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白金三品之管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金三品之管见胡诚白金三品,历来泉界争议很大。虽有史书详细记载,但一直未见实物,因此有人怀疑其是否存在,成为泉界悬案。1990年末,有人携来一堆钱币,其中绝大部分是汉初四铢半两钱,另有几枚铅质的东西,圆形铅饼两枚,方形两枚,椭圆形1枚。当时因被黄土包...  相似文献   

2.
谈对“白金三品”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对“白金三品”的认识张立英1990年10月,在陕西宝鸡市所辖的眉县常兴镇出土的一批四铢半两钱中,发现几枚饼形物,即圆形龙纹饼一枚、方形马纹饼三枚、椭圆形纹饼一枚。一、实物的形状和实测数距1、圆形纹饼一枚,径为5.6厘米,通厚1.15厘米,边缘厚0....  相似文献   

3.
本文披露了古丝绸之路上国家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融汇有中国钱币文化的14枚钱币,其中,察合台汗国打制两种有汉字的钱币,是在蒙古帝国时期古城不花剌城(现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城)打制的,不花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要道重镇之一。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乌兹别克斯坦,特地参观访问了这座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名城。汉武帝时期的白金三品钱币形制不是我国钱币的传统形式,而是同西方货币形制相同。笔者以为白金三品是受到西方货币的影响,才铸制出的。行使白金三品的时间是元狩四年(前119年),正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白金三品是作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往,而特意铸制的。  相似文献   

4.
“白金三品”试析王裕巽武帝铸行白金三品之史事,见录于《史记》、《汉书》。公元4世纪,萧果时期的《顾钱谱》对白金三品的形制、纹饰作了较详的描述。《顾钱谱》虽早已失传,但可从唐代司马贞所作《史记索隐》和张守节撰《史记正义》的转录中,知其记述。《索隐》录顾...  相似文献   

5.
四川交子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纸币是金属货币的符号,它只是“象征地感觉地”表现金属货币的一定的量。从货币的实际内容与名义内容相脱离到纸币的形成,其间有一个过程,在中国,这个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到北宋的四川交子才最后形成了早期的纸币。西汉前期,政府财政困难,铜币严重不足,于是汉武帝造白金三品和白鹿皮币,从此开了货币的“实际内容与名义内容互相分离”之先。所谓“白金三品”,是以银锡合金制造的三种铸币,“其一曰重八两,圜之,其文龙,  相似文献   

6.
赵晓明 《南方文物》2009,(3):168-169
西汉武帝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进行了第一次币制改革,废四铢半两钱,造“白金三品”和“文如其重”的三铢钱。这次币制改革的目的和过程在《汉书。食货志》、《史记·平准书》都有相同的记载,而且对白金三品的形制、币值、材质也进行了详细的记述。  相似文献   

7.
于放 《中国钱币》2003,(4):75-76
20 0 3年 8月 2 5日 ,由中国钱币学会古代钱币委员会和陕西省钱币学会联合举办的西汉“白金三品”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汉中市顺利召开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副行长刘生仁、中国钱币学会秘书长戴志强、副秘书长兼古代钱币委员会主任黄锡全、人行汉中中心支行行长吕正勋等领导出席了会议。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4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 ,大会共收到论文近2 0篇。根据《史记》、《汉书》等一些史书记载 ,汉武帝在元狩 4年 (公元前 119年 )曾发行过以银锡为合金、形制为圆形龙、方形马、椭圆形龟的白金三品 ,币值分别为3 0 0 0、 5 0 0和 3 0 0…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钱币学会和陕西省钱币学会联合主办召开的全国西汉“白金三品”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8月在汉中市召开。学术研究贵在创新,研讨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广泛交流.深入讨论.发现新的资料,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思路,尝试新的方法.取得新的成果,实现新的突破,通过广泛交流和探讨,对一些重要问题能够取得比较一致的见解,反映了学者们对“白金三品”的高度重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是学术民主的象征.又是活跃学术讨论、推进学术研究的动力。《安徽钱币》本着求真务实,把学术问题研究好,把历史遗留的疑难问题解决好。特转栽部分学术论文,以供广大学者、爱好者研究参考.使研究和普及相互促进,把我们的钱币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笔者在做"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课题时,曾以《丝路贸易与中国古代白银货币》~([1])为题发表了一篇文章,首度提出中国古代早期没有白银货币的论断。阐述这一观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所谓春秋的"银空首布"、战国的"银贝"和西汉的"白金三品"。限于文章的主题,笔者在上文中并没有对这些问题详细展开论述。一个时期以来,伴随着笔者对中国货币起源与早期货币问题的深入思考,越来越觉得有必要对我国早期白银货币问题作进一步之论述,遂撰此文。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古代白银货币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晚期或西汉。1974年河南扶沟的古城村曾出土银质铲币——银布,与楚国"郢称"金版同出①;《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曾造银锡合金的货币——"白金三品",但这些是否为真正的白银货币,尚存诸多争议。  相似文献   

