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我第一次知道微博上有一个“辟谣联盟”的时候,觉得很高兴。我原本以为,相对于传统媒体,微博是谣言最少的地方,即便有了谣言,也是危害最小的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西藏印章艺术传承着两千多年的藏族文明,凝聚着藏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无限风采。我从小非常爱好雕刻汉篆印章,当1985年第一次接触到西藏印章时,我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20年来,我一直生活在西藏,潜心于对藏族印章文字、图纹、印纽的研究,足迹踏遍了整个西藏及青、甘、川、滇等藏区,走上了漫漫的收藏、  相似文献   

3.
3年前,一次饭局上,徐克告诉第一次见面的李冰冰:你要拍一部很特别的电影,因为你的样子很特别。李冰冰看着酒兴正浓的徐克,开玩笑地问了一句:导演,您知道我是谁吗?“他留着山羊胡,带着几分仙风道骨。我是看着他的武侠片长大的,他怎么可能来关注我?”李冰冰当时并不觉得徐克真的认识自己,毕竟这位香港导演凭一部《七剑》进入内地才两年。直到徐克说出她之前的几部作品时,她才相信:老怪说的不是醉话。  相似文献   

4.
霍巍 《中国西藏》2009,(3):56-59
18年前,我第一次踏上吉隆这块神奇的土地,开始了我的西藏考古之行,吉隆的山山水水和这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留给我许多珍贵的记忆。2008年9月时隔多年我再次重返吉隆进行考察,江山依旧,却是旧貌新颜。  相似文献   

5.
Eva的mosto     
Eva的中文说得很好,打电话约见时,她用很纯正的调子问我:“你知道三里屯北街吗?你知道‘那里花园’吗?那你知道‘三点三’服装市场吗?”,觉得我有点含糊,她又跟了一句:“那你到了附近,找不到可以再打我电话。”不知为什么,我觉得她做事的方式也很本土化了。  相似文献   

6.
杭侃 《收藏家》2002,(3):M002-M002,3-7
几年前,李娜一首荡气回肠的《青藏高原》,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勾起无数厌倦了尘世的喧嚣,渴望着能够“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净,在雪山之崩把我的魂唤醒”的生灵对雪域高原的向往。但是,种种条件的限制,使真正能够前往西藏,身临其境领略其独特魅力的人成为少数。上海博物馆正在举办的“雪域藏珍”西藏大型综合文物精华展,对于向往西藏的人来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良机,更何况即使是亲自到西藏,也很难有机会一次目  相似文献   

7.
边吉 《中国西藏》2004,(5):17-19
西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在西藏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有被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代建筑,有历史悠久的藏语言文字,有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有医理独特的藏医藏药,有美仑美奂的壁画、唐卡、金铜造像,有丰  相似文献   

8.
宋奕 《中华遗产》2005,(3):85-89
澳门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案即将在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接受审议,这使得国内外历史文化界的目光焦点骤然齐聚到澳门。一时间,澳门的建筑、历史、民俗等都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人们一方面希望澳门此次申报能获得成功,另一方面也不禁注意到与澳门具有相似背景、长期被视为澳门兄弟的香港。“香港有没有申报世界遗产的计划?”“澳门申报世界遗产会对香港带来何种影响?”“香港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现状如何?”关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人们期望听到来自香港的声音……在最近举行的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第一次科学研讨会上.本刊记者有幸采访了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负责人,执行秘书吴志华博士。面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吴博士侃侃而谈,道出了香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心声。  相似文献   

9.
“我不是王菲那种真的可以当天后的,不是。我走不到那个位置,但我也有非常可贵的地方。比如我真的很热爱世界,很热爱生活。我觉得那一块是非常饱满的。每次我听到人家跟我说,你在艺人里面是最有才的,你好会写作,我就说:哦,你怎么不说我是作者里最会唱歌的呢?我太清醒,所以不是一个活得很骄傲的人。你可以说我活得很自我,因为我不做不喜欢的事情,我挺自由的”  相似文献   

10.
画家裴庄欣曾在1994年重回西藏,尽管由于物质文明和商品化的进程,熟悉的环境变化了,但是他觉得“并没有失落感”。这一次他没有去拉萨以外的地方,虽然有点怅惘,但是他说“并不悲伤”。他觉得“连我自己都变了,连自己也不是中国国籍了,为什么要求这里的一切不会改变?”他说“我们没有必要感叹中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贵阳文史》2013,(3):15-16
张教授刚才是从大传统及汉族有文字记载后的角度来谈。而我想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谈,这个方向就是小传统。小传统文化算不算文化?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文化。  相似文献   

