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学成才参加革命汪原放,安徽绩溪人,出身一个清寒的书香世家。早年丧父,只读过几年私塾。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陈独秀、胡适是称兄道弟的朋友。13岁进叔父汪孟周创办的亚东图书馆当学徒,并且利用业余时间在夜校积极进修英语,通过刻苦自学,终于成为一名编辑、翻译和出版家。他曾经翻译出版  相似文献   

2.
胡适与陈独秀是安徽同乡,胡适是安徽绩溪人,陈独秀是安徽怀宁人。二人最初的交往,大约开始于1915年,是通过也是同乡的上海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介绍的。  相似文献   

3.
1952年初冬的上海,朔风乍起,寒气震颤,枯黄败落的梧桐叶簌簌飘飘洒在亚东图书馆门前。这天,两个军人走进店门,一边抖落身上的败叶,一边询问店员:“周志,亚东图书馆老板汪孟邹先生在吗?我们想和他谈谈。”年逾古稀的汪孟邹由店员搀扶着来到会客室,两个军人见颤颤巍巍站在自己面前的竟是一个满头银发的老人,便立即起立让坐,说:“汪老先生,我们是上海市军管会的,现在奉命请教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杨飞 《文史精华》2009,(2):55-59
在陈独秀的坎坷一生中,有个叫汪孟邹的至交好友。陈独秀曾经说过:“汪孟邹是我们家的大施主。”从1903年汪陈相识.到1942年陈独秀黯然谢世.汪盂邹都是陈创办杂志、出版著述的有力支持者和无私援助者。也正是由于汪孟邹的坚定支持和无私援助。知识分子出身的陈独秀,才得以在维持生计之外,创办了多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的报章杂志。陈独秀也因此在其垂暮之年发出了“除却文章无嗜好,世无朋友更凄凉”的慨叹。  相似文献   

5.
邵建 《炎黄春秋》2008,(1):10-16
1925年10月10日,“五卅”过去几个月了,胡适从武汉讲演后,同到北京,旋又南下上海。三天后,上海亚东图书馆的汪原放在日记中记道:“晚八时,仲翁来,……听见适之兄到了,非常高兴欢喜,坐谈了很久,约定明天午后四时和适之兄会谈。”第二天下午四点,胡适到了,陈独秀晚了一小时才来。两位老朋友见了面自然欣喜,  相似文献   

6.
杨飞 《文史天地》2008,(4):29-34
在陈独秀的坎坷一生中,有个叫汪孟邹的至交好友。陈独秀曾经说过:“汪孟邹是我们家的大施主。”从1903年汪陈相识,到1942年陈独秀黯然谢世,汪孟邹都是陈创办杂志、出版著述的有力支持者和无私援助者。也正是由于汪孟邹的坚定支持和无私援助,知识分子出身的陈独秀,才得以在维持生计之外,创办了多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的报章杂志。陈独秀也因此在其垂暮之年发出了“除却文章无嗜好,世无朋友更凄凉”的慨叹。  相似文献   

7.
汪原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整理工作和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卓有建树。他是我国第一个对中国古典小说用新式标点并进行分段的先行者,早在1920年就出了《水浒》的标点本,以后继续标点出《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等十多种名著。解放后,他先后任新文艺出版社、古典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他翻译作品有高尔基的《我的旅伴》、《流浪人契尔卡士》以及《伊索寓言》、《一千○一夜》、《鲁滨逊飘流记》等外国名著。汪原放是我极为尊敬的老一辈的著名出版家。我们有三度同事之谊。他长我24岁,我一直叫他汪…  相似文献   

8.
李英 《文史春秋》2007,(4):60-62
汪原放,字方泉,1879年出生于安徽省积溪县一个清寒的书香世家。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由于他与当时大名鼎鼎的陈独秀、胡适、顾颉刚等人称兄道弟,过从甚密;又是分段标点我国古典名著《水浒》、《儒林外史》、《红楼梦》、《西游记》等书的开拓者,还翻译过高尔基的《我的童年》、《一千零一夜》、  相似文献   

