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兴业银行是浙江省最早的商业银行,在清末早期发行钞票的银行中,也是名列前茅的。浙江兴业银行的成立,是清末民族资本对抗外国经济侵略,争夺路权的产物。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欲以外款建造苏杭甬铁路,从而将我国的路权拱手让与外人。浙江省人民对清政府的媚外政策,十分不满,为与英美争夺苏杭甬(后称沪杭甬)铁路建造权,浙江成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保卫铁路利权的思潮蓬勃发展。受此影响,清末史官恽毓鼎对铁路形成了三点思想认识:(1)注重探索铁路的多样性功能,包括国防、赈灾和发展商业等;(2)提倡由中国人自行筹款修建铁路;(3)主张官督商办模式下的多方面协作。此三种思想代表了当时一般士大夫对铁路的认识、认知水平,极大的影响了中国铁路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试论《临时约法》对庙产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庙产问题是清末民初时期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是由庙产兴学政策引起的。《临时约法》的颁布对庙产问题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一是激发了普通民众的国民意识和平等意识;二是改变了清末以来征用庙产的标准;三是使清末以来征用庙产的行为失去了合法依据;四是赋予普通民众聚集力量的手段。这就使庙产问题迅速复杂化、表面化,促使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进而使庙产问题向法制化的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4.
清末边疆地区新政举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清末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新政,曾多有否定,研究也未能深入展开;近年来发表了一些有关这一问题的文章,其中又出现了评价过高的倾向。本文从清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面临帝国主义侵略这一严峻形势考虑,以清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政策的变化为背景,以边疆大吏的治边活动为重点,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四个方面,概述了清末东北、蒙古、新疆、西藏实施新政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争以前清政府的铁路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甲午战争以前的铁路问题不为史学界所重视而一直晦暗不明。目前的近代史研究几乎一致认为甲午战争的失败直接刺激了铁路建设,中国铁路自此有了一个大发展,甲午以前的铁路建设则无足轻重。但是如果没有甲午战前的政策基础,仅仅靠一次战争的刺激能够立刻从无到有吗?甲午战前的铁路事业绝不是中国铁路史上可有可无的一段历史,甚至也不是中国近代史可以随意忽略的一笔。本文正是试图论述铁路的这段历史,来揭示清政府在近代化道路上所作的努力。由于对早期铁路史不够重视,自然对甲午战前清政府所推行的铁路政策缺乏深入分析。从…  相似文献   

6.
晚清政府对基督教和传教士的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政府对基督教和传教士的政策王立新晚清政府的基督教政策是清末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与频繁发生的教案有重要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传教士的文化与教育活动。本文拟就晚清政府对基督教与传教士的政策做一初步研究。一、清朝禁教政策的解冻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前的限...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与晚清铁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与晚清铁路陈晓东中国的铁路创建于清末,铁路的出现,便利了陆上交通,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在近代中国,修建铁路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与破除封建守旧思想、中外关系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张之洞作为晚清重臣,积极涉足铁路业,起了举足重轻的作用。本...  相似文献   

8.
关于清末的地方自治思潮与地方自治运动,已有一些专文作过论述,但大多限于从立宪派、革命派以及资产阶级的角度加以探讨,对清政府的地方自治政策及其影响,则迄今未曾涉及。实际上,地方自治在清末的最后几年已成为清政府的一项重要国策,而且地方自治普遍推行于全国各地,也是在清政府由上及下的倡导之后。因此,全面研究清末的地方自治,不能忽略清政府地方自治政策的实施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本文即拟对此作一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9.
铁路作为先进的交通运输方式,是近代工业明的产物。铁路的修筑,能促进工业明的进步,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光绪七年(1881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通车,铁路与传统交通方式相比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得以明显彰现,使得清末以后修筑铁路呈现方兴未艾之势。本依据有关史料,对民国时  相似文献   

