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凡研究鲁迅或熟知现代文学史者,没人不知道台静农。20年代末,台静农曾以《地之子》和《建塔者》两本小说集名世,得到鲁迅先生的很高评价。鲁迅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收入台静农的4篇小说,入选量与他自己相等,是这部大系中入选作品最多的两位作家。台静农祖籍安徽省霍邱县叶集镇,他生于1902年11月23日,1990年11月9日病逝于台北。早在1922年,台静农为追求一种全新的生活,毅然走出故乡,到五四运动发源地北京求学,考取了北京大学旁听生资格。次年,他又考取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的研究生。在…  相似文献   

2.
香港《名家翰墨》月刊推出《台静农·启功专号》,在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书法界引起极大反响。台静农被日本书道学会誉为台湾“最著名的书法家”,与于右任齐名。启功先生在中外书法界的知名度也是如雷灌耳。香港翰墨轩主人许礼平先生独具慧眼,为这两位书法大师合出专号,堪称两岸书法艺术交流的一件盛事。书法界人士普遍认为,《台静农·启功专号》是大陆与台湾书艺最高水准的首次“交流”。其实,台静农与启功的书艺交流,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已经开始了,而且,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30年代初,21岁的启功初出茅庐,…  相似文献   

3.
吴孟明 《炎黄春秋》2001,(10):35-35
2001年《炎黄春秋》第4期舒芜在《佳人空谷意,烈士暮年心——读陈独秀致台静农书札》一文中,对抗战时期陈独秀每月300元生活费来源问题引述了蒋梦麟在《新潮》中的一段话:“(陈独秀)抗战期间住在重庆江津,生活一直由北京大学维持他,政府也要我们维持他。有一次我忽然接到他的一封信,说我们寄给他的津贴没有收到,是不是已经停止了?”  相似文献   

4.
《白话史记》是台湾十四院校的六十名教授,经过两年时间,翻译成的。一九七九年初版于台湾,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又修订再版。岳麓书社一九八七年三月据台湾修订本重印。书前有台静农的序言,府《白话史记体例》,还有六十名教授小传,每篇译文后附译者的名字。  相似文献   

5.
台静农( 1902年- 1990年), 安徽霍丘人。他曾是以鲁迅为首的未名社的重要小说家,鲁迅对他的小说评论道:“能将乡间的生死,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文学史家杨义对台氏小说评论说“从内容到风格,皆师法鲁迅”,将他定位为乡土写实作家。他是鲁迅的重要朋友之一,可以互谈心曲。中国第一部评论鲁迅的论集《关于鲁迅及其著作》是他问世的第一本书。他1925年结识鲁迅,直到鲁迅逝世,有11年交往,彼此通信六七十封。 台静农与陈独秀交往时间很短,只3年多,陈独秀就去逝了,其情景很长…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作家。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到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这年9月25日,鲁迅郑重地给台静农回了一封信。他回信说:  相似文献   

7.
夏明钊 《江淮文史》2002,(3):104-112
台静农先生于1990年11月9日在台北病逝之次日,台湾《联合报》副刊即发表了台氏遗稿《酒旗风暖少年狂:忆陈独秀先生》一,似是首次为我们揭示了台、陈二人的一段交往。此究竟系何时所作,虽不得其详,但从字的内容和行的从容来看,当是台氏晚年所作,同《友坡杂》中的那些忆旧与怀人的章显属一类。台氏享年88岁,他方面大耳,身材奇伟,仪表堂堂,宽厚豁达,热爱人生,淡泊名利,是一个颇有魏晋风度的现代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8.
最近,笔者在一九八六年台湾图书展览会上(香港汉荣书局有限公司、深圳大学文化科技服务总公司联合举办),看到张光裕博士所著《善夫梁其簋及其他关系诸器》一文(该文收入《台静农先生八十寿庆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张光裕博土的这篇文章搜集了四件传世善夫梁其簋,其中两件是首次公布。鉴于国内读者难于阅读到张光裕博土的这篇文章,笔者撰此小文予以介绍,并谈一点个人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张大千晚年在台湾定居以后,闭门谢客,仅与极少数故旧往来,台静农便是这“极少数”者之一。 如今,张大千与台静农已先后逝世于台北,但他们晚年交往中的许多佳话,仍流播于两岸。 倪元璐墨宝寄深情 台静农与张大千相识于抗战前,而相交于抗战之间。 张大千任中央大学教授期间,每到南京,便在张目寒家落脚。张目寒是台静农的同乡好友,20年代初,他们在北京求学时,与鲁迅交往甚深。学生时代结束后,台静农走上了教坛,先后在北平辅仁大学、青岛大学任教。张目寒则追随于右任,在南京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监察院议事科长,进入了政界…  相似文献   

10.
台静农传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明钊 《江淮文史》2001,(3):142-152
台静农方面大耳,身材奇伟,仪表堂堂,宽厚豁达,热爱人生,淡泊名利,是一个颇有魏晋风度的现代知识分子。他对生活有着多方面的趣味,对艺术和学术则有着多方面的建树。作为一个作家,他是新学乡土学的杰出代表,其小说集《地之子》曾受到鲁迅很高的评价;作为一个学,  相似文献   

