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忆焦菊隐     
万慧芬 《百年潮》2014,(2):61-64
正说到焦菊隐,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是艺术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副院长、总导演及他对我国话剧事业的巨大贡献。但对焦菊隐教授在1946-1952年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语系系主任的经历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他还是一位坚持民主、支持学运的进步教授更是鲜为人知。我作为焦菊隐教授的学生和知情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民革湖南省委名誉副主委、著名医学教授凌敏猷,早在1944年,就是湘雅医学院神经精神科的教授。翌年,凌赴美国考察医学教育与精神病的防治。1948年4月,他接任湘雅医学院院长。他是我国第一代神经精神病学的著名专家之一,在精神病学的研究和教学上有较高的造诣,著有《精神病学边缘系  相似文献   

3.
张文奎教授离开了我们。一星期前,他还在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紧张地筹划安排,几天前还在开会布置一部全国性大型文献图书编写事宜,临出差的前一天还满怀信心地对我们说"我身体现在什么大毛病也没有……"。但是,他生命的乐章却终止在1991年10月31日。他永远地走了!他留给我们的是未竟的事业、可敬的精神和难忘的回忆。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于廑教授在主持六卷本《世界史》编务会议上发言时突然发病,抢救无效,不幸逝世。这是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他的半个多世纪的史学生湃,既反映了他个人的追求,也反映了新中国世界历史科学发展的历程和趋势。对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开拓进取精神,使他对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世界史的重要思想进行了深入发掘和精辟阐述,并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给予极  相似文献   

5.
苏秉琦教授不仅是我国考古学方面的著名学者、专家,对我国考古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他老也是一位致力于考古学教育事业的著名教授。他老为此曾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和心血,深受大家的尊重和敬仰。今年是他老八十寿辰和从事考古工作五十五周年,特追记他老人家直接关怀与指导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方面的三件事,以对先生八十寿辰之衷心祝贺。  相似文献   

6.
“双语”教授吴可勤的方志情结是在修志中用志,在用志中修志,把地方志事业与自己的工作与自己的进步发展紧紧地结合起来。这种与方志难割舍的情结,已经融入吴可勤教授的生命之中。他献身事业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方志工作者。  相似文献   

7.
丛丹 《丝绸之路》2012,(21):5-12
王洛宾带着对西北民族音乐事业的一颗火热的心,永远向那遥远的地方走了。对王洛宾,我并不陌生,可以谈得上是三代情谊了。通过与他的几次相见和近20多年的书信往来,我多少知道一些他的遭遇、他的顽强精神、他的忠于民族音乐事业的心。  相似文献   

8.
以创造“张家港精神”和两个文明建设辉煌业绩而闻名的秦振华,1997年底从张家港市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他在忙些什么?他的雄心壮志还像当年一样威猛吗?“张家港精神”还是那样震憾人心吗?人们善意关心着、猜测着。  相似文献   

9.
苏秉琦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也是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在半个多世纪的考古生涯中,为我国文物考古事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时值苏秉琦教授八十寿辰暨从事考古工作五十五周年之际,我们特组织一组文章,以表达文物考古界对苏秉琦教授的崇敬之情,并衷心祝愿苏先生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10.
罗登义教授逝世已一年多了。我在罗老身边工作多年,往事历历在目。深切缅怀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特别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严谨治学、正大刚直的高风亮节,使我们更加敬重他、怀念他。  相似文献   

11.
杨一明是一个有着32年党龄的党员,在他身患重病后,还念念不忘党的事业,以顽强的毅力与病痛作斗争,编纂了110万多字的《南和县志》,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杨一明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在重病期间,他首先想到的是未竟的事业,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希望在有生之日,为党和人民多做些事。在他身上体现了共产党员无私奉献、忘我工作,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支撑杨一明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这种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的事业最需要我干啥,我就干啥”  1979年春天的一天,阎里乡党委副书…  相似文献   

