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正>裴坦是唐代山西闻喜人,与杜牧是老朋友,唐僖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太平宰相"之誉。而曾国藩,梁启超对他推崇至极:"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毛泽东对曾国藩也是极为钦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两个人都官居显要,也都是出名的节俭典范。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尽人皆知的重要人物,其生平事业,功过是非,史有明文,不烦缕述。然而在很多时候,正史的记载似乎都有些硬冷,缺少一种温情与温度。在时光早已洗褪硝烟的今日,我不止一次地阅读正史中关于曾国藩的记载,遗憾的是,我对于曾国藩形象的认识,不是更加清晰,而是更加模糊了。在"誉之则为圣相,贬之则为民贼"的两极评价中,我分不清哪一个曾国藩更为真实。赞誉曾国藩的人把他奉若神圣,贬斥者则诋毁其为妖魔,在这两极之间,有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上,曾国藩(1811—1877)是一位争议很大的人,毁之者称之为元凶,誉之者称之为圣贤。他从湖南的山野里走出,白手起家,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后"平定"太平天国,成为清朝"中兴第一名臣",其为官之道,为人之道,值得后人研究与玩味。  相似文献   

4.
论曾国藩与左宗棠的交往及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曾国藩与左宗棠的交往及其关系王澧华在曾国藩的湘系同党中,左宗棠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左宗棠小曾国藩一岁,中举则早曾国藩一科,但道光癸已、乙未、戊戌三入礼闹皆报罢,因而绝意科举,留心农学、史学、兵学及舆图之学。曾国藩则于戊戌科钦点翰林,继而沉湎于词章之中...  相似文献   

5.
原来悬挂于四川成都市新都区桂湖的这幅对联,出自晚清赫赫有名的人物曾国藩之手。曾国藩何时入蜀?留下些什么影响呢?  相似文献   

6.
卢坡 《江淮文史》2016,(5):121-123
正吴汝纶,字挚甫,为晚清桐城派的末代宗师,生前有"海内大师"和"古文宗匠"之誉。吴汝纶自幼接受传统教育,科考连捷,同治四年(1865年)会试,取进士第八名,"遂以内阁中书用"。吴汝纶以文章名世,"是时中外大疑大计,一决于国藩、鸿章二人,其奏疏多出汝纶手"。从其留下的文集、诗集与说经著作《易说》《尚书故》《夏小正私笺》等看,吴汝纶于中国传统之学术颇有研究,又兼举桐城派之大旗,上游于曾国藩、李鸿章等晚清名臣,下携范当世、李刚己、  相似文献   

7.
刘明 《安徽史学》2015,(2):136-141
曾国藩、李鸿章在对西洋武器的观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曾国藩被动消极、李鸿章则积极主动;曾国藩侧重于"人",李鸿章则侧重于"器"。此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两人个性性格、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等三个方面的原因,这种差异折射了时代变迁的轨迹,而分析这种差异对于分析洋务运动之成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为清朝钦差大臣,先后负责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李鸿章的六弟昭庆曾带淮军继招的新勇协助曾国藩守安徽芜湖、无为、庐江,其军事才能初露头角,曾欲用之为统领,以备他日栋梁之选,李鸿章以禀商"家慈",代辞.但正在谋发展的李昭庆与其三哥鹤章成为李鸿章"平吴"的左右手.曾国藩奉令北上剿捻后,为了笼络淮军诸将,请李昭庆办理营务.曾国藩为了对付捻军的运动战术,于四省十三府州设四重镇驻兵,以静制动,并筹建游击之师一支,以李昭庆为游击之师统领.李昭庆带兵作战不力,请为曾国藩护卫.曾国藩辞掉钦差大臣后,清廷以李鸿章为钦差大臣督军剿捻,曾勉励其助兄完成"剿捻大业",李昭庆表示要大干一场,但不久又打了退堂鼓,要求"卸营务、统军两差".曾国藩想到昭庆"时前时却",不肯"苦战",又"于官阶、功名二者不甚歆慕",只好劝李鸿章另择统领,接替他.文章说明:曾国藩希望落空,李昭庆自毁仕途前程.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期晋国贵族羊舌肸字叔向,古文献中叔向作叔誉者甚夥,例如:《礼记·檀弓下》: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郑玄注:叔誉,叔向也,晋羊舌大夫之孙,名肸。陆德明《释文》:誉音预。孔颖达《正义》:知叔誉是叔向者,案《韩诗外传》云:‘赵文子与叔向观于九原。’故知叔誉是叔向也。  相似文献   

