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 1 996年 1 2月 2 6日西北大学举行秦封泥发现新闻发布会和学术讨论会为开始 ,几年来在秦封泥的公布、考释和研究方面已经发表了大量论文 ,引起学术界越来越高的重视。本文以索引的方式作一简单介绍 ,由于目力和涉猎所限 ,文中论文、著作以大陆为主 ,香港、澳门、台湾的著作可能并不完善 ,不足之处 ,祈请赐教为盼。一、秦封泥的公布1 996年底 ,在西北大学召开的秦封泥发现新闻发布会和学术讨论会上 ,路东之以抽印本的形式将收藏于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的秦封泥加以公布 (《秦封泥图例》 ,《西北大学学报》1 997年 1期 )。 1 997年初 ,周晓陆…  相似文献   

2.
秦封泥再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陕西西安北郊出土大批秦封泥;除了一批论文面世,又有《历代印匋封泥风》(下简称《风》)披露了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所藏大部分秦封泥,可惜未作考释;又有《秦封泥集》(下简称《集》)面世,这是第一部讨论考释秦封泥的编著,可惜并未收全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3.
秦封泥与河北古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晓陆  孙闻博 《文物春秋》2005,2(5):44-48,60
20世纪90年代,在陕西西安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内的“相家巷南地”出土了数千枚秦封泥,而其他各地亦曾有出土。秦封泥在职官和地理方面的记载颇为丰富,除推动我们对于秦中央官制的研究以外,对于秦统一前后地方郡县的历史研究也大有帮助。笔者结合相关秦封泥资料,对现今河北省境内秦代的郡县及职官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1995年底,在祝贺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首次由文博学院考古专业、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和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共同披露了出土于陕西西安未央区“相家巷南地”的、数以千计的秦封泥.这是一次考古学、文物学重大发现,十年转眼过去了,至今已出版围绕封泥的专著、专谱近十种,论文百余篇,更多的研究论著、教材、科普读物引用了秦封泥资料,有力地推动了战国秦汉历史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辉 《文物世界》2002,(2):26-28
古代书囊笥多加绳捆扎,在绳结处以胶泥加封,上盖玺印,谓之封泥。19世纪末,即有大量齐鲁封泥出土于山东。此后,在全国各地又出土了大量汉封泥。秦封泥出土数量极少。前人作如吴式芬、陈介祺《封泥考略》仅怀疑“参(三)川尉印”、“赵郡左田”、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在陕西西安市北郊出土的秦封泥,包含了大量有关秦郡县的内容,本文将围绕这些封泥所反映的郡县的空间分布做进一步探讨,以求找出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庞任隆 《文博》2009,(3):43-52,F000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西安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先后发现和出土了大量的秦代封泥,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简称“书博”)收藏了其中的600多枚,谓之“品相好,种类多,反映内容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经疏理有100余枚与秦郡县有关,这些封泥来自哪些郡县?对中国历史有何作用?其丸泥是否出自当地?名山封泥的出现与旅游的关系?等等。通过对其文字、质地、颜色等方面详细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这批封泥的历史地理学意义,为深化秦封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年,陆续有几批数量较大的古封泥流落到北京古玩市场,面临被人们分散售出的危险。作家、收藏家梦斋先生目睹这批与以往所见汉代封泥面目迥异的文物,当机力断,全力收集,历时一年有余,共得到千余枚古封泥。 梦斋所购的此批封泥,整理后有近200个品种。经初步研究认为属同一时代的遗物,大致在秦统一直到二世时。从时代上看,这是一批很单纯的秦代封泥遗存,也是迄今为止秦封泥最多最集中的一次发现。梦斋先生急公好义,在我国考古、文物、博物馆学界老前辈们的关心支持下,在北京市文物局、东方收藏家学会的具体指导下,在热心公益的企业家大力援助下,决心将这批资料连同其收藏的黄河流域彩陶精品、东周秦汉瓦当精品,悉数转交东方文明博物馆公诸于众,以便让更多的关心者欣赏研究。  相似文献   

9.
西安出土秦封泥补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西安出土秦封泥补读●周晓陆路东之庞睿1997年1期《西北大学学报》、《考古与文物》披露了西安出土秦封泥的资料,引起了有关研究者的注意。接着,当年4月9日《书法报》刊登了倪志俊先生论文《空前的考古发现,丰富的瑰宝收藏》(下简称《空前》),当年6期《收藏...  相似文献   

