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欧阳湘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19(3)
1906年清朝官制改革之后,以省为单位在全国推进地方司法改革.边疆省份应否实行特殊政策,成为中央政府与边疆各省督抚之间一个既有争议又有一定共识的问题.边疆省份的特殊政策集中体现为:在普设法院问题上力求减少应设厅数、降低编制标准和展缓筹设期限;在司法人才培养方面施行灵活措施,以便不拘文法选拔官员并吸引省外人才,法政教育则以速成为特色;在法官考试和任用方面,法部在西部6省专设考场,录取标准也较京师考场为宽松.这种特殊政策有助于推进边疆省份的司法改革,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国民政府时期,最高司法行政当局力图对县级司法人事制度进行改革,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县法院的普及.四川各县司法机构在省高院的部署下实施了改革.在人事任命上,提高了任职资格,采用新标准对既有人员进行甄别审定,采用考核录用的办法吸收新增人员,对未达标者进行培训,并建立一套常规考核办法.虽然经过努力改革目的部分得到实现,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有许多因素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如改革计划不切实际,合格的司法人员短缺,人员质量和数量的矛盾未能妥善解决等等,使得县司法处和县法院的建立一再拖延.另外,制度之间的冲突、围绕人事权力的争斗也消减了执行的力度.在监督方面,虽然最高司法当局规定了巡查制度和常规监督管理制度,但地方以种种应付手段使监督多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3.
司法行政权的无限扩大与司法权的相对缩小——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司法行政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司法行政部为执掌司法行政的机关。司法部在清末为法部,北洋政府时代称司法部,隶属国务院。南京国民政府时代改称司法行政部,其隶属关系中间屡经变更。有时隶属行政院,有时隶属司法院。 相似文献
4.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最高司法当局一直勉力争取中央统一解决地方司法经费,1940年拟议多年的议案终于付诸实施。这一过程曲折迂回,起伏跌宕。统治者对司法建设的复杂认知,国家经济实力和战时环境,利益重新分割的矛盾,监督制度的落空,都对地方司法经费的划拨和使用形成窒碍,最终使划拨经费的预期目的没有达到。 相似文献
5.
1770至1774年间,法国的司法大臣莫普进行了一场司法改革,旨在消除高等法院的反抗倾向,重新树立王权的绝对权威,并使司法体系合理化。虽然改革以失败告终,但它构成了旧制度末年重要的政治转折。国内史学论著中很少提及莫普改革,在国际史学界对它的评价则引起了长期的争论。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探讨旨在挽救君主制危机的莫普司法改革如何加速了旧制度的灭亡,促进了大革命的来临。 相似文献
6.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政学系赵英兰政学系是民初政坛国民党议员政团中的右翼;新政学系(亦称政学系)则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系集团中的政治派别。目前史学界往往将其混为一谈,为澄清模糊认识,本文对新政学系的形成、主要活动及其特点作一剖析。在民初政坛派系中曾出... 相似文献
7.
在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已经成为了社会中心,是促进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源动力。高校是直接向社会各界输送高层次人才的人才培养基地,对地方高校培养人才与档案信息进行整合与互动,可以有效地将高校与地方人才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这样不仅可以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进行提升,还可以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的水平,从而对地方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用人难的困境进行缓解。尤其是边疆地区,因其具有一定的地方特殊性,因此加快其高校培养人才与档案信息的整合与互动,对边疆地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对边疆地区高校培养人才与档案信息的整合与互动进行了研究,旨在提升边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1952-1953年,为肃清旧法观点,改革司法机关中旧法的遗毒,使广大司法干部在思想上保持为人民服务的纯洁性,中南区在党和司法机关的领导下开展了一场司法改革运动,运动大致经历了准备阶段、思想整顿与组织改造阶段、深入开展阶段和制度建设阶段。本文以翔实的史料真实地还原了中南区司法改革运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司法改革走过了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回过头一看,有所前进,但更多是曲折,甚至有许多的改革最后又回到了原点,令人感到是在倒退。司法改革争议极大,实质上是司法改革的指导思想究竟是什么?总体而言,中国司法改革有两条不同的路线。一条可称为趋同路线,就是与世界各国司法理论与 相似文献
10.
