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家》2017,(3)
<正>二、釉面的各种瑕疵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温变化以及胎、釉原料等方面的影响,釉面通常会出现一些小的瑕疵,如气泡、棕眼、缩釉、炸纹等。瓷器出窑后,在长期的使用和把玩过程中,釉面又极易产生一些人为损伤,如划伤、磕伤等。这些小的瑕疵在不同时代、不同器物的表面出现,形成了一些器物独有的时代特征,这些瑕疵都是在瓷器烧成和长期使用后的自然状态下形成的。造假者为了仿制的更加逼真,连一些常见的瑕疵痕迹也一并研究模仿。因此釉面的各种瑕疵痕迹在鉴定中也是  相似文献   

2.
青花瓷器鉴定(连载完)张浦生明清青花瓷器之区别一、造型上的区别明:敦厚古拙,线条圆浑柔和。大件不多,只有宣德、嘉靖、万历时大件较多。二、工艺上的区别明:常见窑红、缩釉、窑缝。罐多有接口。足根尖状如鲫鱼背。盘碗口沿较厚,底有跳刀痕,粘砂。砂底细腻光滑。...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五代天青瓷釉的呈色机理以及胎体的透光机理,本研究以五代耀州窑天青瓷为主要对象,分别采用EDXRF、XRD、XPS和SEM/EDS等测试方法,分析了化学组成、物相、着色元素的化学状态及微观结构对瓷釉的呈色及瓷胎透光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天青瓷釉为复合呈色方式,釉中Fe_2O_3产生的化学着色作用和釉层中物理结构(残余晶体和分相液滴)对入射光的散射作用产生的结构色,或加深或淡化了呈色,且对釉面的色饱和度和乳浊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天青瓷胎的透光性主要与着色氧化物对入射光的吸收以及晶界、气泡对入射光的散射有关。低含量的Fe_2O_3和铁钛固溶体,大大减少了其对入射光的吸收。同时,较少的晶界也减弱了对入射光的散射。因此,天青瓷的透光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技术和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系统,对广西窑田岭窑出土北宋中晚期的瓷片胎釉进行成分分析和微观形貌观察。显微观察显示,样品胎釉结合不够紧密,瓷胎有杂质颗粒,釉层较薄。成分分析显示,样品的胎料具有高硅低铝的特点,可能来源于含钾量较高的一类瓷土;瓷釉为以草木灰作为助熔剂的钙釉。通过与同时期耀州窑瓷器胎釉成分的比较,发现二者虽在器形和装饰风格上相似,但瓷器用料、工艺存在显著差异,研究为深入探讨广西窑田岭窑瓷器的工艺特征和产地提供新的资料与信息。  相似文献   

5.
明代弘治、正德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弘治朝御窑瓷器虽然在产量和品种方面均比前朝成化有所减少,大约只有16个品种,但仍保持着成化朝御窑瓷器造型俊秀、胎釉精细、纹饰纤柔、色彩淡雅等特点,其中尤以浇黄地青花、白地绿彩、浇黄釉瓷等最受人称道。正德朝是明代御窑瓷器烧造的一个转折点,逐渐改变了成化、弘治朝御窑瓷器胎体轻薄、造型较少、装饰疏朗的风格,变得胎体趋于厚重、造型逐渐增多、装饰偏向繁缛。正德朝御窑瓷器品种多达20几个,其中以孔雀绿釉青花、素三彩、孔雀绿釉瓷等最受人注目。明代晚期以来,随着文人品评和收藏古玩之风的盛行,明代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各朝御窑瓷器均成为收藏者竞相猎取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明代弘治、正德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弘治朝御窑瓷器虽然在产量和品种方面均比前朝成化有所减少,大约只有16个品种,但仍保持着成化朝御窑瓷器造型俊秀、胎釉精细、纹饰纤柔、色彩淡雅等特点,其中尤以浇黄地青花、白地绿彩、浇黄釉瓷等最受人称道。正德朝是明代御窑瓷器烧造的一个转折点,逐渐改变了成化、弘治朝御窑瓷器胎体轻薄、造型较少、装饰疏朗的风格,变得胎体趋于厚重、造型逐渐增多、装饰偏向繁缛。正德朝御窑瓷器品种多达20几个,其中以孔雀绿釉青花、素三彩、孔雀绿釉瓷等最受人注目。明代晚期以来,随着文人品评和收藏古玩之风的盛行,明代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各朝御窑瓷器均成为收藏者竞相猎取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我国釉下繪的青花瓷器萌芽于宋代,成熟于元代,极盛于明代。明代在傳統的基础上,造瓷技术有很大的提高并有不少新的发明創造。永乐、宣德、成化时期的造瓷技术,可以說是工則良巧、色则美备,器則精全了,如永乐时創制的白釉脫胎瓷器与宝石紅釉;宣德时大量燒制的青花瓷器;成化时燒制的多色彩瓷都超越前代,故有"官汝之次称宜成,历代愈降制愈精"的評語。(清高宗御制詩四集壬辰卷之一) 从各种文献記载上看,永宣时期的釉下繪青花原料是由东南亚输入的苏泥勃青(一作苏麻离青又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河津固镇瓷窑址出土的43件金代陶瓷片样品的胎釉化学组成和吸水率的检测分析,对河津窑金代制瓷工艺进行科技解读。白瓷瓷釉以钙系釉中的钙釉为主,部分为钙-碱釉,黑瓷釉以铁含量较高的铁系釉为主。细白瓷与粗白瓷的胎釉配方均存在差异。细白瓷可能选用了优质高岭土,瓷胎中呈色元素氧化铁、氧化钛含量较粗瓷类更低,结合高铝的特征和极低的吸水率,显示出工艺的精湛。以低温三彩六角形枕为代表的釉陶,吸水率最高,胎体组成显示为高铁低铝的普通易熔类黏土,釉面组成也明显不同于高温釉瓷。河津窑白瓷与北方定窑、邢窑和巩义窑的胎釉组成有共性,但也可看出窑口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正清朝是中国古代瓷器生产的最高峰,无论是产品的数量还是质量,品种还是造型,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都是继承前人的成就,又不断创新的结果。特别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瓷器从彩瓷到单色釉瓷无所不仿,仿造型、仿纹饰、仿釉色,随着时代的进步,还不断创新。下面分两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一、从造型方面模仿和创新1.天球瓶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永乐、宣德时期的景德镇窑,因球形腹硕大,好似天上落下的  相似文献   

