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自强"、求富"为中心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自我实现近代化的开端.正确理解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近代的具体历史环境来认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历史影响,比较深入地理解洋务运动的合理内核及其基本特点。洋务运动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体制下迈向近代化道路最切实可行的选择,其在近代化中国道路上的一些有益探索,在某种程度上叩开了中国革新传统体制的大门。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通过洋务运动,标榜“自强”和“求富”,在旧中国首先引进西方近代技术,兴办了几十个军民用近代企业。但由于主观客观的种种因素,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旧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穷落后的国家。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它在引进西方近代技术方面所留下来的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实现四化,是否多少可以起些借鉴作用呢?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些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正>近代,列强凭借船坚炮利,屡屡让自诩天朝上国的清廷割地赔款。此前,"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中华民族笑傲世界两千年。"以广远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愤然与错愕中,有识之士看清了世界,感受到了危机,发起自救自强的洋务运动。其变革强军之路,《北洋武备学堂与中国军事近代化》可资一窥。然而,"师夷长技以自强"三四十载,中日甲午战争竟遭惨败!李鸿章无  相似文献   

4.
杨玲玲 《黑龙江史志》2014,(16):146-148
洋务运动期间通过购买和仿造西方的先进机器,将西方的先进技术引进中国,创办了一批近代的军事民用企业,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变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培养出一大批近代的科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思想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洋务运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科技的开端。  相似文献   

5.
洋务运动史的全国性讨论会已历四届,每届都深入一步,有新的发展。本届的讨论,已越出洋务运动本身,提出以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主题,探讨洋务运动与近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外交的关系,探讨洋务运动与当时的社会环境问题。我以为这是一个跃进。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中叶,清王朝朝政腐败,外侮日亟。朝野有识之士力主“师夷长技”,寻求改革,兴起了洋务运动。最初,清廷洋务派“自强新政”的重点是军事工业,到19世纪70年代则转为发展民用工业方面,钢铁需求量增大。  相似文献   

7.
论福州船政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是十九世纪后期近代中国史上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八六六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洋务运动中一个规模较大的军事造船工业,有一定的代表性。对福州船政局作一些具体考察,不仅有助于了解这个企业,  相似文献   

8.
晚清重臣洋务先锋山西巡抚胡聘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外国的入侵,清王朝的部分官员为稳定封建统治地位,开始兴办所谓“洋务”。他们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建立新式海军,创办近代机器工业,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在洋务运动鼎盛时期踏入仕途的湖北天门人胡聘之,虽然在“帝党”和“后党”的矛盾漩涡中左右逢源,但他总的政治倾向是支持和执行光绪皇帝变法图强的思想的。他借助洋务自强之势,为推进地方工业振兴,革新政治文化教育,扶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了许多开拓性的事业,可以称得上是近代洋务运动的先锋之一。  相似文献   

9.
辛亥这一年     
《文史月刊》2011,(4):43-43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国人要自强救国。朝廷开明的官员掀起了"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忧国忧民的举子们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到后来,报界、知识界、有实力的在野士绅,甚至一些王公亲贵结成共识,西太后也决定效法日本,实行君主立宪了。  相似文献   

10.
辛亥这一年     
《文史月刊》2011,(5):39-39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国人要自强救国。朝廷开明的官员掀起了"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忧国忧民的举子们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到后来,报界、知识界、有实力的在野士绅,甚至一些王公亲贵结成共识,西太后也决定效法日本,实行君主立宪了。  相似文献   

11.
清政府主导的近代化运动主要是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在这两场运动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电报业的近代化。郑观应是我国早期现代化思想启蒙高潮的引领者,他的思想学说是近代中国的一个思想"富矿",他对我国近代化各项事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近代电报业中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洋务派官僚在兴办以“自强”为中心的军事工业的同时,也开始创办若干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性企业。这一显著变化,颇引起世人的关注。这种新式的近代民用企业,到九十年代甲午战争以前,约有二十个,而以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为其发端。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是我国第一家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轮船航运公司,也是清末洋务运动中我国设立的规模最大的民用性企业。该局从清同治年间创立起到1949年大陆解放止,存在了七十多年的时间,在我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尤其是航运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及其他有关资料,将1927年国民党政府统治前该局的组织沿革情况,作一简要的介绍(国民党统治时期该  相似文献   

13.
王慧 《文史月刊》2009,(8):43-44
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时期,人们对中西之间差距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器物层面,认为西方比东方先进的只是“船坚炮利”等一些技术方面的东西,根本看不到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对落后的封建制度的否定,看不到先进的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对落后的农耕文明的否定。封建统治者们试图以“经世致用”、“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在器物层次上进行弥补,但“中体西用”、“西学中源”的“变器不变道”的做法,注定了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14.
辛亥这一年     
《文史月刊》2011,(6):47-47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国人要自强救国。朝廷开明的官员掀起了"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忧国忧民的举子们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到后来,报界、知识界、有实力的在野士绅,甚至一些王公亲贵结成共识,西太后也决定效法日本,实行君主立宪了。在救国路上走着的,还有一群人。他们,就是我们常说的"革命党",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刚 《安徽史学》2002,(1):39-43
晚清的洋务运动,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改革开放;洋务运动最主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李鸿章,又影响了这一运动的进程和结局.近十年来,史学界主要从李鸿章与近代政治外交、近代海防、近代企业、近代教育四个方面对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较客观、全面地论述了李鸿章领导洋务运动的是非功过与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正丁宝桢:春秋谨严取力法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任翰林院编修,自此步人仕途。丁宝桢是洋务运动重要成员,从政期间致力于"求寓自强"的洋务运动,建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成为两省近代工业的开端。他官至四川总督,但为政清廉,常捐赠薪俸给困苦者,然自身却因生活所需而负债累累。以勇于任事、吏治严整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17.
洋务运动的失败,不是由于它引进新生产力不够,而是在于旧生产关系阻碍甚至扼杀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在于洋务派既是新生产力的引进者又是旧生产关系的维护者,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同样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寻求自强的运动,其结  相似文献   

18.
陈劲松 《江淮文史》2009,(1):167-176
一个午后,笔者走进了位于安徽合肥一条繁华步行街上的李鸿章故居,朱漆犹艳,庭院深深,天井的天空中浮云时开时合。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物,李鸿章自1860至1890年代从事洋务活动30余年,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批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创建近代中国第一支海军,革新教育,重视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19.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当今,有的论者认为,两者都“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有的论者则“不认为有理由按照‘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的线索来论述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关于戊戌变法的进步性,现在不承认者希罕了。争论的焦点在洋务运动上。后者基于认为“洋务运动  相似文献   

20.
洋务运动时期八旗兵的整顿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进行的,是晚清经制兵近代化的开始,北京神机营等新军种的组建是中国军队从旧式陆军到新军转型的一个典型代表。部分驻防旗兵的整顿与东北旗兵的练兵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洋枪队的建立,新式枪炮的使用和部分西式操练的学习等,这些军事改造是中国近代军事近代化的重要内容。这时期清政府对于八旗兵的整顿,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西方新式武器的引进和采用,说明清初所确定且始终坚持的"国语骑射"不可更改的政策是错误的,因为坚持军事制度改革和军事武器的不断更新换代是历史发展的长期趋势,是中国走向强国梦想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