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瑛 《文物》1982,(11)
1981年5月,湖南省桃江县伍家洲公社严桂松老人,将他珍藏的郑板桥墨迹对联一副捐献给国家。文化部门发给了奖状和奖金。严桂松老人捐送的这副对联,上联为"静  相似文献   

2.
新疆发现前督军省长杨增新给他的公署大堂写过一副对联,很有名。这副对联一直挂到后来盛世才执政的初期。有关新疆的现代史料都提到过。现在根据2001年《云南日报》、《周末》版刊登《西北之行话督军》的记载,现将这副对联的原照抄如下:“共和实草昧初开,羞称五霸七雄,纷争莫问中原事;边庭有桃园胜境,狃率南回北准,浑噩长为太古民。  相似文献   

3.
方未艾  方朔 《文史月刊》2011,(11):32-36
张学良将军被囚禁多年之后,曾经对探望他的人讲过:他想好了给自己的一副对联:“两字听人呼不肖,半生误我是聪明。”每当我追忆起张学良,就不禁想起他的这副对联。  相似文献   

4.
四川灌县的游览胜地青城山天师洞茶楼挂有黄齐生手书的一副木质对联,文曰: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黔南黄齐生题这当是一九二七年黄齐生闲游青城山时所作。从这副对联亦可见其为人之一斑。  相似文献   

5.
正古人爱做联,行行皆可入联,事事都可入联,以中药来说,就流传下来很多有趣的诗词、对联。明朝对联大师解缙用药用植物作过这样一副奇巧对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此副对联,初看极平常,并无别致惊人之语,但细一琢磨品析,方知"柳暗花明"之妙,实属一副奇联巧对。奇在何处?奇在上联的蒲、桃两种药用植物名,恰好与第三种药用植物名"葡萄"同音,而蒲属草本植物,桃和葡萄属木本植物,故"草本"在前,"木本"在后,以  相似文献   

6.
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曾以南京永济寺的一副对联“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为蓝本,为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撰写了一副对联,联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相似文献   

7.
南阳市卧龙岗武侯祠,馆藏历代碑刻400余通,匾额楹联170多副,数量居全国现存武侯祠之首。于右任先生先后为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手书匾额、对联等六副,现存五副。  相似文献   

8.
日前从旧书摊上得一册民国年间对联手抄本,纸张泛黄,切边发黑,虫蛀水渍,给人以岁月沧桑之感。一页一页翻去,都是笔录旧时实用对联,粗略统计,约有500余副。出乎意料的是,其中一页抄录着一副“孝义县各界抗日运动会化装讲演”的佚名对联,联文为:  相似文献   

9.
忻臣 《文史天地》2005,(12):1-1
旧时有这样一副颇为著名的对联: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自古无完人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 这副对联富于哲理,且十分通情达理。其中将“淫”视为万恶之首,“孝”为百善之先,并分别以“论迹”和“论心”考察之,于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23年,康有为为了游说吴佩孚支持复辟,到洛阳正赶上吴佩孚过生日,赠吴一副寿联:“百岁功名才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州。”康的原意是通过这副对联为吴歌功颂德,同时借此挑动吴的野心,使他支持复辟。据说这副对联在当时的军阀官僚当中传颂一时,可是当康有为与吴佩孚正面谈起“必须实行君主立宪才能救中国”时,吴却大讲周礼,两人越谈越僵,格格不入,最后康有为只好沮丧而退。康有为为吴佩孚祝寿@齐协民  相似文献   

11.
李调元的匡山楹联赏析李戎李调元撰书的匡山书院一副对联,其文曰:豪气压群凶,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仙才包众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对联作者李调元,字羹堂,号雨村,绵州罗江县人(今属绵阳市安县人),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文学家、戏曲评论家.善长对联,以奇...  相似文献   

12.
丁敬涵 《古今谈》2005,(2):29-30
浙江图书馆藏有一副马一浮先生写的隶书对联。联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尊其所闻,行其所知。  相似文献   

13.
一踏上贵阳名胜甲秀楼边的浮玉桥,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涵碧亭前面那副清新淡雅的对联“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十月出版的《古今名胜对联选注》将此联作者署为“佚名”。其实它的作者就是清同治、光绪年间  相似文献   

14.
“攻心”联是成都武侯祠最富盛名的名联。此联含义深刻 ,富有哲理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自清光绪 2 8年冬月上旬 ( 1 90 2年 1 2月 )撰刻、悬挂以来 ,迄今整整 1 0 0周年。百年来 ,它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兴趣 ,留下了许多佳话。新中国建立以来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对这副对联甚为重视。各界人士也对联文的寓意及作者赵藩非常关注 ,普遍认为这副对联辩证地总结了诸葛亮用兵和治蜀的经验教训、成败得失 ,语言简练 ,发人深省 ,具有较强的历史借鉴价值和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为了弘扬优秀历史文化 ,宣传成都武侯祠 ,由成都市文化局主…  相似文献   

15.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先生书赠瞿秋白的一副对联,用来形容郑曰仁与金稚石的友情颇为贴切.  相似文献   

16.
笔家中收藏有近代名书法家张荆野先生清末书赠先祖李弼臣隶书对联一副,联日:“巡华时伯赵,典卫暴山都。”  相似文献   

17.
金其安 《江淮文史》2004,(6):99-109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先生书赠瞿秋白的一副对联,用来形容郑日仁与金稚石的友情颇为贴切。  相似文献   

18.
通吃     
李日 《湖南文史》2010,(7):51-51
清朝有个名叫王寅的县官,贪赃枉法,鱼肉百姓,无恶不作,人民对他非常溃恨。于是有人在大年夜写了副对联贴到县衙的大门上,深刻揭露了王寅的贪婪嘴脸:  相似文献   

19.
明磊 《福建史志》2010,(4):42-42
福建莆田许多人家门上都贴着这样一副对联:“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这句能反映莆田人性格的对联出自宋代榜眼陈俊卿对宋高宗的回答.陈俊卿,字应求,福建路兴化军莆田县人,宋政和三年(1113年)生。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陈俊卿与同乡黄公度等同赴进士试。  相似文献   

20.
楹联,就是挂在楹柱上的对联。推而广之,就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一种传统文学。 对联原与诗词歌赋一样属于古典文学.写作难度颇大,上下联要求“字数相等,平仄相反,词性相同,结构相应,节奏相当,文义相连”,也即今人归纳的“六相”格律。但由于对联变成了“楹联”,走出文人书斋,挂在f-1VI,便很快为庶民百姓所喜见乐闻。而其起点,应该从成都那副全国最早的春联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