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着重从民族国家构建的角度探讨辛亥革命前后蒙、藏等边疆地区的政治变迁。辛亥革命使“五族共和”、“中华民族”学说从思想变成了政治实践,实际上成为梁启超政治思想、价值体系的代行者。可以说,因辛亥革命而昌盛的“五族共和”、“中华民族”观念作为民国初期政府整合中央与边疆地方的意识形态,对边疆地方的民族国家之认同影响极深。  相似文献   

2.
改良,无疑是与革命相对立的概念,因此,辛亥时期的改良派曾被视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派”,是“封建主义的同盟军”。但是,历史是否象理论这样规范呢?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变化,资产阶级要革封建主义的命,是时代的基本课题。运动的领导权从改良派转到了革命派手里,改良派坚决反对革命,给革命制造了不少阻力。但是,改良派仍然是资产阶级的一个政治派别,他们所向往,所追求的是资本主义,而不是封建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改良思想又是革命思想的补充。本文试以梁启超的改良思想为例,来剖析这  相似文献   

3.
刘兵 《黑龙江史志》2013,(12):53-54
甲午战争以后,清王朝面临空前的统治危机。与此同时,汉族的知识分子也经历了民族认同转变的历程。一部分维新派知识分子要求在满清统治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主张"不分满汉"的建构民族国家;而另一部分激进的汉族知识分子则走到了清王朝的反面,主张"种族革命",彻底的推翻清王朝。本文试图对这种转变的原因、改良派和革命派各自的转变情况以及对民族国家构建带来的影响做出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50年来中国大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 5 0年以来 ,每逢十年一次党和国家以最高规格举行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 ,成为全国的重要活动 ,是全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像这样 5 0年一贯进行的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中国共产党生日可以与之相比拟。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纪念辛亥革命的一个理由 ,但不是惟一的理由。把纪念辛亥革命和祖国统一的现实任务紧密结合起来 ,和建立中华民族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联系起来 ,这是现实的政治需要 ,这就是现实的政治。辛亥革命不仅仅是 2 0世纪初期的一次革命运动 ,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 ,辛亥革命以其本身的魅力影响了整个 2 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 ,积淀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革命传统和文化传统 ,成为团结和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一个重要源泉。由辛亥革命所凝固起来的这样的民族精神是永远需要发扬的  相似文献   

5.
章门弟子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章门弟子仅是在学术领域才有所建树,而事实上他们的政治思想也相当成熟。早在辛亥革命时期,他们便在与改良派论战的过程中,分别就革命与改良、排满与反帝、共和与立宪三个问题,展开了系统深入的论辩,驳斥了改良派的错误言论,澄清了人们的思想疑惑,在很大程度上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北洋军阀中,冯玉祥是惟一一个认同、信服孙中山建国理念,并愿意为之革命的人。冯玉祥本人与当时一般的北洋军阀有所不同,他对祸国殃民的军阀非常痛恨。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冯玉祥以为看到了曙光,不曾料想,仅仅3个  相似文献   

7.
黄澄 《黑龙江史志》2012,(12):24-25
<正>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野蛮入侵,清朝的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国家战乱不已,人民陷入深重的苦难中,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种情况下,独立、民主、自由的思想却在不断延蔓,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理念在有识之士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就此逐渐汇成了一场革命的洪流,并进而形成了重要的民族革命运动——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  相似文献   

8.
华夏民族与国家的演进和互动走着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由此形成古代中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同一性传统及民族意识中的民族与国家认同相一致的深层价值结构,同时也导致古代中国独特的政治地缘与民族地缘的特征。它使中国在国家与民族认同上呈现重要特点:即族别上的兼容性、民族统一与国家安全的一致性、文化的开放性。近代以降,传统家天下的国家与民族意识受到严峻挑战,其认同观念面临断裂和重新阐释、再塑的问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洋务派、改良派和革命派对近代中国人的现代化的探索经历了这样的历程:洋务派以实业救国的认真努力翻开了近代中国批判理性成长的第一页;改良派在总结洋务派失败的基础上,在变革政体的过程中,发现了民族自身强大的药方,即改造民族精神,造就新一代新国民;而革命派则以强烈的勇气冲击着一切阻碍革命前进的国民劣根性,它与改良派相互辉映,把辛亥革命前中国先进人批判理性的恩潮推向一个高蝰.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的爆发,应溯源于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的成立。它是由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一部分出身于地主阶级而具有反清思想的青年等参加的资产阶颖民主革命的政党组织,他们一开始就解明的揭起反对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国家的大旗,并要平均地权,解决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中国同盟会总章  相似文献   

