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远征军新编第三十八师(属第六十六军建制,以下简称新三十八师)在缅甸创造的闻名于世的仁安羌(Yenangyaung)大捷,到今年4月19日是60周年。我是亲身经历过仁安羌大捷的老兵,当时担任指挥入缅中国远征军的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的联络参  相似文献   

2.
正1992年4月11日,在美国芝加哥卡尔登酒店,英国时任首相撒切尔夫人拜访了坐在轮椅上的中国抗日老将、前中国远征军第66军新编第38师第113团团长刘放吾。撒切尔夫人激动地握住刘放吾将军的双手,代表英国政府和人民,感谢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率部在缅甸仁安羌解救英军的义举。同年4月20日,仁安羌大捷50周年当天,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约翰逊致函刘放吾:"我  相似文献   

3.
王春华 《文史月刊》2011,(10):30-33
电视剧《中国远征军》是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亚洲主战场之一的中缅印战场为大背景,以印缅战场、中国腾冲、陪都重庆为主场景,通过韩氏家族韩绍功、韩绍英、韩绍臣等在这场战争中拥有不同身份的成员境遇,讲述了新二零零师和新三十八师两支传奇之师为代表的中国远征军在同古战役、仁安羌战役、野人山大撤退、滇西大反攻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悲壮经历。  相似文献   

4.
1942年的缅甸仁安羌战役,刘放吾(1898-1994,湖南桂阳人,黄埔军校第六期第一总队步科毕业,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和印缅抗战)率领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113团不仅歼灭了千余日军,还救出了已经绝望的英缅军第1师和装甲第7旅官兵7000多人、马千余匹和300余各种车辆,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美国记者和传教士500余人。仁安羌大捷震动了世界。战役结束后不久,刘放吾由上校晋升为少将。  相似文献   

5.
王楚英 《百年潮》2002,(9):47-53
今年是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作战60周年,也是取得"仁安羌大捷"60周年.作为那场战争的亲历者,特撰此文,用正史实,以飨读者,而慰英烈.  相似文献   

6.
叶晖南 《百年潮》2004,(12):20-24
1942年4月中下旬,在缅甸战场,中国远征军新三十八师一一三团在缅甸西部的仁安羌,以不足一千人的兵力,一举击溃日军两个联队,救出英军被围困部队七千余人和五百余名英美的传教士和记者.此役轰动英伦三岛,英国当局给了参与指挥解围之战的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以很高的荣誉.但另一位直接指挥战斗的一一三团团长的英名却似乎消失在宇宙的黑洞里,长期默默无闻.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发生在香港的一件奇闻,突然把这位消逝了多年的抗战名将从幕后拉到了前台.  相似文献   

7.
1942年8月,中国驻印军在印度北部蓝姆伽训练营建立。这支部队是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进入缅甸作战失利后,在进入印度的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当时中国最为精锐的作战部队,为反攻缅北、协同中国远征军打通中印公路、歼灭日军第十八师团立下了赫赫战功。  相似文献   

8.
张量 《人物》2011,(2):64-66
1992年4月初,当中、美、英等国隆重纪念二战时期印缅战场仁安羌大捷50周年之际,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美国芝加哥卡尔登酒店的大厅里,俯身在轮椅前,紧握一位中国老人的双手。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远征军出兵印缅战场,成功地配合盟军击败了日本法西斯,扬威异域。远征军的胜利除了广大官兵的同仇敌汽、英勇战斗这一决定因素以外,也凝聚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的心血──他就是史迪威将军。史迪威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早年曾先后三次来华,对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下层社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是~个地道的“中国通”。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后,史迪威肩负美国政府的使命,经过不懈努力,排除了种种困难,指挥军队在印缅战场为战胜日本法西斯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中共延安和重庆的报纸及时地报道了战争的进展,指出:“这…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保卫从缅甸到重庆的公路“大动脉”, 援助友军,中国组成远征军赴缅作战。他们两出国门、激战缅北、获胜仁安羌、败退野人山、修建不屈的中印公路、开辟驼峰航线、血战日军收复滇西……《中国远征军“国殇墓园”记》一文生动地再现了60多年前的那段悲壮激烈而又感人至深的光辉历史。  相似文献   

11.
王楚英 《百年潮》2006,(11):32-38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在重庆闻讯,即决定派兵入缅甸作战.同时,罗斯福应蒋介石之请,派史迪威来中国,任中国战区盟军统帅蒋介石的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1942年3月11日,史迪威受蒋介石之命到缅甸指挥作战.蒋介石电令驻缅参谋团团长林蔚和远征军代长官杜聿明服从史迪威的指挥.这一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也任命亚历山大指挥在缅甸的英军作战.  相似文献   