南京国民政府对盐税进行了一系列的整理和改革,在维护中央权威、增加税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南京国民政府过度追求增加盐税收入,对社会民生及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造成了深刻的负面影响.本文试从历史背景、主要措施、实际效果及对社会民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南京国民政府的盐税整理和改革及其利弊得失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南京国民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颁布了考绩法、公务员考绩法、非常时期公务员考绩暂行条例、非常时期公务员考绩条例、公务员考绩条例、公务人员考绩条例。关于这些法规、法令颁布的时间、施行的时间,考绩的种类、程序和方法等基本史实,目前出版的有关教材、著作中,有不少错误,甚至有十多种图书包括辞典、教材错得一模一样。本文的考证,旨在纠正错误,寻得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12.
中国银行从民国初年成立后即发挥着中央银行的重要作用,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银行的第一次改组,使得中国银行由国家银行转制为国际汇兑专业银行,1935年的第二次改组后又使得中国银行成为国民党“四行二局”金融统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次改组对中国银行的性质和地位的变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也比较突出地体现了旧中国金融业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国庆纪念是传承辛亥革命记忆的重要形式。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通过国庆纪念仪式,不断打造并唤起人们的辛亥记忆;并通过自己所掌握的话语权与纪念宣传,完成对辛亥革命史事及意义的再建构。借助于辛亥记忆,国民党不断把自己的建国理念贯穿于国庆纪念之中,为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确立基础。 相似文献
14.
The National Flood Insurance Program: A Case Study in Policy Failure,Reform, and Retrenchment
下载免费PDF全文

Logan Strother 《政策研究杂志》2018,46(2):452-480
In this paper, I present an intensive cas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Flood Insurance Program to advance two key arguments. First, the conventional model of adoption of general interest reform neglect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political context: whether the relevant policy domain is one with or without “publics.” I argue that in domains without publics the politics of reform will differ substantially from the accepted model. Second, I argue that the type of learning necessary to address a given policy failure matters in reform politics. Instrumental learning is necessary but may not be sufficient for successful general interest reforms. Whe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 policy failure is such that many people misconceive of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a policy, social learning must take place before instrumental learning can be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5.
江伟涛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28(2)
地籍测量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土地行政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这项措施只在部分地方施行,成果有限,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学界的重视。本文从制度层面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地籍测量进行初步梳理,考察其在全国的总体完成情况,并以江苏省句容县为个案,对其绘制的地籍图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杭市县、平湖县的地籍测量数据对民国时期各项土地调查数字进行再评估。 相似文献
16.
论南京国民政府抗战的思想文化准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京国民政府抗战的思想文化准备,始于“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至“华北事变”期间逐步具体化,之后全面展开。这既包括在教育、宣传、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努力,也包括新生活运动、国民精神动员的进行,还包括为避免战争损失而实施的文物南迁及学校内迁等。其具有韬光养晦、隐秘进行,“安内攘外”、矛盾交织,由虚到实、由部分到整体等特点。这对激扬民族主义,增强精神国防和保证抗战胜利具有重要作用,但也不乏政治思想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仪式政治:国民党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孙中山的祭祀典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与南京国民政府为标榜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与事业的合法继承者,把孙中山从“总理”推尊演绎成了“国父”圣符,并为之举行了逝世纪念、奉安纪念与诞辰纪念三种典礼仪式。从仪式政治与国家祭祀的角度对前两种典礼仪式进行系统的史学考察,并挖掘和诠释其表象背后的政治思想与社会文化内蕴,不仅有利于把握“后孙中山时代”民国官方对孙中山政治遗产的利用与运作体系,而且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精神与思想。 相似文献
18.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十年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制与政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周竞红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15(3):46-56
国民政府初期是国民政府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制与政策的形成期,期间基本形成一套事权分散的边疆民族事务管理体系,实施了一些内容庞杂、缺少系统性的政策,受到政府执政能力、行政效率和政权性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政策的实际执行都还相当有限。但是,这些管理机制的运行与政策的实施在国家实现政治整合和维护领土完整方面仍然有着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考察家及其著作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季芳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13(3):106-113
国民政府时期,在民族危机和“开发西北”的呼声下,一大批考察家来到西北。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们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对这块土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对当时西北的一些突出社会问题进行了详细记载和独到的剖析,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为人们认识西北、开发西北起了很重要的先导作用。同时他们坚韧不拔、肯吃苦的献身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新中国以来,人们对乡村教育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教育思潮和乡村教育实验区及其代表人物、乡村私塾与乡村学校的关系、乡村教育经费、乡村教师及其待遇、乡村师范、乡村社会教育等方面。由于资料限制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对民国时期乡村教育问题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评价有失偏颇,需要做进一步的工作,才能有所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