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伊斯的创作被称为很有“东方意味”,在他早期创作中采用了一种主张的方法,与禅的主张很接近。《尤利西斯》有“天书”之称,人物复杂的意识活动、无尽的典故和作家人为设置的阅读障碍,对此一切理性的解读和逻辑的考证往往失去了依据。而禅的非思量性、喝破执迷的力量却可以让我们柳暗花明。  相似文献   

2.
商豫 《文史月刊》2011,(12):14-17
一、美国大法官杰克逊主张以公正培育正义、以理性巩固和平,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法庭诞生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对于如何处置德国法西斯战犯这个问题,同盟国内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主张活埋;有人主张不经审判就处决;苏联认为,  相似文献   

3.
袁帅 《沧桑》2013,(3):129-131,134
大学校园文化的建构是一个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既是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构成了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概念出发,浅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人文"、"理性"、"多元"的建构主张。  相似文献   

4.
余新忠《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近代演变》一书秉持理论出于史事研究,不让史事研究为既定理论所奴役的学术诉求,在史实的梳理和史料的辨析中,建构了独到的学理识见。超越碎片化取向,建构系统性诠释;超越区域化取向,建构历史演进理论的整体视域;超越传统与现代的人为区隔,建构社会历史演变的自然分期,是这部学术论著最鲜明的特色。在当代新史学众多的研究成果中,该著超越了单纯的西学移植或概念移借的流风,完成了历史逻辑和本土话语密切结合的学术建构,以自己的努力创新诠释了新史学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5.
余新忠《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近代演变》一书秉持理论出于史事研究,不让史事研究为既定理论所奴役的学术诉求,在史实的梳理和史料的辨析中,建构了独到的学理识见。超越碎片化取向,建构系统性诠释;超越区域化取向,建构历史演进理论的整体视域;超越传统与现代的人为区隔,建构社会历史演变的自然分期,是这部学术论著最鲜明的特色。在当代新史学众多的研究成果中,该著超越了单纯的西学移植或概念移借的流风,完成了历史逻辑和本土话语密切结合的学术建构,以自己的努力创新诠释了新史学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6.
价值观念关注的是刑法规范的价值理性,它是对制度设置的实质合理性、正义性进行思与检讨。在整个正当防卫制度的更迭、演进过程中,刑法价值观念居于潜隐的地位,它最终决定着正当防卫制度的运作与建构,更是对制度表述形式——立法技术起着导向作用。正当防卫制度的变迁,尤其是第20条第3款规定在粗疏与细密上选择,从根本上取决于内化于法律适用者心目中的价值观念的走向,否则正当防卫的演进只能会是徒具形式,从本质上谈不上制度的结构性变革。因此,透过第3款规定的表面,揭示其内在的价值意蕴,对于深化正当防卫制度的探讨恐怕会有所裨益。一、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的政治局面混乱不堪,针对这一现象,张君劢早在1921年就提出了自己的"理性政治"主张。他这一主张的形成受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与张君劢早年丰富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理性政治"主张的提出尽管存有很多的缺陷,但它是中华民族危机和政治混乱的客观反映,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企图通过宣传自身政治主张,解救民族危机与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具有民族主义的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历史》1998年第3期上,我曾写过一篇小小的读史札记,谈及马克思社会形态演进论的一处翻译问题。其原文是:“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相似文献   

9.
张结海 《世界》2006,(9):36-37
广告经常夸大其词,甚至是谎言连篇。广告,书上有各种定义。有的说广告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有的说是一种让消费者改变态度的过程,有的说是发现产品与生俱来的戏剧性的过程,有人说是寻找独特的销售主张的过程,有人说是一种品牌树立的过程,最新最时髦的说法是,广  相似文献   

10.
陈友良 《史学月刊》2007,17(5):62-66
五四时期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以其大哲学家的眼光,就中国问题发表看法,激起中国思想学术界颇大的反响。从英伦学成而归的杨端六,是罗素在上海、长沙讲学期间的一位重要译员。针对国人盲目追崇的学风,杨端六在报章上发表批评文章,主张应该理性地对待罗素及其他西方哲人的学说。他本人亦从罗素实用哲学中吸取精神养料,进行着社会政治实践。杨端六与罗素的思想交往,以往鲜有人讨论,但不失为这次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缕理性之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历史上关于货币的争议出现过多次,而清代的争议,内容最为复杂。有人主张废银两,有人主张采用银本位,有人主张铸大钱,有人主张发行纸币,纸币的主张中又有兑现和不兑现之分。最有代表性的要算王鎏和许楣兄弟。王瑬主张行钞,专门写了《钞币刍言》,以后又续而再续。许楣兄弟写了《钞币论》,逐条反驳《刍言》的主张,但却未提出更明确的办法。此外如包世臣、花沙纳、王懿德等诸家,都各有主张,各执一见。只有王茂荫比较能够从货币的本质和流通规律观察问题,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见解,使人耳目一新。《王侍郎奏议》则是王茂荫货币思想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2.
源自西方的法律家长主义理论主张政府在某些领域为了公民自身的利益可以不顾其意志而限制其自由或自治。该理论与中国当前注重以人为本的新民本理念相适应,且与中国法律文化传统、法律规范与社会现实微有契合之处,但却不能与其相提并论。本文通过对西方法律家长主义的论述,试图找到法律家长主义在中国的适用空间。  相似文献   

