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和金石记载的考证,认为高句丽的"平壤城"有上平壤、下平壤、南平壤之别,"上平壤"由《好太王碑》所载之"下平壤"推导而来,313年之前的"平壤城"是上平壤,即今集安市区。此后,尤其是334年故国原王"增筑平壤城"之后的"平壤城",皆是下平壤,位置为大同江北岸今平壤市区的长安城故址。"南平壤"之说首见于《三国史记》,位置为今长寿山城南的平地城。  相似文献   

2.
核心价值概述 高句丽政权建于公元前37年,定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市区内),公元427年再次迁都平壤(今朝鲜平壤),公元668年高句丽灭亡.高句丽政权共存续705年,传28位王.从公元前37年到公元668年,高句丽王朝一直活跃在中国北部地区和朝鲜半岛的北部,这里的文化因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3.
高句丽,在其存续期间,曾三次变更首都:头一个首都在卒本,即今辽宁省桓仁北部;第二个首都为国内城,即今吉林省集安;第三个首都则是平壤城。在高句丽建国年代为公元前277年的情况下:奠都第一个首都卒本的时间近300年;奠都第二个首都国内城的时间为420余年;奠都第三个首都平壤的时间近250年。  相似文献   

4.
朱蒙之死新探——兼说高句丽迁都“国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史籍“王莽朝记事”的辨析,认定中国史书关于高句丽国王“驺”的记载实即朱蒙,从而证明《三国史记》关于朱蒙之死时间的记载是不可靠的。朱蒙应死于王莽在位之时,在此之前,琉璃王仅是“摄政”而已。至于迁都问题,学界亦多有误解。琉璃王是将首都迁到了霸王朝山城,而后由大武神王将首都从霸王朝山城迁到了国内城(今集安市)。  相似文献   

5.
伍弱文 《文史春秋》2013,(10):60-61
集安,吉林省的边陲小城,在这里古老的石头下,竟沉睡了一个古高句丽王朝!高句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存续于汉唐期间,前后历经约705年。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余国王子朱蒙为避祸南逃到卒本川(今辽宁桓仁),在卒本川建立卒本夫余称王。公元3年(汉平帝元始三年),高句丽琉璃明王迁都至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古城),并筑起防守坚固的尉那岩城(又称丸都城,在今吉林省集安市城北5里的山城子)作为卫城。定都于此  相似文献   

6.
公元3年,高句丽(前37年—公元668年)由卒本川的纥升骨城迁都到了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县城),自此之后至公元427年,历四百二十四年的漫长岁月,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始终在集安。今天的集安县保存有丰富的高句丽遗存,这一地区是高句丽考古最重要的宝库。  相似文献   

7.
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二十代长寿王为其父“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树立的纪功碑,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四一四年)立于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县城)东北四公里处。经历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风风雨雨,至今已在那里矗立了一千五百七十多年。它被重新发现、捶拓和研究,亦有一个世纪了。许多中外学者、专家十分关注好太王碑的保护与现状,因此,我们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县城)后,充分利用鸭绿江、浑江流域山川河谷的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初步形成了农业、渔猎经济并重,手工业进步的社会经济结构。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成果,向人们揭示了高句丽都城近畿社会生产水平和各经济部门发展的情况。集安境内高句丽壁画中的一些画面,则直接或间接地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历史文献记载、考古发掘资料和实地考察对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大夏国都统万城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认为统万城是由汉奢延城改筑而来的 ,今统万城东城遗址即当时的外郭城 ,西城即内城 ,而内城之西南部别有一个宫城 ,从而形成三重城垣的城市形态。关于统万城东城与西城的城垣、马面和城门问题 ,目前所见的有关调查报告记载的数据颇多分歧 ,除了毁圮和风沙掩盖等多种因素外 ,也与考察者方位判断的差异有关。统万城的主要宫殿西宫位于内城西南部 ,今统万城西城南部中央有高大的台基遗址 ,为城内最高之建筑遗址 ,应当就是当时西宫正殿即路寝 (永安殿、永安台 )所在。统万城内城 (西城 )的东南部另有一个东宫 ,西宫之北有别殿 ,离宫在城南 ,西宫之中还有温宫、凉殿 ,社、稷在内城 (西城 )之南部 ,内城北部为苑囿区。至于外郭城 (东城 ) ,目前仅可推测其东部偏北处有一官署区存在 ,居民区估计主要是在该城的西部及南部。统万城的城市形态与内部布局 ,很明显是受到了汉长安城即后秦长安城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重点论述了安岳三号墓和德兴里墓不是高句丽人之墓,认为到公元4世纪平壤地区壁画墓还没有一个能确指为高句丽贵族的墓.高句丽人主要是公元5世纪才大批迁往平壤,而公元5世纪以后已改称高丽.所以,平壤地区不存在什么高句丽壁画墓.  相似文献   