12.
缅甸战役蒋介石、史迪威的失败责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讨论了1942年缅甸战场上中国方面两个主要指挥者蒋介石、史迪威的失败责任。史迪威在缅甸战役指导中,过多强调进攻,没有注意到战场的实际情况,造成中国军队分割使用,疲于奔命,处处为英军堵漏洞的恶果。其在战略指导及具体指挥上的错误使其应负主要责任。蒋介石虽对缅甸作战有一些正确设想,对史迪威的错误指导也作过一些抵制,但在战役中、后段,因惧怕开罪美国,放弃指导责任,迁就史迪威的错误指挥,也有一定责任。文章还对远征军的总兵力及伤亡情况作了具体考证。  相似文献   

13.
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史迪威曾说:“如果我能够向世界证明,中国士兵可以与任何盟国军队士兵相媲美,我将含笑离开人世。”1944年,卫立煌将军统领中国远征军与美军顾问团并肩作战,渡过怒江,将日本军队驱逐出滇西,最终与缅甸的中国驻印军会师,重新开通了中国后勤补给运输线——滇缅公路。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滇缅反攻的战役中,中国将士们的非凡表现印证了史迪威将军对他们的信心。这场胜利确实值得天书一笔。  相似文献   

14.
亚闻 《湖南文史》2012,(11):1-1
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史迪威曾说:“如果我能够向世界证明,中国士兵可以与任何盟国军队士兵相媲美,我将含笑离开人世。”1944年,卫立煌将军统领中国远征军与美军顾问团并肩作战,渡过怒江,将日本军队驱逐出滇西,最终与缅甸的中国驻印军会师,重新开通了中国后勤补给运输线——滇缅公路。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滇缅反攻的战役中,中国将士们的非凡表现印证了史迪威将军对他们的信心。这场胜利确实值得天书一笔。  相似文献   

15.
正1937年"七七"事变中,驻守平津地区的宋哲元第二十九军不敌不断增多的日军的进攻,被迫放弃平津南撤,平津沦陷。1937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撤销宋哲元第二十九军番号,将其扩编为第一集团军,下辖3个步兵军和1个骑兵军。其中,以原第二十九军的第三十八师和特务旅合编成第五十九军。宋哲元以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兼任第五十九军军长。辖第三十八师,张自忠任师长;第一八○师,  相似文献   

16.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入侵缅甸,根据英国的请求和《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春入缅作战。由于英国“保印弃缅”的策略失误,英军节节败退,导致英缅军第一师及装甲第七旅7000余人在仁安羌油田被日军包围,断粮缺水,处于绝境。缅甸英军总...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中国远征军赴缅援英、抗击日军五十周年。我是远征军一名幸存的老兵,1942年在缅甸任史迪威的联络参谋和警卫队长,经历了1942年的缅甸保卫战。为使中国远征军十万将士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缅战史诗不致湮没,以慰忠魂,爰就记忆所及,追述点滴往事,聊资拾遗补缺。一中英联盟与远征军入缅的经过1941年底,侵泰日军正向泰缅边境推进,强敌压境,缅甸防务仍甚空虚,缅甸英军总司令马克里特和远东总司令布鲁克——波帕姆决定请中国派兵援缅,经伦敦首肯后,即由邓尼斯于10日晚向蒋介石提出,蒋欣然同意。于11日令陈纳德派空军志愿队第三队赴仰光参战,  相似文献   

18.
70年前,中国政府为响应盟国在滇缅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略方针,同时也为保卫我国西南大后方,在抗战最为艰难的时刻挑选10万精锐组成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中国远征军浩浩荡荡进入缅甸后,为了抗击侵略者而英勇奋战,打出了"同古保卫战"、"仁安羌救援战"等辉煌战果。然而,由于中英美三国之间本身的同盟并不牢固,加上英国殖民者担心中国染指其殖民地而消极作战,导致原本处于优势的盟军被日军各个击破,第一次入缅作战遭受缅北大溃败,数万中国军人长眠于异国他乡,而滇西重镇腾冲、龙陵、松山也被长驱直入的日军所占。  相似文献   

19.
1942年3月,中国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球战略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因应盟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对日作战的战略需要,依照《联合国家宣言》的主旨,受英、美两国的敦请,毅然派出劲旅,入缅援英抗日,保卫盟军亚洲战场的北翼战略据点缅甸的安全。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的10万勇士,在杜聿明将军指挥下,同侵缅的日军第十五军,展开了一场争夺战,谱写了一章中华健儿远征异域、迭摧强敌的壮丽诗篇。其中有戴安澜的第二○○师、廖耀湘的二十二师、余韶的第九十六师和孙立人的新三十八师。值得一提的还有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志愿队450人中,只有30多名军校17期学生…  相似文献   

20.
王楚英 《百年潮》2009,(2):62-66
1942年初,为支援盟军对日作战,保卫滇缅路,应英国的邀请,中国派出远征军紧急入缅参战.同年4月,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到缅甸战场视察,并作军事部署.当时我是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的联络参谋兼警卫队长,参与了这次视察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