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小平的德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博大精深,很值得研究,本文主要从邓小平德育首位战略思想、德育目标层次思想、德育内容系统性思想,德育基本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队伍建设这六角度来探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3.
邓小平高等教育思想是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指针。他提出的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建设、必须恢复统一的高考招生制度、必须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和教师队伍建设等观点,对于不断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早日跻身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5.
6.
7.
董仲舒德育思想是儒家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一笔,其思想对当前社会生活有很大的现实启示。本文将主要围绕董仲舒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及其对现在道德教育个体发展目的的启示作用,现在社会道德教育个体发展方法的启示作用,现实社会大众道德教育内容的启示作用进行研究,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思想道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的经济协调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经济发展速度、比例与效益的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区域经济的协调以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协调这四个方面。对邓小平经济协调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邓小平党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因而在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上是一脉相承的,但由于二形成的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的不同,邓小平在党的领导、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重大问题上,对毛泽东党建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和发展。从毛泽东和邓小平党建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加以比较研究,对于加强面向新世纪的执政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12.
历史观与意识形态:世界历史叙事中的现代化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世界历史叙事的一种范式,现代化理论不仅体现了一种历史观,也展示了其意识形态的特质。现代化理论的意识形态功能包括:解释功能、压制宣传功能、整合和激发功能以及合法化功能,这些功能使世界历史叙事充斥着偏见与“公允”、“真理”与权力、压制与整合等悖论。这种悖论在历史观层面,则凸显为现代化的“历史观”和历史观的“现代化”二者之间的张力。只有克服二者之间的张力,才能超越现代化的“历史观”的局限,才能使历史观的“现代化”成为一种世界历史叙事的实践理念。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提出自由、平等、道德这三个日常生活中常碰到的词,关于它的意思和真正价值需要认真地思考。首先要从道德的角度去理解自由和平等这两个概念,然后又从自由和平等的角度去理解道德,并把这种理解放到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是不要制造痛苦,不要制造暴力。 相似文献
14.
古代埃及人认为,世界在创建之初创世之神就创建了神圣的宇宙秩序——玛特,它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它是一种抽象的观念,是我们理解古代埃及人思想特征的关键所在。以玛特观念为基础,古代埃及人形成了朦胧状态的历史意识,包括神人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模式、创世与王权、历史的作用等。古代埃及人正是以此为基础认识过去,发现人类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众文化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当前,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形式,已成为我国最活跃、最值得关注的意识形态领域之一。为此,研究大众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主动有效地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经济行为与伦理道德可以并存,还是难以两立,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话题。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强调说,企业经营者必须有可以作为判断基准的哲学。坚持把“为人何谓正确”作为判断基准,不断追求正义、公正,是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核心,也是他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充分体现。但是,做人的道德准则和企业经营的原则,特别是“利他”的道德观和企业追求利润的经营目标是否真的存在矛盾、冲突?应该如何协调、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将通过对稻盛和夫经营实践中若干实例的分析,尝试对此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17.
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新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开展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思想教育,开展对剥削阶级思想和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思想斗争,提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逐步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取得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决定性胜利。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加强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主导地位;必须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建立合理的利益整合与矛盾调节机制;必须加强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营造有利于社会和谐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9.
Charter schools have generated support from politicians in both major American political parties while stimulating intense debate among interest groups. We investigate whether and how public attitudes reflect interest group polarization or politician consensus. Using an original survey, we find that charter school opinions diverge along ideological lines among high‐information respondents. With embedded experiments, we manipulate respondents' information using policy cues tied to opposing sides of the charter debate: We assess whether the role of private companies and nonunion teachers changes support for charter schools. We find that the public responds favorably to some informational cues; conservatives without prior information are especially persuaded by information about nonunion teachers. This explains how polarized opinion can develop even in the absence of strong partisan sorting among top political leaders and clarifies the partisan and ideological context of ongoing education policy debates. 相似文献
20.
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是希罗多德《历史》最突出的主题。这个主题的形成与他所处的时代氛围密切相关。古希腊自然哲学直接启发了希罗多德对命运的思考,史诗和悲剧更进一步促成了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同情。希罗多德敏锐地把握到了命运的变化无常,作品着力于人物命运的书写,传达了历史的变易意识。命运对希罗多德而言,既是变化不定、不可把握和预测的,又是命中注定、无从逃脱的,一切生灭变化导致了命运的无常,命运本身就是变化,就是无常,无常是命运的永恒特性。他对命运的思考既充满了哲学的深邃,又力显史家情怀,诗家笔法。这使得他的《历史》历久弥新,吸引着一代代的史家和普通读者。因为命运不拘何时,总是牵动着人心,人类面对的根本问题从未改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