12.
在我的西藏生涯中,2006年10月12月20:06分,西宁至拉萨k917次列车的启动,是我第36次进藏,也是我第一次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现代化铁路上乘坐火车进入西藏。  相似文献   

13.
在台湾,张学良爱兰、养兰是人所皆知的。至于从什么时候起有了这种爱好,90岁那年,他在一次兰会上被记者撞见,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说:我以前家里就有兰园,我父亲也喜欢养兰。过去大陆兰花非常珍贵,一盆难求。在甘肃,就出现过一种很珍贵的国兰品种。养兰花陶情冶性,是很高尚的。来台湾后,20多年前认识我住处附近的爱兰家谢有义先生,经由他的介绍,我曾经走过台东、花莲很多地方,买兰养兰,过得很愉快。在台湾,张学良在自己的院子里开辟了两个兰国,一是种植洋兰,一是种植国兰,从种植到浇水、施肥、除虫,亲力亲为;对兰花的…  相似文献   

14.
湖畔的雪峰深深的吸引着我,我正拍摄美景时,随风飘来一阵歌声。向着歌声发出的地方缓缓地移动着脚步,歌声越来越近:“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白白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出现在我的心上……”这不是仓央嘉措的情诗吗?仓央嘉措是西藏第六世达赖喇嘛,又是一位出众的诗人。姑娘唱的这首情歌,是在西藏流传很广的仓央嘉措的情诗。歌声很动情,撩拨得我越发想见到唱歌的人。  相似文献   

15.
文科  村长 《旅游纵览》2011,(4):72-79
<正>第一次去西藏,第一次到高原拍鸟,第一次感受高原反应,然而,很值,因为西藏有大美!西藏海拔较高,沿途上的风光有着另一番的神韵!到西藏去,感受这里的山,感受这里的水,感受这里的人文,感受这里的鸟类。只要一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一定会让你忘乎所以。  相似文献   

16.
99年9月,应中国国际交流协会邀请,澳大利亚众院副议长加里·内尔偕夫人访华,这是他第四次访华,期间他重访西藏,参观了拉萨、日喀则、泽当和江孜。他首次访问西藏是在1992年。结束在西藏的访问后,他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发表了如下看法和观点:七年──充满活力的增长与发展和巨大的经济变化与1992年相比,所到之处,西藏都发生了卓越的进步。拉萨、日喀则和江孜出现了新建筑,有学校、办公楼、百货商店和许多小店铺。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有些地方我几乎认不出了。在我参观的每一个城镇,商业活动显著增加,而且,很明显城镇设施与7年…  相似文献   

17.
廖楠 《环球人物》2013,(2):29-30
延参法师见到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第一句话是:"你来采访我,我很感谢,但我是一个不具备代表性的人,我是很多幸运集合在一起的人。"当过记者半路出家延参法师1962年出生在山东,却说着一口地道的河北话,网上有传他是大学本科毕业,但他本人对出家前的经历不愿说,只是告诉记者,自己当初"成绩不好";出家前曾经在一家地方杂志的编辑部工作  相似文献   

18.
“我从我爸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付出。我觉得付出在每个人的生命里,天经地义” 有次聊天,朋友问我:你一路为什么走得这么顺?我自己私下想了很久。很重要的点,就是我从来没把漂亮当回事儿。从小别人夸我好看,我会觉得害羞,或有点点反感。所以我从不会主动去利用这一点,或为此沾沾自喜。如果是这样的话,  相似文献   

19.
龙冬 《旅游》2000,(2):20-23
我去过西藏四回了。从第一次去西藏到今天已有九年了,整整九年。在每一次离别西藏的日子里,我的心是虚着的,都市的任何生活都不能充满它,总要有一些缝隙让记忆的纤维穿过。有这样的时候,一定要在中午,空气要干燥清爽透明些,阳光还要强烈些,我从都市小巷里的办公楼内走到院子当中。停在院子里的汽车玻璃同自行车把全都反照着明光,这些零碎的光色在还没有走出楼门的时候就已经让我感受到了。阳光从头顶猛射下来,又从水泥地面反射到脸上,使我无处可以躲避。这是在西藏吗?风吹动着楼上一扇敞开的窗子,它的反光颤动,一点也不凝固。…  相似文献   

20.
从中央到地方,经常听到一个声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觉得中央这个提法是非常正确的,从西藏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来看,西藏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以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