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凡圣 《古今谈》2005,(4):56-58,61
60年前,举国上下庆祝八年抗战胜利的一天(9月3日),父亲宋成志带着我和弟弟(汝正),到家乡浙江临海当时最有名的照相馆拍下这张照片。照相前几天,父亲对我们讲了许多打鬼子的故事,我们都很开心,父亲就说:过几天带你们去拍照,照相时也要这样笑。我牢牢地记住了。可是到了照相馆,看到许多陌生人看着我们拍照,摄影师一个劲地说:笑!笑!觉得又紧张又难为情,怎么也笑不起来。  相似文献   

2.
何标 《炎黄春秋》2001,(3):25-25
左图是50多年前台湾《文化交流》杂志的封面。图上写有“台湾”字样的幼  相似文献   

3.
一李龙太是河南省林县西诸翟村人,1938年,年仅11岁的李龙太来到了山西省长治县林移村(这村人全是从林县逃荒来的)。那时,上党地区到处都传唱着“太行山高,漳河水长,李顺达美名天下扬”。李龙太很快就学会了这首歌,并得知李顺达也是林县人。1955年,在晋东南地区召开的一个农村干部座谈会上,他终于认识了李顺达。从此,二人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交往。那年秋后,李龙太去西沟参观,李顺达领上他满村转。在老西沟三岔口,李龙太见这条老沟又向外叉出两支,李顺达原来住过的那孔窑洞就在这三沟交汇处,便说这里的风水好。李顺达说“:要不是解放,风水再好…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第3期《炎黄春秋》刊有《"异化"问题的讲座和周扬的遭遇》一文,追叙了周扬同志晚年的一些遭遇,读了令人感慨万千。文中插了一张照片,文字说明是"1983年4月8日周扬与人民日报同志交谈"。我初看时有点诧异。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我在报社文艺部工作,除十年动乱时期外,同周扬同志常有接触。多次听到他在大会小会上的报告和讲话,报纸文艺宣传计划和重要的文艺评论请他审阅,在他晚年也有不少  相似文献   

5.
2005年9月2日,单位组织部人员给我父亲送来一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纪念章,勾起了老人一段难忘的记忆。我的父亲吉秉英,1928年出生于雁北冀晋交界处的古道边上西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西堡为明代所建,里头住的大都是大槐树的移民,早年为保卫明朝江山,戍边而来。我的爷爷除了种地,农闲的时候就到阳高德茂商铺当伙计。父亲弟兄三人,父为二,10岁前在本村私塾师宋从鼎,念了一年《三字经》《、百家姓》和《识字格言》,后因经济原因再没念下去。为了生活,他跟羊倌赵喜贵、祥子当起了羊伴子,和羊群打起了交道,暑往寒来,风雨无阻。193…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张让大多数人非常熟悉的照片,照片中毛主席面带笑容,举手向群众致意。然而,除了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外很少有人知道,拍照时毛主席穿在身上的军装、戴在头上的军帽是没有经过洗烫的。  相似文献   

7.
罗哲文 《中华遗产》2006,(5):176-176
这是一张极为珍贵的圆明园未被烧毁时的照片。照片背后有两行摄影者当时的英文记录,虽然已经暗淡,但还可约略看出。记录为:The great imperial palace Yuan Ming Yuan before the burning, Peking october 18th 1860.(烧毁之前的伟大的帝王宫殿圆明园.北京,1860  相似文献   

8.
开国大典距今已近半个世纪了。华年似水,岁月如烟,水的冲刷,烟的飘散,把记忆中的悠悠往事弄得模糊而淡远,惟有留下那瞬间的开国大典的工作照(见封2),还常常引起我的思绪对那流逝时光的回顾。〔一〕1949年,在那如火如荼的年月,在中国辽阔的国土上,两种命运的决战,胜负已见分晓,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年的9月,我刚刚20岁,一天新闻处的领导找我谈话,分配我给徐肖冰同志当摄影助理,要于9月21日去参加拍摄在中南海举行的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新闻纪录工作,我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当时我参加革命才只有一年,对革命道理懂得不…  相似文献   

