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柳建新 《民俗研究》2008,(3):206-208
水陆画是佛教举行水陆法会时专门悬挂在佛室四周墙壁上的画像。五代以后,佛教水陆法会由印度传人中国,成为佛教最盛大的佛事活动之一,至元明时流传日趋广泛。在其流传的过程中则不断融入了中国本土宗教文化的色彩。活动自身渗入了道教和儒教的元素,表现形式也逐渐为传统道教和其他民间宗教所接受,两种文化出现了相互融合的现象。这些现象在水陆画中也得到很好的印证:一是水陆画成为天上、人间、地府等三界组成的全像图,儒释道内容皆备;  相似文献   

3.
龙的形象并非空穴来风,其有因由,有传承,有故事,在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向现代,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过程中起源,融合,发展,翻开中国龙的历史,其形象之多变令人为之目眩,千种姿态,万般风流,既可作成庄严凝重的庞然大物,又可变为蜷体蟠结的小巧灵兽,在几千年的龙象演变和龙文化创作中,它始终不离各个时代所共同经营缔造的不同审美风格,1月18日至3月20日,首都博物馆在2012在欢腾喜悦的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年之际,推出以龙为主题的龙年文化大展,邀观众一同探索中国龙的足迹,寻觅龙的身影,发现中国龙的前世今生,感受这份因龙而生的精神归宿。  相似文献   

4.
端午节俗称端阳节,是我国多民族的民俗大节。两千多年来,不仅汉族家家户户要在城乡村寨举行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同时,还有26个少数民族也都在庆祝这个盛大节日。实际上,这个节日最早一直是以祛除病瘟、躲避兵鬼、驱邪禳灾为主要目的的。在端午节的活动中,汉族用五彩丝缠粽子、缠手足腕、用槲叶包米粽。  相似文献   

5.
赵闯 《世界遗产》2014,(11):12-19
<正>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辽河以西的土地上,相继发现了大量侏罗纪的恐龙和早期鸟类化石,震惊了当时整个古生物研究界。带有羽翼的恐龙化石的发掘,似乎为争议颇多的鸟类恐龙起源学说提供了佐证。拂去化石上的累累尘土,科学艺术家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把我们带入到远古神秘的"龙、鸟时代"。  相似文献   

6.
寻龙记     
龙,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为众鳞虫之长,四灵之首。每一个炎黄子孙骨子里都有一条龙脊,而我们3个大男人怎能不知龙。寻龙,寻找那条属于自己心中的"龙"。  相似文献   

7.
卢超 《风景名胜》2011,(5):77-79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如我们这样,对一种交通工具有着如此固执的青睐。上到天子之乘,虽有金辇香车、名马玉辂,但向南边的花花世界指点一番后,他依然搭上了水殿龙舟,看花、赏景,奢华无二。下到庶民之乐,虽说风俗变迁、朝姓更替,但一到端午时节,他们依然拖出了搁置一年的龙舟,擂鼓、角力、欢腾无匹。  相似文献   

8.
<正>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它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部。辖区内主要有傣、景颇、汉、傈僳、阿昌、德昂等民族。树洞温泉位于德宏州芒市遮放镇芒棒村,是傣族人聚居、农耕的地方。在村里有一眼温泉位于硕大的古榕树下,50℃左右的温泉  相似文献   

9.
750多年的历史,是一份沉甸甸的记忆,无论时间怎样流逝,沧海怎样变成了桑田,在云贵高原上的某一个角落,有一群在灵魂中经常仰望蓝天的人,仍然清楚地记得自己是蒙古族人。  相似文献   

10.
<正>古镇的似水流年黔东名胜梵净山,当地人称"饭甑山",这大概因为除其主峰"金顶"酷似饭甑外,还与武陵山水养育一方生灵有关。世居武陵山区的苗、汉、土家等各族人民围绕"饭甑山",披荆斩棘,繁衍生息,创造文明。  相似文献   

11.
马踏飞燕赞龙种 日行千里青海骢 ——题记 学者笔下的青海龙驹 在未谈正题之前,对远古时驻牧青海的养马部族渠搜作一点探讨。从古籍中看,远古时期,黄河上游有三个有名的部族,即《史记·夏本纪第二》介绍的:“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序。”  相似文献   

