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祁兵 《中国钱币》2010,(2):53-53
2009年11月间,一位泉友深知我酷爱收藏研究银锭,拿出了几铤古代银锭让我鉴定。其中有一铤乌黑发亮的腰鼓形银锭非常引人注目。该银锭长150、两头宽90、腰宽55mm,重180%(五十两)。两端为圆弧状,银锭为束腰鼓形,表面微凹,正面錾刻:“奉议郎通判永州司法参军卓邦丘,从事郎永州司法参军赵杲军,今解淮西银每铤伍拾两,  相似文献   

2.
2002年桂林钱币学会征集到一枚唐代阳朔县限税银铤,长方形板状,长284mm,宽68~70mm,厚9~11mm。重2020g。正面錾刻铭文“阳朔县天拾府圉前限税银伍拾两壹铤专知官令裴知言典徐延匠吴直”29字;背光素。该铤系浇铸成型,表面锤槌整平。不知何故,银铤已断为两截。唐代银铤以往大多发现于西安、洛阳地区的唐代两京遗址,南方地区仅江苏、浙江偶有零星出土。这枚阳朔县天宝拾年(751年)限税银铤的发现,填补了岭南地区从未发现唐代银铤的空白。  相似文献   

3.
金代“使司”银铤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金代银铤上常见的“使司”戳记,学界有不同解释。或谓“使司”是检验戳记,此类银铤的性质是称量货币;或谓“使司”银铤是转运司或盐使司的税银。本文认为,“使司”系盐使司之外其它诸使司的通称,凡此类银铤皆为“院务税”、“院务课程”,其性质属于征榷税银。  相似文献   

4.
宾县出土金“承安宝货”银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洛阳隋唐宫城遗址中出土的银铤和银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0年春季,在洛阳市金谷园路以东、塘沽路以北的化学制药厂构筑地下管道,出土银铤二件(图一、图二),银饼一件(图三)。地点正位于隋唐宫城西北角。银铤之一,正面有"专知采市银使右相兼文部尚书臣杨国忠进"铭文一行(图四)。背面上部有"安边郡和市银壹铤伍拾两"铭文一行;下部有铭文三行:第一行"专知官监太守宁远将军守左司卿(御?)  相似文献   

6.
198 8年 1 1月 ,嘉兴市区斜西街嘉兴医药公司工地发现四枚银铤 ,已由嘉兴博物馆收藏。银铤用麻绳捆扎在一起 (绳已腐烂 )周围无任何遗物。四枚银铤形制相同 ,保存较好 ,表面布满紫褐色锈。其中一枚表面有新砸的一小块伤痕 ,露出银白色。银铤呈两端圆弧 ,中间束腰的砝码形 ,正面微凹 ,周圈有不规整波纹 ;背面及四边密布蜂窝状气孔 ,经检验成色达97%。现将四枚银铤分述如下 :一号铤 :正面通长 1 1 7、两端宽 73— 75、腰宽 50毫米 ;背面通长 1 1 6、两端宽 70— 73、腰宽 45、厚 1 7毫米 ,重 984克。铤首左右两角砸印“出门税” ,腰部左右两旁…  相似文献   

7.
我们有幸收藏一件明代万历年间伍拾两解银大银锭。该银锭中间束腰,两头弧状,最长处127mm,最窄处61mm,厚25~35mm,重1855克(插四下右)。银锭底部密布蜂窝状孔眼,正面有数排手工錾刻的文字。由于该锭表面腐蚀氧化严重,至使锭面錾刻的文字有相当部分已模糊不清。经仔细辨认,尚可读出如下内容:“…县征解万历拾叁年……足银伍拾两……银匠…”。明代银锭,按用途分主要有解银、税银、镇库银及民间流通使用的碎银四种。税银是政府机构从民间征收田赋、丁役、盐税、土贡等费用,并将其折成银两上缴国库,但并不一定要全额送到京师,因各州县的财政库房…  相似文献   

8.
正《连州刺史厅壁记》(唐·刘禹锡)载:按宋高祖世,始析郴之桂阳为小桂郡,后以州统县,更名如今,其制义也。宋高祖,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于晋哀帝兴宁元年(363),永初元年(420)即皇帝位,崩于永初三年(422)。宋高祖世,是指宋武帝刘裕在帝位期间,即420-422年。因此上文可理解为:南朝宋永初时(420-422),桂阳县由桂阳郡析为小桂郡,后以州(郡)统县,几经变名为刘禹锡受贬任刺史时(815)的连州。史上各版《连州志》的修纂者  相似文献   