10.
"秦郡不用灭国名"是王国维对秦郡命名规律的一项总结。然而随着"赵郡左田"、"齐中尉印"、"齐左尉印"三枚秦封泥的发现.这一规律遭学界普遍质疑。本文对三枚封泥重新辨析.指出"赵郡左田"乃"杨氏左田"的误释.而"齐中尉印"、"齐左尉印"两枚封泥的真伪尚有争议。三枚封泥并不能推翻"秦郡不用灭国名"的结论。就目前出土文献、文物所见秦郡名来看,"秦郡不用灭国名"仍具有合理性。此项秦郡命名规律对于指导秦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理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汲取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形音义和封泥形制等角度,对表示姓名的两个秦封泥的文字形体进行了分析和再释读,提出了与旧说不同的观点,并将以往未释之字进行了考证,指出这两个文字分别为"监"和"癰"。  相似文献   

12.
王伟  童志军 《江汉考古》2019,(4):127-132
本文对秦封泥中新出现的安陵、安陆、濒阳、孱陵、成固、池阳、杜阳、杜南、高陵和郃阳等地名进行考释,补充和订正了《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的错误和疏漏,明确了部分秦县设置的时间,扩充了秦置县的数量,从而丰富了我们对秦置县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岳麓书院藏秦简的律令文书中出现了大量秦郡名称,陈松长<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郡名考略> (以下简称<考略>)、于薇<试论岳麓秦简中"江胡郡"即"淮阳郡">(以下简称于文)已经就其中一些郡名作了梳理和考证.现结合秦玺印封泥、里耶秦简以及秦兵器题铭等材料中所见的秦郡名称,对以上两位先生未言及之处略作补充.  相似文献   

14.
秦封泥“□禁丞印”,文字经考证,应为“■禁丞印”。“■”同“玤”,地在秦汉时古渑池,春秋时期“玤宫”作为周王“离宫”,具备苑囿等可供游玩的职能。战国时期,秦国取得渑池后,将“玤宫”和苑囿提升到新高度,专门设立“玤禁”负责离宫和苑囿安全。随着秦朝灭亡,汉初革秦制,“玤宫”及附近苑囿最终被更名后的“渑池宫”替代了。四枚同文秦封泥的存在,是这段变革历史的见证。  相似文献   

15.
秦封泥“□禁丞印”,文字经考证,应为“■禁丞印”。“■”同“玤”,地在秦汉时古渑池,春秋时期“玤宫”作为周王“离宫”,具备苑囿等可供游玩的职能。战国时期,秦国取得渑池后,将“玤宫”和苑囿提升到新高度,专门设立“玤禁”负责离宫和苑囿安全。随着秦朝灭亡,汉初革秦制,“玤宫”及附近苑囿最终被更名后的“渑池宫”替代了。四枚同文秦封泥的存在,是这段变革历史的见证。  相似文献   

16.
在秦玺印、封泥、陶文中保留了大量的姓氏资料,这对研究先秦、两汉姓氏的源流及其制度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统计了秦印中五十多种复姓,并对其加以简单的考证,以求有助于对先秦复姓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7.
酆县考     
《文博》2016,(5)
近年西安地区出土了战国至秦时期的瓦书、封泥,文字内容涉及"酆邱"地名及"酆丞"、"鲎玺"县一级官职名称。除此之外,湖北张家山汉简中也记录有酆县。但根据文献记载,刘邦故乡鲎邑置县在秦代以后,且写作鲎县,与周文王建都之酆(鲎)地不同。经考证,出土的瓦书、封泥、汉简中涉及的酆(鲎)县为秦汉内史管辖范围内的一个县。  相似文献   

18.
秦封泥有"阴御弄印"与"阳御弄印",学者对二者的释读有不同的看法,而对于其职掌,学者多认为是专为帝王推求阴阳吉凶。本文依据新见的"御弄"封泥,并将二者与秦官丞相、都船进行对比,认为二者的正确释读应为"阴御弄印"与"阳御弄印",其职掌可能是负责为帝王保管、照看、提供各种贵重物品,包括一些珍禽异兽。  相似文献   

19.
高蓊生 《丝绸之路》2012,(24):46-47
封泥是近代最重要的文字遗物考古发现之一,封泥文字有着其他出土资料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古代对封泥的使用充分说明了它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一、秦官印的格式和读法 秦官印一般都有边栏和界格,中间有纵横两道界格的称四字格,有一道界格的称日字格(这里包括有界格没有边栏的情况)。田字格印都为方形(大致意义上的方形),日字格印多为长方形,也有少数为方形。因此日字格印并不完全等同于半通印。 日字格的读法比较简单,印文一般由二字组成,竖式从上至下读,如“邦侯”(《十钟山房印举》)、“泰行”(古陶文明博物馆藏封泥)、“上寝”、“尚浴”(同上);横式从右至左读,如“少内”(《周叔韬捐献古玺印选》)、“宗正”(古陶文明博物馆藏封泥)、“少府”(同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