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广西宾阳县中山公园西侧的狮子山上,有一位台儿庄抗日空军烈士在此长眠,他就是在台儿庄空战中战绩卓著、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授予"空军烈士"称号的空军上尉梁志航。在以桂军为主力的台儿庄会战中,梁志航及其战友奉命驾驶战机支援地面友军作战。他们在与当时世界军  相似文献   

2.
2015年开年伊始,我的第三部长篇纪实文学《汉口徽商》,由武汉出版社出版了。提议我做这件事情的是周晓山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原副院长,一位安徽籍人士,赋闲之后受聘为湖北省安徽商会名誉会长。我与晓山是战友,他请我出山,我不能不尽战友的情谊。再说,我对汉口徽商,确实作过一点研究,对早些年的研究成果,有难以割舍的情怀。  相似文献   

3.
1947年的一天,一个像大学教授摸样的中年男子,来到我们新华社晋察冀前线野战分社,我以为他走错了地方,可他不慌不忙,一面掏介绍信,一面自我介绍说:“我叫杨朔,将和你们一起进行军事报道。”不久,杨朔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随军行动。他见到我们这些年轻记者,总是先笑笑,讲起话来慢条斯理,很有分量。他对自己要求极严格,即使在战斗紧张的时刻,也抽空给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邓拓、副社长胡开明写信,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当时,新华社晋察冀前线分社有四个支社,记者全是年轻人,每次战役都要随团、营行动。领导上考虑到杨朔年…  相似文献   

4.
周秉德 《炎黄春秋》2001,(12):70-71
我从12岁来到伯父周恩来、伯母邓颖超身边,就知道两位老人家没有儿女,只有一位干女儿——我的维世姐姐。两位老人特别喜欢孩子,不仅对我家姐弟们和维世姐姐亲如己出,疼爱有加,对他们一些战友特别是烈士的子女,也是备加关心、照顾。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中国西藏》杂志创刊30周年。对于我来说,这本杂志从创办至今,不仅与我有着很深的不解之缘,更是我了解西藏、报道西藏的良师益友。鼓起文字与摄影的双翼1989年,《中国西藏》杂志创刊时,我正在新华通讯社西藏分社担任摄影记者。1990年盛夏,中国西藏杂志社新任社长廖东凡从北京来到拉萨,专程到西藏分社约稿。我与他由此从相识到相交,并成为我的师长加兄长。  相似文献   

6.
我曾从事过多年的党史资料“抢救”工作,挖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革命英烈、诗人、文学家的生平史料。其中有一位诗人、文学评论家张秀中烈士的事迹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据原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主任梅行介绍,中央统战部的平杰三同志在地下时期和张秀中有过交往,他要我前去拜访。那是1983年的一天,我电话联系到平杰三身边的李秘书。平杰三当时是中顾委委员,刚从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退居二线,张秀中的名字,勾起了他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我很快便接到李秘书的通知,前往中央统战部平杰三同志的办公室。听我汇报了张秀中烈士生平简要事略后,他首先…  相似文献   

7.
鲁青  袁哲 《铁军》2022,(4):13-14
<正>62岁的徐振理没有想到,自己的大半生竟会和“寻找”二字联系在一起。从2014年12月16日起,到2021年8月22日,7年间,他5次上央视《等着我》栏目,为新四军老战士寻找战友、救命恩人,为烈士后人寻找烈士牺牲地,捧回英雄遗骸……央视《等着我》栏目自开办以来,5次登上该栏目为新四军英烈寻亲的红色志愿者仅他一人。  相似文献   

8.
姜椿芳同志为原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负责人,老革命文艺战士,金剑啸烈士的亲密战友。应本刊编辑部之约,姜老特为本刊撰写此文,以飧读者。文中所记金剑啸烈士事迹,均属第一手材料,有的是初次披露于世。  相似文献   

9.
1978年6月,我到新华社布鲁塞尔分社工作,分社负责欧共体(欧盟前身)和北约两个总部以及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三个国家的报道工作。当年11月,以交通部长叶飞率领的中国代表团访问荷兰,当时我国驻荷大使是丁雪松,她是新华社的前辈(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新华社平壤分社社长),对分社工作非常支持;使馆把我的名字报给荷兰外交部作为随团记者,参加整个访问过程。荷外交部不但同意,而且邀请我在代表团结束访问后再留下一周,在荷兰各地采访。  相似文献   

10.
田亮 《环球人物》2013,(9):69-71
在中国生活了40多年,当了30多年美国记者"我想请一位老朋友提个问题,我们好久没见了。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吉米,希望你的问题客气一点。"3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快结束时,大会副秘书长、发言人傅莹打破由主持人挑选提问者的惯例,亲自点名,把最后一个提问机会留给了老朋友——CNN北京分社社长、首席记者吉米·福罗库兹。  相似文献   