9.
10.
江苏金坛发现银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苏金坛发现银铤陆洪庚,徐云子,陶锁荣THESILVERINGOTSDISCOVEREDINJINTAN,JIANGSUPROVINCE¥LuHonggeng;XuYunzi;TaoSuorong1993年3月,江苏省金坛市洮西乡镇广公路施工中发现一...  相似文献   

11.
12.
山东青州出土宋金银铤1993年4月,青州市城西前营子生活小区施工出土一件黑釉封口瓷罐,内盛五件银铤。银铤均呈束腰弧首形,正面微凹,背面呈蜂窝状。银铤现藏市文管所。一号铤长15.7、首宽9、腰宽6.3、厚2.2厘米,重1940克。上部左右两端砸印“匠人...  相似文献   

13.
1959年5月,巴林左旗白音沟乡古井村出土一北宋银铤,出土地点距辽上京25公里。这件银铤为两端平直束腰式,其表面较背面宽大,铤面高低不平,周边有不规则的凸棱,银铤长14厘米,两端宽度不一,上端宽9,下端宽8.7,腰宽7.1厘米,背长12,两端宽7,腰宽5.2,通厚2.5厘米,重2000克。  相似文献   

14.
“错金银”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文物宝库中,有一种用金银装饰在铜器表面的工艺,利用金银和青铜的不同光泽映衬出色彩辉煌的图案与铭文,现通称“金银错”或“错金银”。据资料所见,此种工艺的出现约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中晚期至西汉。但此种“金错”制作工艺并不见于文献记载。一般认为其工艺程序如下:即铸造器物时先在青铜器表面预铸出浅凹的纹饰或字形(精细的纹饰是先铸器物再在器表面錾刻呈“△”形的槽),底面需制成凹凸不平状,然后在呈梯形的槽内嵌入金丝或金片,最后用厝石磨锉平滑。  相似文献   

15.
对"错金银"的定名,学界素有争议,令人对错金银的认识更加疑惑,因此有必要对"错金银"再作探讨。为此,本研究从跨学科的多元视角,结合中国境内和中亚草原出土的"错金银"文物和相关文献,对战国秦汉时期"鎏金"、"嵌错"和"贴金"等工艺的技术特征和工艺内涵进行探讨。对一些出土文物的检测结果表明,这一时期传统的贴金工艺出现"敷金"、"汞贴金"等新的应用。此外,通过与中亚草原同类器物比较,发现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墓地发现的饰金铁器采用了集嵌错和贴金为一体的综合技术,为草原文化影响下的本土创新。这类出土文物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在欧亚大陆物质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这一时期的金属工艺既有传统技术的革新,同时也有新技术的输入。  相似文献   

16.
1931年沈阳“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日寇的铁蹄踏进了我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1938年武汉保卫战失败后,广州也于当年10月份沦陷。广州沦陷后,民国广东省政府迁到了连州,在“广东抗战根据地”——连州这方热土  相似文献   

17.
著名的寿星银饼制作非常简朴。正面图案是一位人们所熟悉民俗画人物寿星杵杖图,左边用篆书刊写“道光年铸”四字,右边也用篆名刊写“足纹银饼”四字,中央底部纪值“库平柒式”即七钱二分和“户局”叠写字样。反面中  相似文献   

18.
龚云 《丝绸之路》2007,(2):63-65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若提到丝绸之路,不能不说有南北合璧、文化交融、东西贯通、民族交汇特征的武威。  相似文献   

19.
甘丽芳  陈阿泉 《新疆钱币》2005,(1):39-39,46
著名的寿星银饼制作非常简朴,正面图案为寿星柱杖图,左边篆书刊写“道光年铸”四字,右边也用篆书刊写“足纹银饼”四字.中央底部纪值“库平柒式”即七钱二分和“户局”叠写字样。背面中央铸一古鼎,上下右左镌满文“台湾府铸”字样,周边内圈点缀星点12粒,  相似文献   

20.
新疆博州出土的两件宋代银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两座古城遗址中,先后出土两件宋代银铤,现藏州博物馆,兹分别介绍如下: 银铤Ⅰ 1987年5月在哈日布呼古城出土。银铤系浇铸而成,呈束腰状。正面周缘起棱角上翘,凹入如砚;有数周回旋纹;背面两端较平直,铸孔若蜂房密布,铸有阴文“南剑州”三字。银铤正面长14厘米,一端宽10厘米,另一端宽8厘米,腰宽5厘米,背面长11.50厘米,两端宽7.7厘米,腰宽4.2厘米;厚2厘米,重1850克。按:“南剑州”是北宋太平兴国年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