9.
此文登载的这张照片,是16年前在政协礼堂郭秀仪常委拉着笔者照的。 记得是1985年4月,在政协礼堂三楼大厅举办全国政协委员书画展,在展览会开幕式后,郭秀仪大姐拉住我,带有点埋怨的口气说:“王处长,您为我落实了房产政策,很感谢您,请您吃饭,您不同意;请您到家里坐坐,您也不来。今天,我只要求您陪我照张相  相似文献   

10.
2001年6月,我们在广东省博物馆参观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图片展览时,有一张“1961年3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的珍贵历史照片吸引着不少观众,人们驻足观看、议论、猜测,“坐在主席台上的那位青年人是谁?”我问一道参观的老同志,回答不知道。询问讲解员,也回答:没有人告诉那是谁。  相似文献   

11.
唐敦帼 《铁军》2011,(4):22-23
这是1939年周恩来在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与叶挺、陈毅、粟裕等同志合影。长期以来,多家图片资料一直介绍这张照片的右起第二人为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唐敦帼一文认为右起第二人系叶挺将军北伐时老部下,时任新四军军部秘书的夫君吴正邦(振邦)。赵勤轩一文认为右起第二人是朱克靖无疑。现将两文同时发表,供读者辨疑。  相似文献   

12.
戚厚杰 《百年潮》2008,(5):80-80
《百年潮》2008第2期“史海钩沉”栏目里刊登了两篇关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文章,其中第65页、第68页两幅照片的说明值得推敲。现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自100多年前制被成标本并定名以来.灰冠鸦雀就失踪了.只在上世纪90年代有一次目击记录。有专家开始怀疑它们已经灭绝.但就在日前.摄影师奚志农和董磊却拍到了它的第一张照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秋石 《百年潮》2020,(3):84-87
这是一张有故事的照片,拍摄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日,拍摄地点位于太平洋东海岸的美国康涅狄克州麦迪逊小城门格尔镇郊一座具有200年历史的农舍里,照片中一位身着中式毛蓝布旗袍的美国中年妇女,笑容满面地端坐在一架老式电动打字机前面……  相似文献   

15.
郝丽云 《文史月刊》2009,(10):50-51
这张照片摄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距离今天100多年了!这是山西怀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张照片。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这是一段值得珍藏的回忆;照片中散发着亲切、祥和,照片中透着浓浓的情,深深的意;年轮,在这一刻刻下重重的一笔,历史,在这一刻留下美好而难忘的记忆。  相似文献   

17.
面前放着我们七兄妹的两张相片。 一张是1961年8月13日照的黑白照片,已发黄,距今已近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8.
苗生 《文史春秋》2001,(6):8-11
一 每年的5月,对于位于亚热带地区的台北来说,天气已显得湿热沉闷了,枝头“吱吱”的蝉呜声,预示着漫长的夏季已经来临。  相似文献   

19.
何标 《炎黄春秋》2001,(9):33-35
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先生曾四次到台湾,还拟以台湾作为发动内地革命起义的跳板。辛亥革命的风暴,在日据下的台湾岛内,掀起了武装起义的波澜,有些台胞直接参加了辛亥革命;广大台胞则对孙中山无限敬仰,并把台湾的前途,寄望于中国革命的成功。值此辛亥革命90周年之际,回顾这些史实,使我们倍感台海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休戚与共。  相似文献   

20.
我的外祖父徐钟蒧是末代帝师徐坊之子。据相关资料,徐坊(1864-1916),字士言,又字梧生,号矩庵、楼亭樵客等,原籍山东临清。历任晚清户部主事、国子丞、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副监督。民国后应召为毓庆宫行走,接任陆润庠为溥仪的汉文师傅。1916年因肝病去世。小时候,我对母亲家世的印象就是,外祖父出身显贵,他父亲徐坊曾做过溥仪老师,后家境逐渐破落,除此之外并无太多了解。在我们的童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