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9年5月,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在北京求学兼做《川报》记者的王光祈。首先将北京学生游行和火烧赵家楼的斗争情景写成消息,用新闻电讯拍发到成都。任《川报》编辑的李劫人,将北京爆发“五四”运动这一消息于5月7日发表在《川报》上。  相似文献   

2.
彭翼仲(名诒孙,字翼仲,1864~1921年)是北京社会的一位著名报人。他在1902~1906年之间,创办了三种报刊,即《启蒙画报》、《京话日报》、《中华报》。三种报刊有其各自的宗旨:《启蒙画报》意在开启童智,《京话日报》意在开启民智,《中华报》意在开启官智。三报馆址均在同处,即前门外五道庙路西。以一人之力而创办三报,且均获成功,深具影响,在我国早期报人中其例罕见。学术界对他作出这样的评价:”清末维新运动一个极有力人物”,”知名全国的爱国报人、北京报业的先驱与巨擘、清末北京社会中享有相当声望的闻人。”  相似文献   

3.
张友鸾生于1904年,安徽安庆人,历任北平《世界日报》,上海《立报》,南京《民生报》、《新民报》、《南京人报》总编辑。1955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古典文学编辑。同时代人把他称为“最有风趣的报人”。  相似文献   

4.
张友鸾生于1904年,安徽安庆人,历任北平《世界日报》,上海《立报》,南京《民生报》、《新民报》、《南京人报》总编辑。1955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古典文学编辑。同时代人把他称为“最有风趣的报人”。  相似文献   

5.
我国最早的少数民族女报人葆淑舫据现有资料,我国在清朝末年已出现少数民族女报人。1905年8月在北京开办的《北京女报》,是我国第一份妇女日报。该报以“开女智”,“开民风”为宗旨,激励妇女爱国,提倡男女平权,推动移风易俗,并结合妇女特点设置论说、女界新闻、时事要闻、京外新闻、西学入门、家政学、小说等,文字通俗易懂,以白话写作。该报名誉主笔葆淑舫郡主乃“肃亲王府之郡主”,满族,曾任淑范女学堂教员,创办过淑慎女学堂,在当时的妇女界是位知名人士。她为《北京女报》不仅写过文章,担任过主笔,而且该报还对她有所报道。可以说,她是我…  相似文献   

6.
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运动时期出现的一个进步团体,1919年7月1日在北京成立,并于同月15日呈请内务部备案,同时附组织简章,称该学会“以研究真实学术为宗旨”。  相似文献   

7.
《少年中国晨报》亦称《少年中国》,是美洲中国同盟会总会的机关报。一九○八年同盟会员李是男等十数志士在旧金山组织了进步团体“少年学社”,并创办《少年》(亦名《美洲少年》)周刊,宣扬“革命排满”。一九一○年二月孙中山行抵旧金山后,即着手在华侨中宣传革命主张和进行筹款工作,少年学社热烈相助。为了进一步扩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以及发展组织,李是男、黄伯耀遵照孙中山的建议,改组了少年学社及《少年》周刊。在孙中山的亲自主盟下,少年学社成员一律加入中国同盟会,  相似文献   

8.
青年张闻天的一段人生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张闻天张闻天是1919年秋离开南京河海水利工程学校的,到1922年夏近三年时间,是他在“五四”觉醒的基础上对人生道路和社会改造途径的进一步的探索期,也是他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期。这三年内他去过一趟日本,在那里自学了半年,出国前他和沈泽民(茅盾之弟)一起在上海承担少年中国学会所办刊物《少年世界》的编务工作,回国后不久担任了中华书局“新文化丛书”的编辑,三年过程中他不断在报刊上发表译著,生活来源起初全都靠稿费、翻译费,直至1921年夏被聘为中华书局编辑才有了固定收入,月薪60元。这一时期他在接触新思想传播新文化过程中对有…  相似文献   

9.
胡文虎,福建永定中川人,不仅是一位以经营虎标良药著称于世的“万金油大王”,而且是一位古今罕见的、以创办星系报而蜚声中外的“报业巨子”。从1923年至1952年的近30年间,他在国内外先后创办了《缅甸晨报》、《仰光日报》、新加坡《星报》、《星洲日报》、汕头《星华日报》、厦门《星光日报》、新加坡《星中日报》、广州《星粤日报》、重庆《星渝日报》、香港《星岛日报D、《星岛晚报》、《星岛晨报》、按榔屿《星按日报》、福州《星闻日报》、香港《英文虎报》、新加坡《英文虎报》、泰国《星退回报》、《星暹晚报》,并接办了新加坡…  相似文献   

10.
一何震与《天义报》1907年6月10日,一份新杂志《天义报》在日本东京发刊。卷末的“编辑兼发行人”(后易为“编辑兼印刷者”)一栏,除创刊  相似文献   

11.
七十年前,“五四”运动卷起的新潮冲击了全中国,整个社会在文化思想上受到了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震荡,在这期间出现了大量传播新文化新思潮的进步刊物,《星期日》、《四川学生潮》、《威克烈》等即是四川地区创办的有相当影响的宣传刊物。四川创办较早的宣传新文化的刊物是《星期日》周刊,由“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的会员编辑、发行。(图一)1919年7月13日在成都创设,1920年7月停刊,共出52期,因每逢星期日发行而得名。它的形式与当时具有全国影响的《每周  相似文献   