11.
从初登历史舞台与康有为领导戊戌维新运动到辛亥时期成为立宪派的理论旗手,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主要政治表演,大抵没有脱出过改良派的温和形象,所谓梁启超鼓吹革命,则是指他在二十世纪初年有过不少激烈言论,诸如“中国实舍革命外无别法”,“所以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等等。长期以来,由于梁启超在辛亥革命时期与革命派为对的事实,其鼓吹革命的言论不是被视为假革命的或反革命的  相似文献   

12.
王芳 《黑龙江史志》2012,(15):61-63
陈独秀早年的主要思想中,有过四次转折:从科考成名的秀才到拥护"康梁"的改良派;从改良派变身革命者;从辛亥革命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提倡思想启蒙再到政治改造;直到成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一步步的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着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也许是历史的包袱过于沉重,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并没有再现其他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国家曾呈现过的那种生产急速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的黄金般的日子。辛亥革命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社会更加动荡不宁,军阀混乱,民不聊生,民族危机加深,这一结果,不仅与革命策动者的初衷南辕北辙,甚至也不乏嘲弄的意味。这里,有必要再来回顾一下辛亥革命爆发前的那场著名的大论战。论战的双方是以《民报》为阵地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新民丛报》为阵地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争论的焦点是:  相似文献   

14.
广州是现代化大都市,是国家中心城市,也是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中国近代革命的策源地,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史迹,成为广州是中国近代革命的策源地的重要内容。加强保护和利用辛亥革命史迹,宣传广州是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就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纪念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变革,为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  相似文献   

15.
秋瑾就义后,在清末社会舆论的推动下,以"男女革命"的无辜受害者的形象出现;辛亥革命成功之后,革命党及后来的国民党为其构建了"革命先烈"的政治形象;抗战爆发以后,为了动员全国妇女投身抗战,秋瑾以"女革命家"的政治符号出现在国民党领导的妇女运动之中。秋瑾的形象转换主要受当时政治形势、社会舆论及文学作品等影响,其中政治因素是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16.
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59元该著基于概念史研究,对清代"中华民族"观念的酝酿,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确立、传播与演化,及其被认同、普及的社会化过程做了历时性的考察。特别注重对历史脉络的揭示,典型文本的解读,以及重要概念的剖析。在作者看来,"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不仅富有历史感,而且具有特别的政治符号意义。该著在围绕"中华民族"这一核心概念符号展开论述的同时,也重视对各个时期的国家体制、政党  相似文献   

17.
杨度(1875—1931,字皙子,湖南湘潭人)是近代中国改良派颇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中国新报》主编。他是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极尽犬马之劳的筹安会的头头,就是所谓“六君子”的首领,使他在近代史上留下了鲜明的反动足迹。他在辛亥革命前,革命  相似文献   

18.
轰动一时的华侨革命飞机团■文/潘银良辛亥革命以武昌起义到中华民国建立,革命队伍中的陆军起了关键作用。鲜为人知的是,革命军中还有一支当时刚刚兴起的新兵种———空军。南京的华侨革命飞机团便是其中的一支。华侨革命飞机团是在美洲华侨的积极支持下建立的一支革命...  相似文献   

19.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居住在台湾的各族人民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在反抗外来侵略和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压迫的斗争中,在建立统一多民族的祖国的事业中,都作出过自己的贡献。毛主席曾经说过,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是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的统治的,他们每次都用革命的手段达到推翻和改造这种统治的目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795年(乾隆六十年)陈周全领导的台湾天地会农民起义,就是台湾各族人民在全国此伏彼起的农民起义的形势下发动的反抗封建统治的一次英勇斗争,它是整个中国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  相似文献   

20.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它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25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则是辛亥革命未竟之业,标志着中国民族民主运动在文化领域的胜利。然而,由于文献记载和档案资料稀少零散,加之辛亥革命发生与故宫博物院成立相隔时间较长,辛亥革命对故宫博物院建院的推动,以及故宫博物院开院之于辛亥革命事业的意义,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国内外相关研究也十分薄弱。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及档案,本文以政治内涵、文化认同和博物馆事业为视角,阐释了故宫博物院与辛亥革命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力图客观地呈现当时社会事件的历史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