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楼耀亮  程辉 《人文地理》1991,6(4):21-28
本文全面回顾分析了海湾风云中,伊科冲突和美国出兵海湾的地缘政治背景,以及苏联和阿拉伯世界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和选择。  相似文献   

2.
郭正卿 《沧桑》2014,(2):115-117
在世界问题研究中,地区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就中国和日本而言,其地域位置也十分特别。地缘环境一直以来都是制约中国和日本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因素,对东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地缘政治的研究视角分析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背景如何影响当前中日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缘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俊元 《人文地理》1999,14(3):61-64
地缘政治在美国影响深远,根植于人们的意识中,成为政治家、战略家们观察国际事务、思考战略问题的一种习惯性观念。在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中,始终隐含和贯穿着深厚的地缘政治思想,它的战略是以稳定的地理考虑为基础的。本文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为据,阐明这种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析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历史演变入手,着重探讨了当今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的特点,并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论晚清地缘政治困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尹海全 《史学月刊》2005,526(7):64-69
19世纪中叶,中国成为典型的陆海复合国家,东南海疆与北部陆疆一样,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主要方向;地缘战略上的两难选择、强邻环伺的地缘政治环境和矛盾交汇的地缘战略区,是严重影响和制约晚清社会变迁的三大地缘政治困局;地理环境和生产力的长时段演进、全球范围内欧洲对亚洲的支配和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晚清帝国的边缘化趋势,是三大困局之成因;清王朝之应对失误,为其覆亡埋下祸根。  相似文献   

6.
地缘政治对一个国家的影响甚大,许多国家对地缘政治给予了高度重视。1982年发生于英、阿之间的马岛战争与两国不同的地缘政治思想有密切关系。阿根廷视马岛为其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而英国则把马岛置于军事战略的边缘。正是由于英、阿两国对马岛的地缘政治观的差异,导致阿根廷主动发动了以收复主权为目的的战争,英国则被动地接受了挑战。马岛战争之后,英阿两国均调整了对马岛的政策,对马岛的地缘政治观念亦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过程及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晓瑞 《人文地理》2008,23(1):69-74
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的发展过程具有一种长周期内的重复态势。地理环境是空间结构存在的大尺度控制和自然基础。空间结构的动态过程包括秦以前结构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秦以后结构的融合、扩散和模式化,反映中国古代地理政治化和政治地理化的两个阶段。结构模式的静态分析,初步揭示了结构的一些重要功能特性,主要有强大的整体功能,独特的边缘效应和通过圈层同构,结构复制所展现出来的稳定性的复杂表现。对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的分析,是大尺度的整体轮廓研究,随着空间结构研究尺度的细化,可进一步对中国古代政治过程的诸多特性做出结构主义的揭示,从而推动中国古代政治历史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欧文·拉铁摩尔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亚洲问题专家,他对亚洲内陆边疆地区的地缘重要性有着独到见解。其亚洲地缘政治思想一方面基于其早年的边疆史研究成果和理论,另一方面也是他契合时代大势,关注亚洲生动的现实政治,糅合边疆史学与地缘政治学研究战后亚洲和国际局势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9.
肖星 《人文地理》1992,7(1):7-11
海洋具有与日俱增的地缘政治价值。中国海域拥有突出的地缘战略意义。维护海权是中华民族的一项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10.
陆俊元 《人文地理》2001,16(6):69-72
冷战后,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的主导作用和地位进一步加强,中国在亚太的安全利益向纵深发展。同时,随亚太格局变化产生的国际矛盾斗争,对中国的安全利益构成严峻挑战。政治安全利益、军事安全利益、经济安全利益是中国在亚太地区安全利益的核心成分。政治安全利益内容广泛,包括国家统一、民族关系稳定、反对宗教势力渗透、维护政治稳定等;军事安全利益着重表现为捍卫祖国统一、维护领土完整、防范军事威胁以及军控和防止核扩散;经济安全利益涵盖金融安全、稳定的资金来源和良好的投资环境、资源安全特别是能源安全、市场安全、运输线安全、海外投资安全等。  相似文献   

11.
1993年两岸经贸关系热络、台商赴大陆投资呈现"井喷性"增长,原因固然有多种,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大陆对外全面开放态势的确立、以浦东开放为龙头的"沿江开放"形势发展迅速,不但是其激发性因素,也是其主导性的关键因素,这从事实上证明了改革开放不但增进和加强了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也有力地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与此同时,台湾当局对其大陆经贸政策稍有放松并提出"亚太区域营运中心"构想,以及第一次"汪辜会谈"成功举行,对两岸经贸交流也起了明显的"升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