12.
1996年4月4日,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因劳累过度,猝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不幸在北京逝世,时年69岁。噩耗传来,国内史学界无不为之震惊、悲痛、惋惜。罗荣渠教授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他的历史学事业是和新中国同时开始的。据他的同仁初步统计,他撰写、编著和主持翻译的著作共有16部。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人民日报》等海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他的代表作《现代化新论》1995年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罗荣渠教授的史学研究领域广阔,融会中外,尤以富于创见性、宏观气魄和理论性为特征。他的史学思想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本文仅就我所感受的罗荣渠教授的史学理论思想的几个主要方面作些评论,以作悼念。  相似文献   

13.
1993年12月31日是我国著名地质十家、教育家袁复礼教授诞辰一百周年。在教帅节之际,新疆地质学会召开自治区地矿行业各单位30余名老、中、青地质科技工作者参加我国地质学者最早开拓新疆地质事业的奠基者——袁复礼教授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大家以崇敬的心情踊跃发言,缅怀我国地质界德高望众的老专家对我国和新疆地质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袁复礼教授是河北省徐水县人。1987年5月22日在北京谢世,享年95岁。他早年在北京清华学h高等科学习,曾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学士、硕士学位。1921年回国投身于祖国地质事业。解放前曾任北京地调所…  相似文献   

14.
1993年 ,我和林天蔚教授相识于台北。那一年的 1 1月上旬 ,我应台湾淡江大学之邀 ,赴台参加第一届“2 1世纪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会后 ,又到台北的几所大学作学术报告。中旬的某一天 ,我应政治大学历史系的邀请 ,向该系师生作有关北洋军阀史的学术报告。在报告结束后 ,有一位学生来邀我到某教室和一位教授晤面。到教室门口时 ,只见一位身材不高 ,但精神矍铄的老教授 ,从讲台上下来迎候。他就是林天蔚教授。当时他正在为历史系学生讲授有关方志学方面的课程。他向我解释 ,因为时间安排有困难 ,所以他让出一课时 ,请我为学生谈谈方…  相似文献   

15.
饮食是一种文明,烹饪是一门艺术。著名学者匡亚明教授说过,烹饪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发达程度的显明标志。孙中山先生也在其《建国方略》中高度评价了我国的烹饪艺术,他说:“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也。中国烹调之术之妙,亦足以表明进化之深也。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相似文献   

16.
治史贵有心得——访赵光贤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5月12日上午和13日上午,我访问了赵光贤先生。78岁高龄的赵先生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指导先秦史博士研究生。他精神矍铄,谈锋锐健,两个上午跟我长谈了五个小时。  相似文献   

17.
邹云翔教授(1897-1988年)祖籍无锡。在中医界,他是极富个性特色的一位。他从医执教70多年,救死扶伤万千人,著书立说多部,有独具匠心的电脑软件传世,驰誉海内外,为我国医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为振兴中医事业奋斗了一生。  相似文献   

18.
王重民是我国现代蜚声海内外的著名目录学家。他爱国、正直,致力于搜集和整理我国流散在海外的珍贵典籍资料;他勤奋好学、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他热爱和献身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教书育人的高超能力及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大家风范,他高尚的人格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崇敬和爱戴!  相似文献   

19.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典范——缅怀彭真同志有林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彭真同志,离开他为最终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一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离开他全心全意为之服务的中国各族人民,整整一周年了。他的遗志值得人们永远继承,他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20.
“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蒲蛰龙教授,他不仅是一位饮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朋友……蒲蛰龙教授在昆虫病理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受到尊敬……他致力于各国之间的合作,他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这是国际无脊椎动物病理学会主席、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菲德里西(Brian A.Federici)先生的唁电电文,道出了人们的心声。蒲蛰龙先生于1997年的最后一天,走完了他86年的人生之路。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和培育人才,并在生命科学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蒲蛰龙院士渊博的学识、卓越的成就以及崇高的人格力量为我国生物学界树立了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