10.
论晚清的铁路建设与资金筹措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晚清铁路建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考察晚清铁路建设的资金筹措及政府政策的变化,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我国早期铁路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论文针对当今社会和学术界对清末国籍政策的认识偏差,依据原始档案和其他原始资料,参照当时各国国籍法和有关国际私法,对清末国籍法立法原则、特点、内在逻辑及政策成因进行专门探讨,并针对当前国籍政策的修改完善提出三点政策启示。清末国籍法中,父系血统主义色彩比较强烈,在坚持单一国籍原则的基础上,不自觉地表现出一定的双重国籍政策特性,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国籍法,对出籍、入籍、复籍限制更严。清末国籍法不同的法律条文间、立法原则间还表现出一定的矛盾和张力,在国籍法立法中,清政府既要通过血统主义吸引、掌控、利用华侨,又想采取单一国籍原则及其他措施防范一些不利局面。清政府之所以采取如此国籍政策,一方面是借鉴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国籍法的结果,另一方面是顾及本国国情和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杨思 《中华遗产》2014,(5):160-160
在为做正定古城的策划而阅读的海量资料中,有这样一条“史料”反复出现:清朝末年,山西巡抚胡聘之,奉命筹划修建正太铁路(今石太铁路),几经勘测,决定把铁路东西两端的起止点分别设在正定府和山西太原府。但清末年间铁路尚属于新生事物,正定府的乡绅生怕铁路坏了风水,一致反对在正定设站,极力疏通各种关系,要求铁路改线。最终,正太铁路的东起点从正定移到了滹沱河南岸的石家庄。这一决定,也为两座城市今后截然不同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安徽处于依赖外资而建的全国路网的边缘。安徽境内的华资筑路起步虽晚,但是,建筑成绩颇佳,而且华资银行逐渐成为投资主体。江南铁路、京赣铁路筹建,较为充分地展现了华资银行对铁路投资与放款的发展历程,并呈现较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日本对华北铁路的统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华北铁路始终在日本严密的控制之下。日军利用铁路调动军队,运送给养,运输国防资源,巩固和扩大占领区,铁路是日本侵略者的“生命线”。揭露日本统制华北铁路的方针、政策、手段和目的,研究铁路在战争中的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日本在华北的殖民统治。一日本...  相似文献   

15.
中东铁路是沙俄为了掠夺和侵略中国,控制远东而在中国领土上修建的一条铁路,它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路线呈丁字型,全长约2400公里。中东铁路的修建给当地人带来伤害,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影响,至今中国北方铁路线路中还有中东铁路深深的烙印。维特当政期间,在确定俄国对东亚特别是对中国侵略政策的许多问题方面,它的主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吉长铁路是清末借日资修建的一条国有铁路,曾因工程延误倍受舆论关注。从任职仅6个月的吉长铁路总办李凤年言行切人,发现该铁路开工即是"问题工程":前总办傅良佐用人不当,隐患众多;李凤年接替后草率改革,导致工程近乎瘫痪,不仅与日本总工程师曲尾辰二郎关系破裂,还放任工程腐败。面对日本对吉长铁路的觊觎,以总办为首的吉长路局官员没有以国家利益为重,工程腐败导致决策失当,造成了工程延误。该事件虽然客观上延缓了日本掠夺中国资源的行动,但与民族主义意识及行为无关,它揭示了并存于中日两国间及清朝官僚体系内部的双重利益纠纷。  相似文献   

17.
清末边疆新政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云田 《清史研究》2002,(3):116-122
1976年“文化革命”结束以后 ,学术研究逐渐进入正轨 ,特别是 1 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学风重新确立 ,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外学术交流 ,也扩大了中国史学界的研究视野。在这种情况下 ,史学工作者对以往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反思 ,于是 ,过去一些缺乏深入研究的课题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有些不太全面的结论也得到了修正。清末新政的研究就属于这种情况。在清末新政中占有一定比重的边疆地区的新政研究尽管还很不够① ,但是 ,随着清末新政研究的日益深入 ,清末边疆新政的研究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这不仅表现在已经…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人通过和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东北修建了一条呈"T"字形的大铁路.这条铁路经历了清末、民国、伪满、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沧桑岁月、是近代中国屈辱、抗争的见证.同时也是这条铁路催生了一批以哈尔滨.满洲里和绥芬河站为代表的近代城市和重要的铁路通商口岸,并留存下了大批具有俄罗斯风格、折衷主义风格和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历史建筑,吸引着无数爱好者为它倾倒.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遗产》2013,(1):10-11,6,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人通过和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东北修建了一条呈"T"字形的大铁路.这条铁路经历了清末、民国、伪满、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沧桑岁月、是近代中国屈辱、抗争的见证.同时也是这条铁路催生了一批以哈尔滨.满洲里和绥芬河站为代表的近代城市和重要的铁路通商口岸,并留存下了大批具有俄罗斯风格、折衷主义风格和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历史建筑,吸引着无数爱好者为它倾倒.  相似文献   

20.
李细珠 《史学月刊》2013,(2):97-111
清末政治舞台上存在着三股重要的政治势力:清政府、立宪派和革命派,他们各自设计了不同的政治方案,开展了既互有歧异又相互关联的政治运动:新政、立宪与革命,正是这三股势力的较量与消长决定了中国政治的新走向。关于清末最后十余年历史的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主要是以辛亥革命为主线,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只是作为革命的背景来叙述,甚至是当作革命的对立面来批判。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认识的视角发生转变,使立宪运动和清末新政进入理性实证研究,并逐渐与辛亥革命的研究鼎足而三,甚至有后来居上而超迈之势。从研究史的角度,对于清末十余年历史的研究成果做一宏观性的检讨,并具体分析从革命史研究到现代化研究范式转变的利弊得失,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展现新的研究趋向,将有助于清末政治史研究的深入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