11.
公元395年,高句丽与百济在溟水发生大规模战斗,对5世纪初朝鲜半岛政局产生深刻影响.首先,高句丽彻底占领汉江以北地区,有利于高句丽南进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也为迁都平壤创造了条件;其次,百济对高句丽的政策从以一国对抗高句丽转变为与他国结盟共同对抗高句丽,并与觊觎朝鲜半岛的倭结盟,共同对抗高句丽.此外,新罗面对严峻形势,实行...  相似文献   

12.
国内城体育场地点遗址是吉林省集安地区一处重要的高句丽建筑遗迹,通过对出土遗物和相关文献等的分析可以发现,体育场地点遗址可能是高句丽时期一处与"御膳房"相关的仓储遗迹,它为寻找国内城时期高句丽的王宫遗址提供了重要线索。体育场地点遗址的年代上限应不早于371年,在高句丽迁都平壤(427年)以后逐渐废弃。  相似文献   

13.
徐曼  编译 《北方文物》2014,(1):32-34
最近发现的平壤东山洞壁画墓是目前在平壤市中心发现的最大规模高句丽时期壁画墓。墓葬形制与药水里壁画墓、德兴里壁画墓相似,时代可能约为4世纪末5世纪初。墓中出土的青瓷狮子形器为平壤地区高句丽时期墓葬中首次发现的晋代青瓷器。  相似文献   

14.
东台子遗址是集安地区一处重要的高句丽建筑遗迹,自发现至今国内外学者对其性质和年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笔者通过对出土遗物和相关文献等的分析,认为东台子遗址为故国壤王八年(391年)三月下令修建的国社和宗庙遗迹,但是由于故国壤王当年五月去世,当时的修建工作并未完成。目前发现的东台子遗址为好太王时期修建的遗迹,高句丽迁都平壤(427年)以后逐渐废弃。  相似文献   

15.
国内城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市区内,地处鸭绿江中游右岸的通沟平原中枢,后倚禹山,前临鸭绿江,雄踞通沟河畔,是当时人类非常理想的聚居之地。高句丽在其长达705年的统治期间曾先后以三地为部,国内城是其第二个都城。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 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同时筑尉那岩城(后称丸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有关高句丽研究的误区主要表现在 :认为高句丽是古朝鲜的“侯国” ;认为高句丽迁都平壤后成为我国的邻国 ;认为隋、唐与高句丽的战争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本文以充分的援据 ,反驳了上述错误判断  相似文献   

17.
高句丽初、中期的都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句丽政权自公元前37年创始,至公元668年灭于唐,共经705年的时间,按其都城迁徙,可分为初、中、后三期。初、中期的分界线在琉璃明王二十二年((?)年)“王迁都于国内,筑尉那岩城”①时;中、后期的分界线在长寿王十五年(427年)“移都平壤”时。本文所要论述的不是后期的都城,而是初期和中期的都城。关于这个问题,几十年来中外学者讨论多次,有的已取得一致看法,有的至今还有疑点。近年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增添了一些体会,现整理串通成文,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8.
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时,平壤道行军总管程名振曾“破独山阵”,隋唐史书未载“独山”其处。根据《辽史》所载辽圣宗巡幸轨迹,可考知独山应在辽河西岸。由于唐太宗大军撤退后所取辽东诸城皆已放弃,因而高句丽方能追击唐军至辽西一带。贞观十九年东征撤军后,唐朝应没有实现对辽东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9.
东夫余考     
中国正史为之立传的夫余即朝鲜史籍中的北夫余,由其中迁出的东夫余最初立国于东沃沮分布区的北部,约相当于今朝鲜虚川江流域东至海的地域,高句丽始祖朱蒙即出自东夫余。公元1世纪,高句丽已经征服东夫余,但在毌丘俭征高句丽之后,东夫余又游离于高句丽的统治之外,至410年好太王重新征服东夫余,使之成为高句丽的属国,至494年东夫余最终灭亡。  相似文献   

20.
高句丽由继承广开土王的长寿王于427年将都城迁至现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平壤。这里开始成为朝鲜的王朝,其意义自是巨大。这是从鸭绿江流域中尚可谓广的狭小平原的贫瘠集安,南迁于拥有大平原的大农耕地带,作为它的背景则被认为急于提高生产力。而且还可看出,旨在确保广开土王所扩大的南方领土,以及积极对抗百济和新罗。高句丽在这里开始了它的后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