11.
沈容 《文史博览》2005,(8):23-28
“泡病号”的日子 1974年,老伴李普和我从广东调到北京。李普在新华社北京分社任社长。北京分社没有宿合。几经周折,好友张铁夫为我们找到了月坛北街五号楼的宿合。  相似文献   

12.
父亲的意志     
<正>2012年10月19日,我的父亲陈加云以86岁高龄去世,他死于胃癌并扩散到肝癌……癌中非常凶险而又有剧痛的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从9月上旬发现胃癌到老人家去世,他竟没有叫一声痛,甚至没有哼一声,我至今无法想象那时他的痛苦。我跟一位战友谈及此事,战友感慨地说:你爸爸有钢铁般的意志!  相似文献   

13.
正1947年3月24日晚,新华社陕北电台沉重地广播了年仅22岁的新四军战士、新华社盐阜分社特派记者钱毅,在淮安土地上英勇牺牲的消息。钱毅《盐阜大众》报副主编的战友们,不知谁先说出了钱毅殉难的噩耗,顿时全都饮泣了起来。钱毅牺牲的消息惊动了新四军将领,多位熟悉并培养过他的首长,对充满革命热情、已初显卓然  相似文献   

14.
汪老走了,他是我深深敬爱的老红军、老领导。2004年4月间,他的夫人肖明先他而去,她是老八路,曾任八路军120师报纸编辑和新华社贵州分社社长等职,是我的同行前辈、良师益友。两老相继辞世。我内心很难过,但却较平静。也许对此我已有思想准备,更因为我深知他俩是荣辱不惊、生死不所萦怀的人。悼念他们,悲痛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品读他们高洁的人生,品读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5.
在全国多座烈士陵园中,朱德、贺龙两位老帅情有独钟的还是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县(现漯河市郾城区)烈士陵园。郾城革命老区地处中州腹地,在大革命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有许多烈士安葬于此,其中就包括贺龙元帅的知己和战友、洪湖革命根据地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的宋盘铭烈士。  相似文献   

16.
黎澍老夫子     
"在我心目中,黎澍在亦师亦友之间"我最初认识黎澍是1938年在长沙。他是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观察日报》的总编辑。我刚刚高中毕业,在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做救亡工作。像我这样的小青年很敬仰他,严格说来恐怕算不上认识,不过见过几次面罢了。建国之初我们都到了新华总社。他当资料室主任,我有点儿奇怪,太大材小用了。原来,是当时担任社长的陈克寒提出两个工作让他挑,一个编辑部,一个资料室。他对我说:"每个老单位都有许多习惯办法,或者叫不成文法,我想我新来乍到,当个资料室主任比较好一点。"他真是老练,叫我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周扬诞辰100周年。他离开我们也已19年了。从上个世纪30年代起,在数十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从上海到延安,以及在张家口、石家庄等敌后解放区,直到新中国建立,都是在他的影响或直接领导下工作。作为同志、同事和战友,他是一位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的人,是一位令我思念不尽的好领导。  相似文献   

18.
打开2021年第11期《名人传记》,首篇文章《“活着的烈士”柴云振》让我深受感动。柴云振机智勇敢、深藏功名,在我心里,他简直就是个奇人。他让我的记忆词典里多了一位伟大英雄,也让我情不自禁奋笔疾书,为这位英雄鼓与赞。  相似文献   

19.
他身先士卒,为党为国,奉献了年轻生命。1948年2月20日,在鞍山市郊宋三台子前沿阵地上,时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十八师五十四团参谋长的董启文,亲临前沿阵地指挥作战,不幸被敌人炮弹打中,他捂着被炸伤的肚子,坚强地把露出的肠子塞进腹腔。他知道死亡临近,仍用尽最后一点力气,以十分微弱的声音,对他的警卫员说:“……还没有把解放的旗帜插遍全中国!……好兄弟,这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只能由你们去……”这是董启文烈士的最后遗言。董启文是我在延安工作时结识的一位老战友。他于1914年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县,父亲董芸滨是孙中山先…  相似文献   

20.
1945年日寇投降后,在冀察热辽遵化县一个名为杨家峪的小山村,一直流传着黄天壮烈殉国的动人故事。杨家峪有位名叫丛砚堤的鼓书艺人,每当附近有庙会,他就登台演唱京东大鼓《颂黄天》。这段鼓书词是这样唱的:“说的是卢沟桥事变那一年,有位年轻社长叫黄天。有一次演出闭幕正往驻地赶,被鬼子包围情况好惊险。他两次冲回杨家峪,转移战友得安全。最后敌人已逼近,他用仅有一粒弹从容自尽,鬼子兵看了个个心胆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