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一直是美国对新中国冷战政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反苏、反共、反华作为该政策的三个主要方面,在不同的时期,其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显然有别。杜鲁门时期,反共、反华从属于反苏的大目标,但多次企图分化中苏联盟。艾森豪威尔任内,对华外交的意识形态色彩更浓,反华、反苏与反共几乎划上了等号,苏联因素的重要性已不及前任。肯尼迪上台后,在与苏强硬对抗的同时,拉苏联,孤立中国,反华、反共色彩明显浓于反苏。  相似文献   

2.
尽管日本的对德结盟政策实施于20世纪30、40年代,但日本的对德结盟论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经历了三个阶段。日德同盟的建立经历了准同盟时期和同盟时期。在日德同盟构建前后,从结盟的角度来看,日本存在着另一种结盟构想:利用德国与苏联的关系,调整日本与苏联的关系,如果有可能,缔结日苏同盟,从而进一步缔结更大的日德意苏四国同盟。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回答是这样的: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芬兰在列宁和斯大林的民族自决的口号下获得了独立;但是芬兰人民并未能享受独立自由的权利,这完全是由于帝国主义列强把芬兰当作了缓冲地带和反苏前哨基地的缘故。所以从建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芬兰在法西斯头子曼纳林为首的反动派统治之下,始终是一个反苏反民主的国家,曼纳林反动政府在希特勒德国的唆使和设计下大量训练侵略部队,并在距苏联最大城市列宁格勒二十多公里的地方建筑了进攻性的曼纳林防线。芬兰京城赫尔新基成了反苏阴谋和间谍活动的大本营。一九三九年九月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英法参加了对德战争,世界大战正式开始,希特勒的疯狂侵略行为达到顶点,故更加强了其在芬兰的军事活动。苏联以及全世界和平人民均十分瞭解,苏德间虽有条约限制,但希特勒之侵苏行动  相似文献   

4.
关于洛迦诺公约的性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5年10月5——16日,英、法、德、比、意以及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在瑞士的南部小城洛迦诺举行会议,在会上共签订了八个条约,总称作:“洛迦诺公约”。关于洛迦诺公约的性质,苏联历史学家历来认为它是反苏的,说:“洛迦诺协定为德国的东进打开了合法途径”。“洛迦诺条约的主要用意在于把德国侵略势力的矛头引向东方……”。过去,我国史学界也一向认为洛迦诺公约是反苏的,有的同志干脆把它说成是西方帝国主义为了“祸水东引”,即向东发动侵略战争,反对苏联。近几年来,随着历史科学研  相似文献   

5.
苏联在日德签订防共协定后,既进一步积极推动中国抗日,又为避免自身参战而拒绝谈判中苏互助条约。西安事变后,日本为拉拢国民政府,接受其以“共同防共”为名义的联日反苏,做出对华“温和”姿态,但因死守侵华果实而很快重返旧路。国民政府对苏联与日本在对华政策上的多面性均有认识。因此,在卢沟桥事变之前,国民政府在对苏政策上既谋求以苏制日,又防止“为第三国抗日”;在对日政策上既坚持要求首先恢复华北主权,又致力于和平调整关系。这种做法反映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决策层既想抗日又不愿放弃反共的本质。这使他们在卢沟桥事变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在对日对苏关系上时现纠结与矛盾。最终,在确信没有苏联的支持就无法抵抗日本的全面侵略之后,国民政府才被迫同意通过中苏之间的“绝对密件”而使“共同防共”问题在条约层面得到决定性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苏联在日德签订防共协定后,既进一步积极推动中国抗日,又为避免自身参战而拒绝谈判中苏互助条约。西安事变后,日本为拉拢国民政府,接受其以“共同防共”为名义的联日反苏,做出对华“温和”姿态,但因死守侵华果实而很快重返旧路。国民政府对苏联与日本在对华政策上的多面性均有认识。因此,在卢沟桥事变之前,国民政府在对苏政策上既谋求以苏制日,又防止“为第三国抗日”;在对日政策上既坚持要求首先恢复华北主权,又致力于和平调整关系。这种做法反映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决策层既想抗日又不愿放弃反共的本质。这使他们在卢沟桥事变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在对日对苏关系上时现纠结与矛盾。最终,在确信没有苏联的支持就无法抵抗日本的全面侵略之后,国民政府才被迫同意通过中苏之间的“绝对密件”而使“共同防共”问题在条约层面得到决定性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1945年2月,美、英、苏3国秘密签订了一个《雅尔塔协定》,以牺牲中国主权来换取苏联出兵对日作战。蒋介石得知后曾进行了抗争,但在美、苏的压力下,终于接受了这一协定,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出卖中国主权换取苏联出兵的《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原沙皇的夏宫里,美、英、苏3国首脑举行了会议,史称雅尔塔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尽快战胜德国;苏联出兵对日作战和战后世界格局等问题。关于苏联出兵对日作战之事,早在1943年底,美、英、苏3国第一次举行德黑兰会议时就已经提出,斯大林只是笼统地表示,苏…  相似文献   

8.
<正>二战期间,德、日、意结成法西斯"轴心同盟",与以中、苏、美为代表的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对抗。这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场法西斯与反法西斯、邪恶与正义的大较量。战争初期,不可一世的德、日法西斯密谋制定了夹击苏联,实现东西汇  相似文献   

9.
吴广权 《百年潮》2000,(4):72-76
1937年6月11日,从苏联内务部阴森的地下单身囚禁室里传出一声沉闷的枪响,一位苏联元帅倒在血泊中。翌日,塔斯社播发一则惊人的消息:“以图哈切夫斯基为首的反苏托洛茨基军事集团成员犯有违  相似文献   