13.
民初以来,董康的法律思想发生变动。经过对清末修律的反思,董康逐步提出"知新—温故"的成熟理念。自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在"知新—温故"思想的指导下,董康对"中"(中国固有特色)与"西"(世界共同趋势)作出区分,就民国刑事与民事立法改革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他主张《刑法》在符合大同趋势的基础上,注重礼教传统与社会现实需要;《民法》前三编可以符合世界趋势,但《亲属编》《继承编》的修订应当注重身份关系与社会习俗。董康希冀借此减少立法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龃龉。应当明确的是,董康主张的"温故"是在"知新"基础上的"温故",其主张恢复的礼教是与法律共存的治理手段。归根结底,一方面,董康所提出"知新—温故"之宏观理念,与文化保守主义社会思潮以及法界群体反思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董康所提倡规复本土合理制度、促进立法文本与法律适用符合社会及其文化、"一切法律,悉随社会为转移"的具体主张,在法界众多反思者中显得更为明确、有力。  相似文献   

14.
对照以赛亚.伯林的多元论思想可以发现:我国法理学界对中国法律正当性问题的论证大多局限于必要论证,而不成其为一种充分论证。这种片面性论证只说明了一种主张自身的合理之处或其它理论的不足之处,未能就自身主张相较于其它主张的优越性作出进一步比较分析,因此必定欠缺说服力。《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即为此种片面性论证之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5.
"法"和"民俗"的关系是关乎社会治理、法律与民俗研究的重要议题。先秦时期,"礼""俗""法"是观察和理解古代社会的三种基本制度框架。法家学说很早就提出要用"法"去规范、治理民俗的理论主张,与法家理论形成对应的是,商鞅变法时期明确地将"错法俗成"的理论运用到现实,切实地改造了秦国的民风民俗。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秦政府将"法"作为社会治理框架,对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加以整饬,试图在统一帝国内部建构一种一元而同质的伦理共同体,然而此时"法"和"俗"的冲突仍旧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晶晶 《沧桑》2010,(4):183-184,224
作为一个社会法学的代表人物,庞德不仅关注经验,也强调理性的作用。本文选取了庞德法律思想中的理性思想展开讨论和研究。第一部分,指出理性在庞德法律思想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分析了庞德注重理性因素的原因,主要从其生活的社会背景和对之前两大法学流派思想的承继展开。第三部分,指出了庞德所崇尚的理性和自然法学派所崇尚的理性的不同之处。最终回答作为一个社会法学派的代表,庞德缘何对理性问题有如此深刻关注。  相似文献   

17.
向广宇 《沧桑》2009,(5):100-100,116
伏尔泰作为启蒙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法律思想对18世纪及以后的欧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颂华派"的代表人物,伏尔泰的法律思想受中国的影响很大,研究其中国法律观首先可以对伏尔泰本人在启蒙时期的政治法律主张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其次还有助于从侧面了解中国文化与社会现实对18世纪欧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陶佳 《文史博览》2013,(7):50-54
孔子一生关心政治,并为那个失道的社会构设了一整套规范体系。这套规范体系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具有伦理倾向——家庭规范、社会规范与政治规范三位一体。在这一特点下可以发现孔子对待不同的规范则有不同的态度,主要表现在重实质规范而轻形式规范、重道德规范而轻法治规范以及主张先德礼规范而后刑罚规范三个方面。此三方面已部分显示了孔子的政法观念,但若归结起来,则可以说是政治上的"仁治"主张以及法律上的"和谐"追求。  相似文献   

19.
赵秀荣 《安徽史学》2021,(1):100-111
人类社会从产生开始就面临抑郁症的问题.在英国历史上,抑郁症(depression)的概念由忧郁症(melancholia)演化而来.在抑郁症概念演化过程中,人们对这种精神疾病的认知也经历了转变,从体液说、恶魔说、土星影响说到化学解释和机械解释,最后发展到医学上的情感解释和认知解释.抑郁症是一种客观存在,对其认知和理解体现了文化的建构——特别是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上的医学兴起之前.考察近代英国以及欧洲抑郁症概念的流变及对这种疾病认知的转变,不仅可以反映文明、理性的进步,而且有助于更深刻理解英国社会的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20.
李生柱 《民俗研究》2014,(2):144-153
神像是一种人为建构的社会性文化符号,它基于神的观念而存在,是神在现实世界的象征和化身,承载着人们对神灵的想象,在民间信仰实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冀南洗马村供奉神灵众多,神像的种类也多样,它们的生产和使用能带来具体的社会功效,对乡土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