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宁 《攀登》2001,20(4):27-30
毛泽东、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为寻找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探索中,对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不断求实,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中的两个里程碑。然而,由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思想认识有所不同,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途径、方法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陈文兴 《攀登》2023,(2):40-45
在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中国通过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道路发展物质文明;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动态协调、统一;找准自由与秩序在中国具体环境中的平衡点并通过制度创新来加以调节;在承认并分析贫富两极分化的基础上探索出了共同富裕的道路;运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成果及时恢复绿水青山。在这些创造中,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形态、资本主义文明,为世界上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经验和选择。  相似文献   

3.
吴玉敏 《攀登》2014,33(5):28-34
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思考都是基于世界现代化的视野,与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化潮流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置于现实的现代化实践中,是通过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始了现实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探索征程。这正是邓小平高瞻远瞩的时代眼光和历史维度的战略思维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4.
周前程 《攀登》2014,(2):43-5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现代性、现代化的共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的关系,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的特殊国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卓越的思想家和设计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接续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为国家实现现代化而艰苦奋斗的进程中,邓小平坚持将中国实际与现代化一般规律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全民族整体动员、奋起直追的现代化政治观念和社会意识,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千秋大业的观点,回答了中国为什么必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他确定中国式的百年发展战略,设计了从温饱、小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他强调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重视知识和人才,通过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回答了怎么样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从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整套思想理论、发展战略和步骤方法,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加快现代化步伐、实现民族复兴的崭新道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社会主义道路而实现的现代化.回顾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走过的历程,我们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三代共产党人为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带领亿万人民群众不懈地追求和努力;党的正确领导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现代化历经坎坷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20世纪70年代对现代化道路做出了重新选择。即由学习和模仿苏联模式转向了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程。正是这一转变将中国的现代化引向了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带来了中国现代化历史上空前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探索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不可分割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做出了正确抉择;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最终形成确立了基本坐标。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没有20世纪中国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现代化史上的一座重要的历程碑。  相似文献   

8.
吕建中 《攀登》2001,20(5):18-21
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新中国建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以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孜孜不倦地追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即把社会主义与现代化联结为一体 ,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道路。这一思路 ,是根源于毛泽东等领导人对历史、世界与国内现实的深刻认识 ,非一时激情所致。中共中央领导人认为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应有别于苏联 ,有中国特色 ,应是赶超型的。中共中央在推进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建设历程中 ,有比较协调、不协调和严重失调的不同时期 ,因此既取得了伟大成绩 ,又因失误付出了代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总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现代化建设出现了新的飞跃。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已经成为民族振兴 ,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的千秋大业。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市场化有机耦合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创新,不仅在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而且还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市场经济的有机耦合,这一结合是通过两者的互动逐步实现的。决定这一互动演变过程的主要因素是由世界新科技革命引起的中国现代化双重使命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矛盾和冲突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的双重使命始终成为贯穿着这一矛盾运动过程中的主导方面。世界新科技革命引发的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市场化日益有机耦合的最深刻的根源和纽带。两者的有机结合,使我国终于找到了一条既符合本国国情又顺应世界潮流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江泽民“七一”讲话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光辉历史文献。它们不仅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且对现今与未来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毛泽东、周恩来等曾为此提出了战略发展设想。但由于实践和历史的原因,他们没有来得及对其作出进一步的科学定位。继毛泽东之后,邓小平在深刻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并通过认真的国际对比,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战略发展进程作出了科学定位。  相似文献   

13.
吕立峰  王锦辉 《攀登》2008,27(6):16-19
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实践是一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探索活动。本文力求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结合起来,论述了马克思等关于农民理论的立足点及其发展,分析了农业集体化道路及其挫折,通过对经典理论的重新审视,进而得出对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实现现代化是旧中国在近代以来苦苦追索而终究未竟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得以建立,中国人民得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意愿独立探索现代化道路。通过创造现代化建设条件、破解现代化困境、推进现代化战略,成功开拓了现代化道路,为全世界贡献了现代化道路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这一伟大历史进程既离不开千辛万苦的努力,也离不开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需要克服后发劣势、成功实现转型,从而承担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这同样离不开斗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点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显示出了高超的战略规划和实施能力。它总是能够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制定出符合当代中国国情而又具有一定前瞻性、引领性、指导性的现代化战略安排,通过"目标治理"的方式层层递进地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彰显出中国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17.
朱佳木 《百年潮》2022,(11):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进一步论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就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8.
冯俊 《百年潮》2020,(2):1-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总结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13个显著优势,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目标和13个方面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优秀代表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建国方案,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建国方案和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国方案。它们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邓小平的特殊贡献就在于继承孙中山和毛泽东探索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历史性的创新与发展,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三个建国方案产生的历史条件和主要内容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20.
小康社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的理解。在1980年代由邓小平提出,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到中共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之际,完全成熟。由"大同论"向"小康论"转型,有其深刻的现实、历史、理论与文化的根源。"小康论"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社会化大生产与工业市场文明为目标诉求,在强调公有制的主导作用下,显示出对个人利益的认可、宽容与疏导,强调"法治"、"市场""、共同富裕"与"民主"。注重循序渐进而不急于求成。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