10.
英国历来把巴尔干视为自己传统的势力范围。二战初期,德国对巴尔干的威胁使英国深感不安。它一面极力拉拢巴尔干各国,一面派特别行动执行局在巴尔干活动,积极支持西莫维奇将军在南斯拉夫发动政变,同时派兵远征希腊,但这些努力都未能挽救巴尔干的陷落。1941年5月,英国远征军被迫撤出克里特岛。 1941年6月22日德侵苏以后,英国一方面因苏参战减轻了德国对英国本土的压力而支持苏联,提出与苏结盟,另—方面又为苏联遭到入侵而暗自庆幸。虽然丘吉尔在他的  相似文献   

11.
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同盟国最高军事会议,讨论对德、日最后决战问题,决定苏联出兵对日作战,消灭侵驻中国东北境内的日本关东军。作战日期定在欧洲战区战役结束的两三个月之后。  相似文献   

12.
薛衔天 《百年潮》2008,(4):61-64
1929年10月12日-11月27日,苏联对中国东北边境地区进行了一场“惩罚”战争,对20世纪20年代蒋介石和张作霖反苏政策来了一次总清算。中国大败,苏联全胜。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张学良强行收回中东路,因此可以称之为中东路战争。由于中国是被压迫国家,苏联政府及其历史学家们便极力将惩罚对象张学良说成是帝国主义的走狗,  相似文献   

13.
底图内斯库是罗马尼亚历史上最名的外交家,其对苏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令世人关注。底图内斯库在20世纪20年代持强硬的反苏立场,30年代,他的态度发生逆转,从拒绝与苏联直接接触到逐渐愿意改善与苏联的关系,最后还与苏联就结盟进行谈判,成为与苏联合作的最积极倡导。底图内斯库对苏政策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对罗马尼亚国家利益的判断。鉴于国内尚无人涉及这一问题,本拟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中根本轉变的一年。这年的开头(2月),苏軍在斯大林格勒的英勇保衛战中,歼灭了德寇22个师团,共33万人,从1942年11月开始的斯城大会战以苏軍的輝煌胜利最后結束。这年的夏季(7——8月),苏軍又取得了庫尔斯克战役的胜利,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的胜利,造成了苏联偉大衛国战爭的根本轉变;庫尔斯克战役的胜利,更使法西斯德寇的元气丧失淨尽,处于完全复灭的前夜。从庫尔斯克战役發展起来的苏軍强大的夏季和冬季攻势,又是一个胜利接着一  相似文献   

15.
俄国十月革命后,英国在很长的一个时期中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敌视的政策。虽然出于本国的经济利益,英国在武装干涉苏俄遭到失败后不久就于1921年3月与苏建立商务联系,继而于1924年2月在法律上正式承认苏联并与之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但是,英国统治阶级对苏联共产主义的敌视并不因此而减少,反苏宣传和敌对行动时时发生,直到1927年5  相似文献   

16.
在远东,苏、日之间硝烟突起1936年1月24日,蒋介石成为《时代》封面上的人物。不过,这一次,他是一组人物中的一个,报道的背景是新年伊始在中、蒙边界上爆发的苏、日军事冲突,而参与者还有支持苏联的蒙古、支持日本的“满洲国”。  相似文献   

17.
德国承认伪满问题与国民政府的外交方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双文 《史学月刊》2008,(11):62-70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一直希望各友好国家不予承认,对有着重要政治、军事及经济联系的德国,更是抱有期待,甚至不惜作"依德和日反苏"之试探。但德国在纳粹上台并逐步集权后,日益将对日外交置于对华外交之上,终在1938年2月宣布承认伪满。正处于对日抗战重要关头的国民政府为继续争取德国军援,对此一再忍让,但稍后德国又禁运军火、强制撤退在华军事顾问。处此外交重压之下,这时力求在对德、对苏外交中保持相对平衡的国民政府一度表示了更为坚定的联苏决心。  相似文献   

18.
关于1941年苏日签订中立条约谈判的新揭密档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者按]:B,H.斯拉温斯基著《苏日中立条约:1941—1945年外交史》(1941—19451995.)一书首次披露了关于1941年苏日签订中立条约谈判的苏联外交档案文件,其中斯大林与日本外相松冈洋右的谈话记录表明,斯大林认为,签订苏日中立条约是第一步,是进一步在“大问题”上合作,使“三国条约”变成“四国条约”,即用德、意、日、苏联盟对付英、美。这是过去许多史学著作中未曾提及的。自然,世界局势并未依斯大林的意志发展,由于德国突然进攻苏联,历史的发展使苏联与美、英、中等国建立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但这一被隐藏达50多年的苏…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后期,中共东北党组织和抗日联军残部被迫退入苏境,接受苏军的援助和指挥。随后,以中、朝游击队员为主的八十八旅(抗联教导旅)得以建立,并成为苏联远东军的一支特种部队。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后,斯大林决定解散八十八旅,金日成率抗联部分朝鲜指战员回国,最终脱离了中共组织,成为苏联占领军的依靠力量。八十八旅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二战后期远东地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及中、苏、朝之间微妙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1948年初,周鲠生与胡适就国际局势问题爆发了一场争论。争论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第一,如何看待"西方民主国家"的对德对日政策?第二,苏联是不是一个可怕的侵略势力?周鲠生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的对德对日政策,可能会导致德、日两国军国主义的复活,从而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民主国家对德政策的覆辙。胡适则认为西方民主国家并未放弃防制德、日侵略势力复活的政策,而苏联已成为一个可怕的侵略势力。从世界范围看,这场争论实际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国内两种不同的外交主张的分歧在中国的反映,其思想根源则在于两种不同的自由主义理念,反映了战后中国自由主义的复杂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