12.
张恨水,安徽人,大学毕业,博学能文,1918年间在北京《益世报》工作。张与成舍我同过事,私交很好。1925年成在北京先办《世界晚报》,第二年办《世界日报》,约张帮忙。张即将他所作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等小说,在该两报副刊发表。因系长篇社会言情小说,逐日连载,很受读者欢迎,报的销路逐日增长。张的声名亦大振,成了海内的小说名作家。七七事变起,《世界日报》停刊。张就到上海为成舍我所办的《立报》写小说。沪宁沦陷,张随抗日大众转赴重庆,应《新民报》总经理陈铭德聘,为重庆《新民报》编撰小说,多取材抗战期间重庆爆发户。所写之《…  相似文献   

13.
《文史天地》2010,(10):95-95
1922年,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萧楚女受党的委派,到四川成都担任《新蜀报》的“主笔”,他几乎每天都要以“楚女”的署名发表文笔潇洒俊逸、逻辑性强的文章。时过不久,“楚女”就名扬各地。  相似文献   

14.
张季鸾与蒋介石的特殊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在朝不入幕以文干政蒋介石的文人幕僚里,有不少人都出身于新闻记者。“文胆”陈布雷进入政治舞台就从办报开始,先后办过《天铎报》、《四明日报》、《商报》。他热爱新闻事业。据说,1948年他自杀前痛悔“不该从政,应该从事新闻事业”。除陈布雷外,邵力子、叶楚...  相似文献   

15.
(接上期)挚友情深三张一赵留佳话友鸾先生交游极广,朋友甚多,而交往时间最长、相知最深、情谊最厚的是张恨水、张慧剑、赵超构。他们都是当年活跃于新闻界的著名报人,人称“三张一赵”。1935年,友鸾、恨水二位同在上海《立报》工作,且同住德邻公寓。当时友鸾先生有个创办《南京人报》的计划,但苦无资金,恨水先生正想举家由北平迁居南京,便拿自己的稿费当资金参加办报。《南京人报》于1936年最初筹备创刊时,原本约了南京另一位办报能手张慧剑共同经营。上海《晶报》事先刊出新闻,题为“三张共肩人报”(作者署名“神獒”,是秦墨哂笔名)。后来…  相似文献   

16.
于右任二三事办报言志自1909年5月至1910年10月,于右任先后创办过《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三份报纸。《民立报》之民立,是提倡国民自立的精神,在发刊词中,于右任表明了自己“为国效驰驱”的精神。后来《民立报》成了革命党人的“重镇”,为...  相似文献   

17.
日前,一位兰州军人正努力实施着一项标志性的宏伟计划,那就是撰写一部10万行的世界上最长的抒情长诗,这部长诗的名字叫:《中国》。这位军人就是31岁的兰州军区《西北军事文学》编辑马萧萧。16岁出诗集,被评为“全国中学生十大校园诗人”也许是家庭传统的影响,也许是家乡的青山绿水赋予了他一份份灵感,到了小学五年级,马萧萧就开始写上了新诗。读初一的时候,马萧萧在江苏《春笋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诗。从此,他的那些天真烂漫、晶莹剔透的诗开始陆续地变成铅字,这使他开始陶醉于写诗而不能自拔。此后,《诗歌报》、《星星诗刊》、《湖南文学》等各地报刊不断发表他的作品。他的诗引起了臧克家、张志民等老诗人的注意,并得到很高的评价。有的报刊则以“少年诗人马萧萧”为题隆重推出这位“新星”。进入高中后不久,16岁的马萧萧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甜甜的季节》。一年之后,他又出版了第二本诗集《少年诗人马萧萧诗选》。正当同学们为了升学苦苦拼搏的时候,马萧萧却在埋头写诗。在这种情况下,马萧萧创办了我国第一张铅印的中学生自办的诗报———《青少年诗报》。这是马萧萧的一个创举,这个创举使他能让更多的迷恋诗歌的中学生在上面发表诗作。1987年,马萧萧与洪烛、邱华栋、...  相似文献   

18.
《挺进报》     
《挺进报》,作为中共地下党重庆市委的机关刊物,在蒋管区秘密出版发行,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人们至今还没有忘记这份小小的地下刊物。在四害横行时期,北京一些革命青年出版反对“四人帮”的文章,其刊头仍沿用《挺进报》的名称,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把《挺进报》当作冲破黑暗、传播  相似文献   

19.
1914年元月中旬,北京《新社会日报》、《群强报》等报刊突然登出国务总理熊希龄盗取热河行宫古玩的消息。因为事情牵涉到被人称为“第一流人才内阁”的总理,不能不令人震惊,国内外舆论为之哗然。事过一月,熊希龄辞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的职务。长期以来,这个案子一直蒙上神秘的色彩,其中真实内幕鲜为人知。其实,这个  相似文献   

20.
卢作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资本家。重庆市合川人。1893年生,1952年卒。卢作孚早年任成者《群报》、《川报》记者。1925年集股创办民生公司,任总经理、经营长江内河航运。曾任国民党政府重庆峡防局长、川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四川建设厅厅长、交通部次长、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1934年卢作孚同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马相伯、杜重远等发起组织“中国教育组成会”,主张办“流动学校”,实行半工半读,普及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