12.
常州别名“六龙城”,简呼“龙城”。龙是帝王的象征,“六龙城”之名源于南朝齐开国皇帝萧道成,他用《周易》中的“六龙”为自己造势,登上皇位。继齐高帝萧道成“六龙御天”之后,梁武帝萧衍又借“六龙”成说代齐立梁。由于南兰陵萧氏在齐梁两朝出“十八帝王”,武进成为“两朝飞龙地”,民众于是依齐高帝“时乘之梦”有“六龙出”和梁武帝“六龙俱在帝所寝斋”双双成为开国皇帝的史说,将武进古城(万绥)称为“六龙城”。唐代后随着武进与常州郡县治所同城,“六龙城”名亦随之易冠常州。  相似文献   

13.
林元平 《东南文化》2000,(9):119-121
惠安石雕为世人所称道,但因散存于各地,一时难窥其全貌,故以现存的清代纪年惠安石雕龙柱略述清代惠安派石雕龙柱的概貌。  相似文献   

14.
鲍亦程 《收藏家》2013,(3):36-40
中国龙文化由来已久,龙所表达的意义及形态造型处于逐渐演变进程中。龙是一种幻想出来的动物,具有呼风唤雨,上天入海的神力,因而人们可就龙的形象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塑造,这样不同时期的造型留下了"时代的特征"。深入探寻这些特征,并研究其背后的时代意义有助于龙文物的鉴定与研究。清代彩绘龙纹瓷器大量出现,顿时有陶瓷世界"龙行天下"之说法。且随着帝王的个人喜好,陶瓷上的龙纹装饰也以新的形象出现。通过仔细观察研究宁波博物馆珍藏的龙纹瓷器,即可发现,入清以后龙纹形象远离不开明末的遗风,许许多多明朝的龙纹普遍还在使用,像这种明朝出现过草尾龙,在清康熙时又出现了仿制品。  相似文献   

15.
<正>农历正月十一的壮乡宾州古城,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一百多条炮龙穿梭在鞭炮的火光和滚滚硝烟中狂舞,大街小巷人海如潮,久负盛名的广西宾阳"炮龙节"又一次让宾州古城沸腾了。20多万中外游人和当地民众一起,尽情地享受着身临鞭炮的海洋中观龙、戏龙和炸龙的乐趣。  相似文献   

16.
中国龙王信仰的基础是先秦时代的龙崇拜,之后在佛教影响、民间创造及统治者的推动下不断变化并在宋代最终定型。这一过程涉及三个重要节点:第一个节点是龙神信仰的形成,涉及龙从兽形到人形、祈雨形式从巫术到祭祀的变化,佛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个节点是"龙王"名称的采用及其信仰的普及,宋代统治者出于集权目的的封赐促成了这一变化;第三个节点是海龙王信仰的形成,涉及四海龙王对传统四海神的取代,这一时期龙王地位的上升、佛教影响的扩大都起到了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7.
龙宫原为佛教文化意象,当其以文学意象的身份进入我国古代小说后,成为小说作品中的一个常见文学形象。受时代的小说创作潮流、创作群体以及受众层次变化的影响,唐宋小说与明清小说中龙宫的文化内涵及美学旨趣产生变化。历代小说中龙宫意象即在这种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发展丰富,构建起意蕴深厚的龙宫信仰文化。  相似文献   

18.
浅谈龙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农史为立论根据,以哲学的思辩为铺垫,以商代已公认为龙的实物为坐标,以龙纹及相关问题的考古类型学推导为终结,初步揭示了龙的本质和来源,也初步界定了龙产生的相对年代和相对地域。  相似文献   

19.
Mrs. Gutch 《Folklore》2013,124(4):193-203
  相似文献   

20.
说盘龙砚     
濮阳市南乐县宋耿村东汉墓出土的盘龙砚,有"中华第一砚"之关誉.砚的主人,据考证为东武阳侯具瑗.砚上浮雕的六条盘龙,其渊源可追溯到《周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