10.
明代青花瓷在整个青花瓷的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明代青花瓷的发展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即永乐、宣德时期;成化、弘治正德时期;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在不同的时期,无论从胎釉、造型风格,还是从绘画、青花用料、呈色等方面都显示了各自不同的时代风貌和特征。现介绍辽宁省文物总店收藏的三件青花瓷器,分别为明代青花瓷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 (一)明宣德青花云龙纹天球瓶 高43,口径9,底径17厘米。颈短,腹硕大浑圆,平底微泛火石红。口沿下绘卷草纹边饰一周,在边饰下写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南京博物院从天津征集到一件明万历官窑黄釉宫碗(图1)。口径17.5厘米,侈口、弧腹、浅圈足,通体施正黄釉。造型端庄、釉色纯正、为典型的御窑宫碗。底书"大明万历年制"青花六字双圈款(图2)。黄釉瓷器在明代是皇家的专用品。每年皇帝祭祀地坛要用本朝制作的黄釉瓷器。明朝宣德年间出现一种口沿外撇,腹部宽深,外观端重而又实用的碗,因多为皇宫所用,故称作"宫碗"。这种优美的形制几乎贯穿整个大明朝,无论造  相似文献   

12.
1996年10月,在西北大学图书馆东侧、西大宾馆北侧进行基建清理时,于两眼废井中出土了一批遗物。水井直径约80—100厘米,由于施工时已下挖4-5米,开口地层不详,但井底用砖为平印砖,经鉴定属唐代。井内遗物分布于填土中,亦有唐代风格。现报道如下:一 瓷器白瓷小盒 完整,失盖,子母口。鼓腹,斜壁,微凹底。内施全釉,子母口上未施釉,外壁施半釉。釉色滋润,积釉处闪青,有细小开片,无釉处可见白色化妆土。通高2.4、口径3.2、底径3厘米(图一,1)。黑釉瓷碗 侈口,弧腹,圆唇微尖,圈足,外底微塌。碗内施白釉,口沿一周无釉,近口沿处白釉积釉泛青,釉面有…  相似文献   

13.
白瓷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历史上较为重要的技术突破,白瓷的烧制成功为后世青花瓷、彩绘瓷的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被誉为中国古陶瓷工艺发展史中的“第四里程碑”。因此,关于白瓷起源的问题就成为考古界和科技考古界关注的重要学术问题,而邢窑2012年考古发掘出土的北朝晚期窑炉和器物遗存自然成为研究白瓷起源的重要实物资料。本研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热电离质谱(TIMS)分析技术,对河北内丘城关服务楼窑址出土的北朝晚期至隋朝初期的早期瓷器样品胎釉原料进行分析,为邢窑早期瓷业的发展演变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邢窑早期瓷胎的微量元素统计模式明显可以分为两类,说明邢窑早期制瓷存在两种不同的胎料来源。邢窑陶工在开发早期白瓷这一新品种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了一种有别于青瓷的更为优质的原料制胎,这种胎料中与锆石、锐钛矿等杂质赋存密切相关的V、Cr、Ni、Nb、Ta、Zr和Hf等微量元素含量普遍小于青瓷胎。锶(Sr)同位素混合模式分析表明,邢窑早期的大部分样品不符合草木灰配以胎料的制釉方式,应该是采用了草木灰混合其他制釉黏土。同时,早期白瓷釉与青瓷釉的锶同位素特征存在一定差异,说明在制作过程中邢窑陶工为...  相似文献   