10.
正当莫友芝遇上了曾国藩,因曾国藩的识才,使莫氏离山野孤灯之草屋入藏馆丰盈的官办书局;莫友芝才识绝伦,因曾氏抬爱褒扬而遂其平生所求。这应当赞誉莫友芝的奇才还是应该赞誉曾国藩爱才?停柩于南京莫愁湖畔胜棋楼中的西南巨擘莫友芝,辞世时的待遇不低,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率百名部属,步行捧香,前来吊唁。真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莫友芝的一生,埋首故纸,考研群籍,纠订舛误,力耕砚田。他交友甚广,但认识曾国藩则是他山野生涯中一束最为强烈的友情灼照!西南儒者莫友芝,贵州独山人。早年就学遵义沙滩革堂,中举后反而屡屡碰壁科场,困于书屋。  相似文献   

11.
非非 《文史博览》2014,(8):33-33
胡林翼是晚清重臣,率领湘军收咸宁,克武昌,为平定太平天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曾说:“润芝(胡林翼的字)之才胜我十倍.”毛泽东也因仰慕他而取字“润之”.可就是这个勇武的胡林翼,却有一段曾让曾国藩所嘲笑的往事.  相似文献   

12.
洪秀全之死,由于原始材料记载不一,加上曾国藩篡改史料,以假乱真,一百多年来太平天国史的研究者,由于对所据史料的分析判断不同,得出结论也不一样。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大多著作从曾国藩奏稿以及被曾国藩改过的《李秀成自述》所记,认为洪秀全是“服毒自杀”。六十年代初,藏在曾国藩家中达一百多年的《湘乡曾八本堂·李秀成亲供手迹》正式影印发行,其中关于洪秀全之死的原始记载,有力地证明了  相似文献   

13.
黎庶昌在曾国藩大营作幕府数年,曾国藩评之为“外甚朴讷,内有抗心古哲、补救时艰之志”。曾是洋务派领袖之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即“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在论为官之道时有说为官者当有五勤:"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亦通。"曾国藩的"五勤"之道虽是为官之道,同时也是为人处世之道,今天我们重温曾国藩的"五勤"之道。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对子弟独特的文学教育方式,其中对训诂和辞章关系的探讨就很有价值。曾国藩学兼汉宋,不主一偏。闳通的学术胸怀使得他能客观地评定和借鉴汉宋学家的成果,并结合自已的创作经验,提出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的文学创作法,并将韩愈古文与汉魏辞赋文学传统相勾贯,以建立不囿于前期桐城派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6.
作为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曾国藩的一生彰显了湖湘文化的固有品质,唐浩明先生将之归纳为:无须依傍的独立意识、经世致用的功业追求、使气轻生的热血性格、倔强霸蛮的任事态度。湖南人自然对曾国藩怀有特殊的情感,每每揣摩他,解读他,挖掘他。本文便是曾国藩的研究者唐浩明与欧阳斌关于曾国藩与湖湘文化,以及其治学、修身、处世的谈话录。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治学思想中,实事求是是一以贯之的主线和品格,经世致用是其治学的最终目的,“博→约→博”是曾国藩治学思想的方法论原则。认真研究曾国藩治学思想,于当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一、“笨小孩”曾国藩左宗棠和曾国藩初次见面后,在给女婿陶桄的信中这般评价他的“一生之敌”:“其人正直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以至于很多年后,曾国藩被当成笨人逆袭、咸鱼翻身的经典案例。这样的说法可信度究竟有多高呢?湘乡地区流传着一个段子。一天夜色降临,小曾国藩在屋里背诵《岳阳楼记》。没想到家里来了一个梁上君子,他看到曾国藩在用功读书,于是悄悄爬到房梁上,准备等他睡着了动手。没想到曾国藩一直在埋头苦读,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对子弟独特的文学教育方式,其中对训诂和辞章关系的探讨就很有价值。曾国藩学兼汉宋,不主一偏。闳通的学术胸怀使得他能客观地评定和借鉴汉宋学家的成果,并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的文学创作法,并将韩愈古文与汉魏辞赋文学传统相勾贯,以建立不囿于前期桐城派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20.
《旅游》2003,(8):48-48
近日,有着“浙北水乡明珠”之誉的乌镇进京举办推广活动。 乌镇——一代文豪茅盾诞生之地、立志之所,拥有6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多年建镇史,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千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