11.
李勇 《安徽钱币》2001,(2):11-14
1988年5月,安徽省皖西博物在原六安地区砖瓦厂清理一座东汉墓葬时发现一枚外文铅饼,这是六安地区第三次发现外文铅饼,也是国内唯一的有明确记载出自于墓葬中的实物。本文将以出土资料为依据,以铅饼上的方形戳印文及铅饼性质作一些考证。不当之处。请予斧正。  相似文献   

12.
“白金三品”篆文及有关问题略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年前,中国钱币博物馆征集到所谓“白金三品”(插四),当时曾对有关问题有所考虑,只因涉及的方面比较复杂,研究者意见不一,见仁见智,未敢轻易撰文。现在准备在陕西汉中专门就此举办研讨会,所以才将原来对这一问题的粗浅想法写出来,供大家讨论时参考。我想,不论意见如何分歧,首先将上面的篆文弄清楚,对进一步认  相似文献   

13.
褚馨 《东南文化》2003,(10):48-51
“上海银饼”是对清咸丰六年(1856年)上海道以本县三家号商的名义发行的一套银元的总称。从流传至今的实物看,有王永盛、郁森盛、经正记三款,其中王永盛银饼只见一两币值,其他两款都有一两、五钱两种币值。  相似文献   

14.
黄维 《中国钱币》2018,(2):12-14
正近些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一些东汉时期的银饼,不是装饰品,更似有价值的白银实物。现介绍如下。湖南常德汉寿县一座东汉砖石墓出土汉代金银饼~([1]),发现时装于一绳纹灰陶罐内~([2])。银饼46枚(重约112-248g,直径46-64mm),正面多粗糙不平,可见凹坑和气孔,背面多有大小不等的块状凸起瘤状物,中间则有一道形状不规则的节梁,以及"五"等刻划  相似文献   

15.
正众所周知,白银自唐以后进入中国货币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中国古代最重要、最受欢迎的贵金属称量货币,不仅与中国社会本身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关,还与对外交往等外来因素的刺激有直接关系。一唐以前的白银唐以前,中国并不以白银为货币。司马迁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明确规定珠、玉、龟、贝、银、锡等只用作器饰宝藏,不用作货币;春秋战国时期的银贝、银铲布以至汉武帝发行的所谓"白金三品",都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白银货币。进入唐代,白银的社会地  相似文献   

16.
崇祯年间,政局动荡,在流通领域的反应是钱币版式繁杂,质量各异,其中最奇者,当属“跑马崇祯”无疑。是钱本为崇祯小平铜钱的一种,只是在背穿下铸有一奔马形的图案,俗称“跑马崇祯”。退庵钱谱载:“其穿下有奔马形者,俗呼崇祯一匹马”,并云可治难产催生等等。在中国古代正式流通的铸币之中。除前有汉时的白金三品,后有唐代的祥云、瑞雀外,铸有图案者少见。图案类钱币,多存在于玩赏类的花钱之中。  相似文献   

17.
正早在19世纪20年代,日本加藤繁先生在他的著作《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中就探讨过唐宋白银货币化问题,他认为白银在唐代上层阶级已发挥货币机能,至宋代扩展到社会全体,白银作为货币的作用也更加发达。但因当时考古发掘资料的限制,部分论断参考实物不足。之后,彭信威、汪圣铎、高聪明、王文成等国内学者从史料和实物出发,对唐宋白银货币化作了不同阐释。随着近些年唐宋银铤的不断发现,为开展白银货币研究提供了新的珍贵实物资料。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以银铤(饼)实物为视角,考察唐宋白银的货币化问题。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8.
王芬 《东方收藏》2023,(5):121-123
2022年,郎溪县旺村在实施污水管道整村推进工程挖设管道时发现一座土坑墓,郎溪县文物管理所随即对其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其随葬品的器类主要有鼎、壶、罐、灶、金饼等,为研究汉代时期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艺术等方面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新疆钱币》2010年第一期刊载了“新疆铸造‘开元、乾元’钱币证据不足”一文(以下简称“周文”),本人读后,对周燕伟先生提出的观点有不同看法,周文提到“新疆当地铸造过唐代开元通宝、乾元重宝钱币”既无翔实的史料依据,又缺乏可靠实物的支持。其实不然,新疆所发现的实物笔者就有二十余枚,怎么能说没有实物呢?据我所知,新疆就有十余人都藏有新疆“开元通宝、乾元重宝”钱币实物。  相似文献   

20.
西汉文景至汉武时期,半两钱的铸造,官、民、地方多头进行。各种铸币都有自己独特的标记,所以汉半两钱品制繁多。复杂的品种,为今天的收藏和欣赏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钱币实物。为供大家研究和鉴赏,现介绍若干拙藏新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