11.
谢泳 《江淮文史》2013,(6):165-166
近几年来,每有朋友问我,现在有什么好读的文史杂志,我总是随口就说《炎黄春秋》、《同舟共进》,然后再加一个《江淮文史》。前两家知名度很高,而《江淮文史》知道的人还不多,但经我介绍,很多人也找来一读,读后连呼好杂志!好杂志!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冯树业  崔薇 《旅游》2006,(8):7-7
尊敬的秦志军总编辑:您好!我是《旅游》杂志的老读者,在此之前,是《地理知识》的老读者。我以前喜爱《地理知识》,但现在更喜爱《旅游》。我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通旅游爱好者。我的人生座右铭是:“既然来到这世上,就要在这有限的一生中到世上各地走一趟,见识这世上,方忍离去。”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因时间、经济、体力等原因,想游完这世界是非常困难的。《旅游》杂志能弥补这一不足,带我神游世界,助我实现理想,我衷心感谢《旅游》。  相似文献   

13.
读者论坛     
《山茶》2009,(1):14-17
向艾怀森问好 我自小喜欢看漫画版的《庄子》,那个时候喜欢和家里的玩具对话,和外面r 花草交谈。让我忆起童年逸事的就是这期《华夏地理》。自卷首语谈及庄子开始,翻到《无止境的高黎贡》。看罢这期《华夏地理》.觉得一页一页独立的篇目其实大有关联。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比如高黎贡。能理解欣赏天地之美的人.可能是庄子这样的人罢。谁理解高黎贡呢?我的姑姑给我讲过,  相似文献   

14.
董大中 《文史月刊》2002,(10):37-38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题为《灾难记忆》的短文,在《文汇读书周报》发表,介绍一本叫《光绪三四五年年荒论》的手稿,后来我又得到一本手稿,也是写光绪三年大旱的。张杰编《山西自然灾害史年表》,综录地方志所记,详尽而具体。其中引述了几部专门著作,有李用清作《大荒记》、夏县的一块碑记、文水人李钟英所作《悯荒吟》和洪洞县梁培才所作《山西米粮文》等数种。我所得恰巧就是梁培才所作,不过书名和内文都不完全相同。张杰似未见到原稿本,他是从山西省人委办公厅在三年困难时期编的《光绪三年年景录》引来的。两相对照,我这本手稿似乎更原始一些,也许  相似文献   

15.
台静农与刘半农相识于1925年的秋天。 当时,刘半农结束了长达5年的留欧生活,携妻小回到祖国,重返北京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兼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台静农虽说只是国学门的一名青年学子,但他在国学门“风俗调查会”兼任事务员(亦称管理人)之职,所以与国学门的诸位导师有着较为密切的接触。国学门下设“歌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首先感谢你在《文史月刊》刊登我的文章《油钻沙小米饭》《文史月刊》是一本深受广大读者青睐的期刊,不少人知道通过政协订阅的山西省政协文史委编辑的《文史月刊》,向我索要,可见影响之在。历史是一本教科书,回顾历史可以使人清醒,更加审视脚下的路,向往追求美好的未来。同时它不是时空流逝的记录,通过它可以去追忆难忘的岁月,激发人们珍惜光阴,奋发向上。为此,我也想用点时间为《文史月刊》  相似文献   

17.
1月17日-24日我馆考古部张威等三人赴湖北,配合省文化厅文物处,进行打捞中山舰的前期准备工作。3月3日德国著名收藏家路德维希来馆参观访问。3月20日-28日我馆格伟华等二人赴日,出席《大唐王朝之华——古都长安女性展》开幕式。3月28日接国家文物局《关于成立航空考古工作小组》批文,我馆在考古部内设立航空考古工作小组。4月3日一5月13日我馆举办《中国古代茶具与陶瓷展》在日本展出,张燕等二人作为随展人员赴日本工作。4月4日赵贤成等二人赴日出席《中国古代条县与陶瓷展》开幕式。4月:ic日一ZO日《芬兰设计展》在我馆展出,在开…  相似文献   

18.
赵政民主编:我爱看文史类杂志书籍,患病前就收藏有《纵横》、《人物》等文史类杂志,还有山西文史资料特辑:《阎锡山与家乡》、《阎锡山特务组织内幕》两书,因为我是五台人。今年我在山西肿瘤医院看病期间,一位病友送给我一本2002年《文史月刊》第三期。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贵刊。这期刊物我看了多遍,给我的印象是:大16开本,显得杂志大方,封面设计美观漂亮,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这是有别于其它同类杂志的,可以说是高质量、高水准的。《文史月刊》在澳大利亚展销,走向世界,这也是每一位读者很值得向主编庆贺的大喜事。对一…  相似文献   

19.
《文物》1978,(5)
《文物》编辑部: 《文物》1977年第9期发表拙作《略谈大同市南郊出土的几件银器和铜器》中所引用的《伊朗银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一篇的作者阿萨都拉·索连·麦立坚=齐尔万尼(Assadulah Souren Melikian=Chirvani),我误以为是二人,其实是一人。  相似文献   

20.
近日整理书籍时,发现一本成都出版社的《晋绥边区七月剧社回忆录》,一篇由万一先生撰写的回忆录《忆裴世昌在七月剧社》引起了我的注意。因我单位有一位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离休干部叫裴瑞昌,原是我局政治部主任,参加革命后到过延安,是我省平遥人。裴世昌也是平遥人,也到过延安。二人的名字如此接近,莫非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于是我找到裴老,想问个究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