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误会80年代中期,中国三S研究会理事、陕西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安危,在整理埃德加·斯诺的前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保存的资料中,发现了1933年年初,斯诺采访鲁迅的手稿。斯诺问鲁迅:“最好的短篇小说家是谁?”鲁迅答:“茅盾、丁玲、郭沫若、张天翼、沈从文、郁达夫、田军。”丁玲自1927年发表《梦珂》后.到1933年已创作了近30篇短篇小说。鲁迅看过丁玲哪些作品呢?据丁玲自己回忆:“鲁迅先生曾向我要《水》的单行本,不止一本,而是要了十几本。他也送我几本他自己的书。”鲁迅很早就知道“丁玲”这个名字,但…  相似文献   

2.
1970年的金秋10月,毛泽东同美国进步记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在北京中南海进行着亲切的交谈。这是斯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次访华了。“我十分想见一见我尊敬的朋友王牧师。许多年了,不知王先生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斯诺突然提出了一个要求。“王牧师?!”毛泽东闻之微微一怔。“噢———就是35年前护送我秘密赴陕北苏区采访的那位王牧师王先生。”斯诺见状忙补充道。其实斯诺提出要见“王牧师”,已不是第一次了早在1960年,他以作家身份来华访问,国庆节时他受毛泽东的邀请参加了天安门城楼的观礼,并到中南…  相似文献   

3.
《西行漫记》一书,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帕克斯·斯诺的力作。美国著名记者白修德曾评价说:“《西行漫记》是经典性报告文学的样本,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谢韬先生在《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一家言》发表的文章《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中说,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是“和平长人社会主义”的首倡者,对不对?我认为是对的。不过,应该补充说,不仅仅是晚年。  相似文献   

5.
《续修四库全书》开始出书在以宋木文同志任主任的《续修四库全书》工委会的组织协调下,得到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在经济上的大力支持,由顾廷龙先生任编委会主编的《续修四库全书》,经过一年多来的紧张工作,经部易类40册开始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书。明年上半年争取出...  相似文献   

6.
收藏是人类保存和发展文化的一种手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途径,同时也是一种高雅的娱乐活动。我在多年的军旅生涯中,利用业余时间收藏古陶瓷、碑拓、奇石和革命文物等,先后发现了“中国石”、“毛泽东像章石”,1999年发现了考古学家寻找了几十年的唐长安三彩窑址,今年又发现了尘没64年的《毛泽东自传》。 该书为红色封面,由潘汉年题写书名,斯诺笔录,汪衡翻译,周民校正,上海黎明书局于1937年11月出版。全书共90页,扉页为毛泽东手书:“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保卫中国,同日本帝国主义坚决打到底,这是今日对日作…  相似文献   

7.
康有为的日籍夫人鹤子 拙文《康有为和他的日籍夫人鹤子》发表于1987年第二期《武汉春秋》上,当时我并不怎样看重它。有一天,《长江日报》高级记者邵震寰同志专门找到我对我讲:“小曾,你有点苕,《日籍夫人鹤子》这篇文章评职称时你为什么不报?傻里巴叽地尽报些零星东西。”我这时才晓得老邵是评委。老邵又说:“难得的采访.采访到康有为的儿媳不容易的。而且,弄到了这第一手的材料,说明了一个记者的本事。”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爆发的“文化大革命”,让远在瑞士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著名记者斯诺先生很不理解,他急切盼望重访中国,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经过一番波折,斯诺终于重回中国大地,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热情接见。而毛泽东、周恩来通过斯诺,巧妙地向尼克松政府传递了一个信息:中国与美国改善关系的大门,是敞开的……  相似文献   

9.
沈芸 《世纪》2022,(2):57-61
<正>有一天,方行同志的女儿方虹发给我一个扫描件,题目是“方行先生约稿夏衍先生事”,打开一看,是一篇标题为《知识与法治》的祖父夏衍先生遗稿,仔细读了一遍,我本能地感觉,这篇文章很生疏,以前没有读过,《夏衍全集》文学卷可能也未收入,经查,果然如此。方行为《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约稿夏衍关于“约稿事”的来龙去脉,方行同志所附上的两封信已经讲述得很清楚了,一封是我祖父给他的信,另一封是方行同志给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维铮的信。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同美国记者斯诺的交往,始于1936年7月8日。这一天,周恩来从陕北安塞到谭家营陕北省委去,途中遇到了从北平来苏区访问的斯诺。这一次见面,周恩来给斯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在《西行漫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因此,周恩来给我的印  相似文献   

