辽东,羁縻边外的政治形势,使它处于三面毗邻蒙古,女真的关隘位置,是引起朝廷格外看重它的重要原因,有明一代,开原职掌女真互市,内迁安置,招抚,朝贡验放入关,赈济等事,为朝廷抚辑女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强  张克 《北方文物》2011,(3):76-80
满族的先世、明清之际的女真人共同体满洲人核心主体建州女真,与清王朝皇族爱新觉罗氏,均在古代东北的建州发祥。但建州在何处,史无定论。通过对渤海国所置之率宾府与建州、明初建州卫、最初的建州女真的探讨与解析,来论证建州的确切位置与建州女真到底从哪里出发,三迁后在辽东形成新的建州女真(五部)先后统一东北与全国,建立大清王朝。  相似文献   

5.
关于“辽东”的考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着重对历史上“辽东”这一概念的不同层次关系作了考证。文中认为,战国燕国置辽东郡以前,历史文献有关于“辽东”这一地理概念的运用,有其一定的地理范围,可称为“古辽东”。燕置辽东郡后,历经秦汉以后沿置约达700年。不论作为地理概念的“古辽东”或“行政区划的“辽东郡”,据可靠史载考析,其东部界线均在朝鲜半岛的清川江、大同江北部一带,或者说大部时间应在这一带地区。至于历史文献中出现的“辽东”这一概念的所指,不应一概论之,要具体分析。文中着重指出,联系箕子到达朝鲜半岛创业这段史实,不难看出,我国中原地区早就同朝鲜半岛信息相通,联系密切。燕国的辽东郡建置,是将“古辽东”顺理成章地正式纳入行政辖区。文中还对中外某些著述对“辽东”这一概念的错误认识作了廓清  相似文献   

6.
宋代知州及其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的知州经历了从文武臣僚作为临时差遣权知某州军州事到以文臣知州为主作为州级长官的渐变过程。作为一级地方政府首脑,知州的职能涉及州级军政、民政、财政、司法、监察等诸多方面,在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维护地方统治秩序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宋代集权过甚,知州在某些方面有职无权,特殊时期又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成化年间,明与朝鲜两次征讨建州女真是由于建州女真掠夺明与朝鲜的财物造成的。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大刺激了建州女真对明朝辽东、朝鲜的人口和财富的掠夺,严重地威胁了明朝辽东和朝鲜鸭绿江畔的安全,于是明朝与朝鲜决定征讨建州女真。明与朝鲜两次征建州女真,使强盛的建州三卫衰落下去,处于分散、衰微的状态。但明与朝鲜对建州女真的征讨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与建州女真的矛盾,反而激起建州女真的更大仇恨。  相似文献   

8.
杨瑶  高辉 《文物春秋》2013,(5):65-68,72
嵌于辽阳市东郊清云山永宁寺圆公塔上的《辽阳僧纲司致事副都纲兼前广佑禅寺住持圆公塔铭并序》,记述了明代女真高僧道圆的生平事迹及死后葬身之地,还涉及到明代广佑寺、白塔、永宁寺的修建情况,反映了明代辽东地区的宗教概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辽东地区由于地处关外,再加上明清之际的战争和清政府的封禁政策,直到清代,辽东地区在人们的眼中仍然是蛮荒之地。但是,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辽东地区的社会经济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与关内地区的商业往来也日益频繁。在此基础上,辽东商人也逐渐的活跃起来,并在相当广阔的领域内展开了各行各业的商业活动。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元朝被推翻,女真人居住的中国东北和朝鲜北方地区,一时成了权力的真空。李朝初期对女真的政策,恩威并用,积极而谨慎,对女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威慑力。有时虽动武过当,也未对明朝形成更大的刺激,值得研究。一 对女真的争取措施元朝灭亡后,明朝的势力一时还无力接管元在东北的全部版图,只能采取逐步推进的办法。洪武四年(高丽恭憨王二十,1372)设辽东卫指挥使司、定辽都卫指挥使司以后,才逐渐开展对女真的招抚和安置。洪武十九年(辛礻禺十二,1386),设立东宁卫,专门管理付籍的女真和高丽人。洪武二十八年(朝鲜…  相似文献   