14.
唐五代是越窑空前繁荣的时期,窑匠们以其神奇精妙的构思和炉火纯青的技艺,烧制出无数造型别致、装饰靡丽、釉质青润的瓷器,备受朝野青睐。唐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将越窑青瓷的釉比作“千峰翠色”。五代人徐夤的《贡余秘色茶盏》诗,则用“明月染春水”、“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嫩荷涵露”等华丽的辞藻来褒誉之。当这些能工巧匠和文人雅士悄然退入历史帷幕时,随之带走了“秘色”的真实含义,留给后人的只有那不可再造的越瓷精品和聚讼纷纭的“秘色”之谜。  相似文献   

15.
柴窑器是五代时期后周柴荣皇帝执政时生产的特殊瓷器。因烧造技术和配釉处方失传,致使后世再也没能复制。《格古要论》记载柴窑"青如天、薄如纸、声如磬、粗黄土足"。笔者据古文献相关记载,增加几条鉴定标准:1.滋润、有细纹;2.流光溢彩具有珍珠般的光泽,钻石的光芒;3.颜色丰富如同雨过天晴后的彩虹;4.特殊的呈色机制,极具变色效应。笔者依照综合标准对一件特殊呈色机制的古瓷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该瓷瓶完全符合古文献对柴窑器的记载。  相似文献   

16.
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时99年,从世界范围看,这一时期正值欧洲文艺复兴盛期,是地理大发现、殖民主义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初步发展时期。在中国,这一时期是明代社会剧烈变革时期,主要表现为启蒙思想开启、市井文化达到巅峰、手工业生产中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等。在制瓷业方面,景德镇御窑瓷器烧造总体呈现产量空前大增、造型更加繁多、大件器物增多、胎体趋于厚重、工艺略显粗糙、装饰愈加繁缛、色彩流行华丽等风貌。民窑瓷器产量和质量则比以往有了很大提高,"官搭民烧"制度普遍实行。由此导致此三朝瓷器颇具特色。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和清末民国时期,随着崇古和收藏之风的盛行,仿造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御窑瓷器的作品出现很多,更有甚者,利用原胎加彩,给鉴定带来麻烦。鉴定时主要还应从造型、纹饰、胎釉彩、制作工艺和款识等方面寻其破绽。  相似文献   

17.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宣德青花兰查体梵文盖罐,是一件造型奇特的艺术品。(图见《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清代绘画》中册第155页) 该罐连盖通高28.7、口径19.7、底径24.7、盖口径22厘米。直口,口沿有下凹的浅槽,平肩、硕腹,腹以下微敛,平底,平顶园盖。此罐的奇特之处在于肩部突出的八个方形扳手,扳手上绘缠枝莲花纹。俯视罐上这八个扳手,好似佛教用器中的法轮。通体青花装饰,口外壁及肩上均绘海水纹,器外壁的主题纹饰为三周环写的兰查体梵文。罐足边绘一周仰莲瓣纹。罐内底中心,自左至右横书“大德吉祥场”五个篆字。盖外壁较直,饰以海水纹,盖里所绘纹饰与罐内底心相同,也自左向右篆书“大德吉祥场”。器里外施釉,釉质莹润,白中泛青,青花发色稳定,色泽鲜艳,兰料中泛黑褐色铁结晶斑点,字体规整,纹饰清晰。 明清时期,皇帝大都信奉佛、道教,并亲身参入佛、道教活动。在明清瓷器上反映佛、道教内容的纹饰或文字占有较大比例。宣德青花兰查体梵文罐,可能是皇家举行隆重的佛教仪式时设坛、祭祀所用的法器。此器历来深藏宫内,外人不得见。值得一提的是故宫博物院  相似文献   

18.
马匹是和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之一,作为人类驯化的一种自然力量,对人类生活和文明进程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柴尔德生前十分关注考古遗址中的马骨研究,在他的《告别辞》中,他特别呼吁考古学家加强对马骨的研究。在得知河南辉县发现了车马坑后,他还特地给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王振铎写信,详细询问马车的形制。布鲁斯.特里格提到,马可能是在中亚驯化的,然后与马具一起传到世界各地。然而,这个传播过程目前仍不清楚。马在我国商代就已引入,到春秋战国,马车和骑乘已经成为贵族和军队的常用运载工具,这个过程非常值得研究。目前我国学界对马的作用大致集中在马具和轮车,对马骨本身的研究似乎还比较薄弱,原因可能是缺乏比较系统可靠的鉴定方法。本文从分辨马衔对牙齿和齿隙的损伤来了解马匹的役使,为从马骨证据来了解马的使用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文章认为,使用马衔会对马的第二下臼齿前缘以及齿隙造成损伤,表现为下第二前臼齿前角的磨蚀、前缘釉质和齿质的带状暴露,在下颌的齿隙部位则会造成骨骼的磨蚀和新骨的形成。人们甚至还会刻意锉去下第二前臼齿的前角,使马在套上马衔时比较舒服。但是,为了和马牙的自然损耗相区别,在分辨马衔磨蚀时,需要检视这种磨蚀是否与上第二臼齿的咬合对应,马匹是否患咬合不正等等。同时还要考虑马衔质地以及役使的方式和强度等因素。我国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马骨也很丰富,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结合马具和马车遗存,可以深入了解马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和驾驭方式,提高动物考古在社会文化信息提炼上的能力。本文中译因篇幅所限而略去了许多统计表格和一些照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