9.
正麦放明(1912—2003),祖籍广东中山茅湾,1912年出生于上海。因父亲是美英烟草公司北方经理,麦出生不久即全家迁往黑龙江赴任。麦12岁独自赴上海寄住姨母家,就读于法国教会办的启明女校。在该校加修绘画、英语。1928年,进入上海新华艺专,1929年秋转学报考国立杭州艺专被录为民国十九年第三届学生,攻读西画专业,师从林风眠,并兼修声乐和钢琴,是学习成绩全部为A的高才生。在校期间,她的作品水粉画《少女与鸽》、《仙鹤与鹿》曾分获1933、  相似文献   

10.
(一)我出生于1921年.10来岁就进了汉口的栖隐寺,16岁正式剃发。武汉解放前夕,街上谣传共产党要强迫僧人还俗,我虽不大信,但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就在口袋里放了一把刀,一直放了一年多时间,结果什么事都没有。  相似文献   

11.
香港土瓜湾。花店阿伯建议我们到巷里来,说无间道在这儿拍过戏呢。他以为这位穿红色花衫的瘦小大叔在拍写真?巷里别有天地,胡须通打了套中国功夫,64岁依然敏捷。可看着年老的身影跳起跃下,多少还是有些落寞。  相似文献   

12.
从宣统二年(1910)九月赴京就任京师图书馆监督,到宣统三年(1911)九月乞假寓居上海,缪荃孙(1844-1919)在京师图书馆任职差不多一年时间.在此期间,缪荃孙除了参与日常的图书馆事务,最主要的精力用于整理藏书和编制藏书目录,为京师图书馆的藏书建设与书籍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1994—1996年台湾、香港、澳门出版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1994—1995年(续)论文曾国藩幕府成员之量化分析凌林煌思与言33卷4期1995年12月商人与政治——以上海为中心的探讨,1895—1914李达嘉台北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陈光甫(1881—1976年),原名辉祖.后改辉德,字光甫,人们习惯直呼其字日光甫先生。江苏丹徒人。他十二岁开始做学徒,勤备好学。后到美国留学,在名的沃顿商学院获商学学士学位,1909年归国。曾担任江苏财政司副司长.并改组裕苏钱庄,任江苏银行总经理。但他不屑于担任政府官职.于1915年6月以10万元注册,与庄得之创办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简称上海银行),自任总经理。成立之初.上海银行只有10万资金和七个员工.是当时上海资金最少的银行,被同行讥称为“小小银行”。但陈光甫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将上海银行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私营银行之一,资产逾3亿元.并开创了数个第一:第一个提供银元、银两并用账户,方便顾客的银行:第一个提供礼券业务,为开此风气之先的银行;  相似文献   

15.
30岁这年,我终于成功戴上了隐形眼镜。这事儿说来奇怪,20岁时,隐形眼镜怎么也放不进去,到30岁,我终于进化到可以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了。  相似文献   

16.
潘文勤 《钱币博览》2010,(2):39-39,F0003
年末岁更,又见艺术品市场多了一枚新颖别致的精品大铜章.“海派的画海派的章——程十发大铜章”。 程十发(1921—2007),上海市松江人,名潼,字十发。194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连环画、书籍插图、年画及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画。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等职。  相似文献   

17.
1936年,我从黄埔十期(时已改为中央军校)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保安总团第一团第八连任中尉分队长(等于排长),与空军一同警卫虹桥飞机场。"八一三"上海抗战发出的第一枪,就是我们和空军在虹桥飞机场放的。当时日本侵略军为了挑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拓者之一杜定友,原名定有,笔名有丁右等。1898年1月7日生于上海,原籍为广东南海县西樵乡大果村,其父为谋生到上海,开了一间照相馆。  相似文献   

19.
《安徽俗话报》是一九○四年三月由陈独秀(仲甫)发起,同房秩五、吴守一合办的同人刊物。酝酿创办俗话报的时候,正值爆发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领土的日俄战争。创办俗话报的宗旨是评论时政,开通民智。《安徽俗话报》创办于安庆,由汪孟邹开办的芜湖科学图书社发行,上海大陆印刷局印刷。房秩五去日本留学,吴守一随桐城中学迁桐城县后,陈独秀遂将俗话报搬到芜湖科学图书社编辑。俗话报分十三个门类:第一论说(相当于社论),第二要紧新闻,第  相似文献   

20.
从1912年5月到1926年8月,从32岁到46岁,鲁迅在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科长达14年之久,原来是第一科科长,后来因第一科合并到文化部,改任第:二科科长,其职务为佥事。他负责图书馆、博物馆、地方志、史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