11.
辽东史志文献是辽河儿女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真实记录,它存储着辽宁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和教训,凝集着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辽东人民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巨大精神财富.潜心研究辽东史志文献,将会加深我们对古代辽宁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诸方面问题的认识,理出一条研究辽东史的清晰的脉络,可以拓宽地方史研究的眼界,增进地方史研究的深度.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是海上航运获得突出进步的历史阶段,渤海海域航运尤其获得了更优越的发展条件。诸多历史迹象都反映了齐人航海技术的领先地位。辽东地方因此吸引了齐地"浮海"移民。辽东曾经是民族关系复杂的地区。所谓"辽东外徼"、"辽东故塞",说明这里长期是民族战争的前沿。西汉初期,"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而"辽东最甚"。东汉时,仍有"北匈奴入辽东"事。而所谓"辽东乌桓"、"辽东鲜卑"、"辽东貊人"等称谓,都反映了区域民族构成的复杂。主要来自齐地的"浮海"移民对于增益辽东地方汉人户口的意义,也构成民族问题探讨不宜忽视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史话  焦彦超 《北方文物》2022,(1):94-101
辽东属国设立于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设置的主要背景在于东汉初年乌丸的内附,直接原因是安帝时期鲜卑与高句丽对幽州的侵扰。辽东属国首县昌辽(昌黎)经历了从西汉辽西郡东部都尉治所,到东汉初辽东郡西部都尉治所,最后到辽东属国都尉治所的变迁。东汉末年,辽东属国废于公孙氏政权。曹魏灭亡公孙氏政权后,鲜卑内附,复置辽东属国,后改其为昌黎郡,并为晋所继承。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经类型学研究,将辽东地区两周时期流行的双房式陶壶分为三期,并对年代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其内涵与外延的把握提出三点认识:1.双房式陶壶的祖型可追溯到庙后山文化,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太子河、浑河为中心,分布范围遍及辽东地区具有显著时段特征的一种考古遗存.2.将双房式陶壶分为A、B两系,认为它们是同源陶壶谱系的两个发展序列.3.所谓"美松里"陶壶,是双房式陶壶自西周中晚期发生分野以后,向东流入西北朝鲜地区发展的一支.同时这种陶壶的北传,还对西团山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复姓制度是明代礼乐制度建设的内容之一。洪武三年首次颁令允许官吏人等奏告复姓,洪武二十六年、隆庆三年又陆续推出新规。它们共同构成文官复姓制度的基本内容。文官复姓事例最早出现在洪武初年,然复姓操作步入制度轨道大体始于宣德年间。嘉靖初年,按制度程序复姓已为常态。至万历一二十年代,京官与地方官的复姓方式出现分化:在京文官仍依照个人具奏、吏部办理的原有复姓模式,而地方文官则采取个人申文,地方有司备案、查勘、合议后由抚、按代题的新模式。这一调整使地方文官的复姓流程更趋合理和具有效率,同时也折射出明后期抚、按地方权力日渐增强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肇庆宋城墙位于市区旧城区,周长2801米,始建于北宋后期。北宋时,肇庆为端州治,之前并无城墙。宋皇祐占四年(1052年)四月,广西壮族首领依智高反宋攻陷邕州(南宁)、封州(封开)、康州(德庆)等地后至端州,因州衙、县署俱无城墙防守,知州丁宝臣弃城而逃,被朝廷撤职。次年,狄青平定依智高后,新任知州江柬之始筑土城,仅把州衙、县署所在两个小土岗及其南面部分溪塘用土墙围起来以御敌。  相似文献   

17.
从明初到清建国以前,女真人一直处在明帝国之辽东、朝鲜、蒙古三方合围形成的佛教文化圈中,对佛教文化并不陌生;在明代的女真族中,存在着以高僧道圆为代表的僧人群体;女真贵族佩戴的金佛冠和念珠等已经蕴含有一定的佛教意味。由此可以推断,女真建国以前,佛教已对女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正是女真建立清国后确立佛教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灭亡高句丽政权,于其地置安东都护府。此后随着唐王朝的势微,辽东地区周边政权皆有意争夺此地,其中渤海势力较强,在唐安东都护府废置后,尤其是在唐末农民战争频发时期,唐廷无力控制辽东,于唐宣宗大中末年(859年),渤海占据此地。九世纪末契丹崛起,并于神册四年(919年)修葺辽阳故城,显示渤海在10世纪初丧失了对辽东的控制。籍此,渤海对辽东地区据有并控制了半个世纪之久。  相似文献   

19.
赵毅  栾凡 《史学月刊》2000,(2):133-138
农耕化的核心地区是中原地区,渔猎化的核心地区是女真族居住区,两种化都由核心区域向外辐射其影响。其碰撞、融合,形成了以这两种化为基础的边缘化。明代辽东和女真地区就是其边缘化区。这种边缘化具有汉化和女真化的共同特征,比较适应该地区的环境,逐步发展成具有多元特征的、明代女真地区特有的化类型。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的州制问题,可从体国经野和设官分职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角度分别加以探讨。清廷通过取消隶府而领县的属州,实现了地方行政区划层级的简化。《明史·职官志》“知州掌一州之政。凡州二,有属州,有直隶州。属州视县,直隶州视府,而品秩则同”的记载,藉州政之别反映了以两类知州为代表的官僚在权力运作上的内涵与空间差异。本文依靠雍正时期针对属州进行大规模调整留下的文献记录,为揭示上述志文真相提供新的解说。笔者认为,“属州视县,直隶州视府”指属州知州虽领有知县,但因尚隶于知府,故所掌州政主要面向本州亲领编户,从牧民之官的角度可视与知县相埒。而直隶州知州因径隶于布政使,故州政主要是对所领知县的巡查管辖,从牧官之官的角度当与知府相仿。这是志文详于府、县之政,却独略于州政的原因。《清史稿·职官志》所谓“属州视县,直隶州视府”,已与明代乃至清初州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