11.
刘力群 《炎黄春秋》2023,(10):93-97
1937年出版的《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作的不朽经典,多年来影响甚广。但较少为大众所知的是,早在1936年,斯诺还曾花费大量心血,以英文编译出版了《活的中国》(Living China)一书,此书堪称是《西行漫记》的前奏曲。本文论述了《活的中国》作为《西行漫记》前奏曲的三个关键音符:宋庆龄、鲁迅、“活的”(Living),以及这些关键音符对斯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海伦·福斯特·斯诺(1911—1997)是美国记者、作家。她于1931年至1939年旅居中国,亲历了中国历史上这一转折时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她撰写了《续西行漫记》等报道,和埃德加·斯诺等人一起,首先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并在中国发起了“工业合作运动”以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为纪念这位架设中美人民友谊桥梁的先驱,由美国联合技术公司资助,美国杨伯翰大学摄制了这部电视文献片。本刊获准刊出脚本。该片记叙了海伦·斯诺的在华岁月和她与埃德加·斯诺的情感生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大胜 《安徽史学》2015,(3):161-165
牟润孙在《励耘书屋问学回忆--陈援庵先生诞生百年纪念感言》一文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述:
  先师很少批评人,时常诵“不薄今人爱古人”这句诗。五四以后,梁任公、胡适都大捧章实斋,我曾问过先师“章实斋学问如何?”先生笑着说“乡曲之士”!我当初不明白为什么说他是乡下人?后来看到章氏著《史籍考》,自称仿效朱彝尊著的《经义考》,却不知朱氏之书是仿自僧的《出三藏记集》。所见不广,岂不是乡下人?先师时常说,“读书少的人,好发议论”。  相似文献   

14.
孙健三 《百年潮》2011,(6):71-72
关于斯诺的延安之行,世人最熟知的莫过于《西行漫记》。他在延安拍摄电影之事,鲜有人提及。笔者在多年中国电影历史史料搜集与梳理中,发现两份关于在国统区播映斯诺在延安拍摄电影的史料。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早用电影向苏区以外的世界,直观地宣传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和中共领袖们风采的记载。恰逢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百年潮》举办“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征文活动,根据上述史料撰写此文,与关注中共党史和中国电影史的人们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5.
杜任之先生是我一生中永远不敢忘记的师友之一.1935年,我大学毕业回到太原,在海子边中外语文学会偶遇翟新亚同志,经他介绍,认识了杜先生.他简单地介绍说:“这是李毓珍,崞县人,是在监狱里同时被关押的朋友.”杜先生很亲切地跟我交谈起来.知道我是学俄文的,还未找到工作,他就说:“那很好,懂俄文的人很少,给我们的刊物翻译点东西,多少还有点稿费.”随后,我就给学会的刊物《中外论坛》翻译了一篇《苏联货币》(以后每期有我译的一篇).  相似文献   

16.
“车上太多人”不合语法──关于语感和语法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题记:本文采用对话体,是受了P·H·马休斯教授的《生成语法和语言能力》和朱德熙先生的《语法答问》两书的影响。关于语言“容错”的能力的论述,是受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的启发。如有对他们的观点和方法的误解与论述的错误,则是本文作者的责任。客: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谈话时,我说了句“车上太多人”,他认为我这句话不合语法。他说应该说成“车上太太多”。我说:“我的话跟你讲的是一个意思,你也听明白了,为什么你的合语法,我的就不合语法呢?再说只要意思明白了,还去讲什么语法?你讲语法的目的不也是为了把意思说明白吗…  相似文献   

17.
近读韦君宜《思痛录》,书中载有《她死得好惨——哭韦毓梅》一文。文章开篇提及,蒋南翔先生辞世前不断追问作者:“给韦毓梅写了悼念文章没有?”蒋南翔为何在逝世前不忘提醒韦君宜写悼念韦毓梅的文章?韦君宜又为何要“哭”韦毓梅?  相似文献   

18.
公正夫人     
杨潇 《南方人物周刊》2013,(37):109-109
周一傍晚见到Kiku时,她满面红光地跟我拥抱:“下午的课怎么样?我的学生是不是很棒?”说的是周一下午的《文化与社会》,因为和她先生桑德尔的课时间冲突,所以我只好轮周旁听,这周轮到听Kiku。  相似文献   

19.
作为贵州近代学堂之母,并在贵州教育史上享有重要位置的经世学堂,到底是有其实而无其名,还是有名有实?到底其名称是后人所加,还是当时便有?一句话,其名与实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过去并无争议和深究。近年来,由于熊宗仁同志在其论著中一再提出,便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熊宗仁同志在《贵州文史丛刊》1984年第2期发表了《严修视学黔中述评》一文,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严修视学贵州》的/J‘册子(198年6月第1版)。他这样写道:“通观(香馆使黔日记》(以下简称《媚》)”,“通查严修自著《严范孙先生自…  相似文献   

20.
杨奎松先生的新作《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是一部很见功力的历史著作,书中配的许多图片也起到了图文并茂给读者“第一现场”的直观印象。看图读文,“我们不得不惊叹历史的确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不过,似乎也有一些小疵,比如书中第282页后的图片,其中有“延安司令部:左起毛泽东、合众社的厄尔·利夫、朱德、江青”的四人照。于是就有一个问题:利夫等与毛泽东会谈的时间是何时?江青到延安并与毛泽东相识结婚的时间又是何时?这样一想,显然杨著中这张照片的说明是经不起推敲的。 毛泽东在陕北会见斯诺后,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