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运用唯物史观指导中国古代史研究,批判古史研究中的“黄金时代”说,侧重对古代社会经济生活的探讨,倡导用新的观点、新的研究视角、新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史,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新纪元。李大钊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2.
我对美国史研究的一点看法──为南开大学美国史研究室成立30周年而作杨生茂光阴如梭,瞬间美国史研究室进入“而立”之年。回顾30年的历程,不禁百感涌集。欣然命笔撰文,权表“野人献芹”之意。我们研究室自成立始便树立起了一个好的传统,即在为文时,重视资料的收...  相似文献   

3.
在本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前辈学者进行了中国占代兵器史研究的开拓工作。他们在困难的条件下,多方搜集资料,著文论述。例如马衡先生的《中国金石学概要》中有《占兵》一节,王献唐先生有《甲饰》一文,等等。特别是周纬先生,他收集了当时已发掘出土的资料,以及中外博物馆的藏品,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力图写成中国兵器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研究断想──为纪念于省吾先生百年诞辰而作(香港)饶宗颐口述刘钊整理[编者按]今年正值于省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为此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和吉林大学将联合在长春举办"纪念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暨国际中国古文字研讨会"。于省吾先生生前曾对本刊多予关注,本刊封面...  相似文献   

5.
苏秉琦教授不仅是我国考古学方面的著名学者、专家,对我国考古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他老也是一位致力于考古学教育事业的著名教授。他老为此曾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和心血,深受大家的尊重和敬仰。今年是他老八十寿辰和从事考古工作五十五周年,特追记他老人家直接关怀与指导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方面的三件事,以对先生八十寿辰之衷心祝贺。  相似文献   

6.
历史已经进入20世纪的90年代,21世纪很快就要到来。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在20世纪的已往90年中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步,但也留下了不少值得重视的经验与教训,走过颇为曲折的道路,这是众所周知的。那末,在90年代,特别是紧接着90年  相似文献   

7.
赫治清研究员最近辑了一本集子,名为《中国古代灾害史研究》①,近日问世,有幸拜读,不禁感慨系之。首先想到的,倒不是对此书学术水平的评论,而是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研究历史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者说,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读了《研究》之后,依然让我掩卷深思。特别是在今天,这个问题在一部分人中间似乎丧失了思考价值的时候,我想费点笔墨说一下也并非多余。中国的历史学,自古以来就有“资治”、“经世致治”的传统。不管别人怎样想,我从来就认为它是一个好传统。历史研究并非与现实距离越远才是真学问。中国的历史学萌芽于史官的记事,史官秉笔直书,对现实政治的记录和干预就是一种“资治”。孔子笔削《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更是将历史学作为政治斗争和巩固政权的工具。后世多少儒生和士大夫孜孜于发掘《春秋》的微言大义,或警时世,或为己谋,以为帝王师,成治平之业,更成为一种传统。被后人视为“资治”扛鼎之作的《资治通鉴》,就是这种史学传统的弘扬。前近代思想家和学者提出并身体力行的“经世致用”,蔚然成风,更扩展了“资治”的内涵,对“资治”的史学传统和学术传统进行了理论上的提升。“资治”、“经世致用”是中国历史学...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中国礼制史研究正逐渐进入佳境,成果迭出,吴丽娱先生主编的四卷本《礼与中国古代社会》(以下简称《礼与社会》)无疑是其中非常值得关注的重要成果。细读是书,深感其中诸多创新,特呈愚见,求正于学界同仁。首先,对礼制史研究方法作了新的探索。就研究方法与研究侧重来区分,目前所见中国礼制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经学类型。这是传统的礼学研究的延续,是以原典为研究内容,着重文  相似文献   

9.
郭小凌 《世界历史》2007,(5):128-131
如何看待后现代主义与古代史研究的关系?可以用古希腊人的两句话来概括,这就是"认识你自己"和"过犹不及".后现代主义是人类自我认识的无尽过程中的一段小小的插曲,它揭示了人类在认识自己过程中的自身局限性,比如在历史学中,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过去与历史作品之间的间接关系,语言的相对独立性,历史话语与表象中的权力因素,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文本)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成分,即具有与文学相同的"诗性".  相似文献   

10.
正一百年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崇洋之路近代以来,在西方国家船坚炮利的冲击下,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也在强势的西方文化面前,显得中气不足,低人一大截。在西风东渐的整体氛围之下,古老的中国历史学也不能幸免。睿智的中国学人们,在努力探索中国史学创新的同时,不免要对中国传统史学进行某些自我矮化的反思。其中最著名的学者,莫过于胡适先生和梁启超先生了。胡适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批评中国的传统史学说:"中国人作史,最不讲究史料。神话、官书都可以作史料,全不问这些材料是否可靠。却不知道史料若不可靠,所作的历史便无信史的价值。"(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东方出版社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研究的可喜成果──评《中国古代史文献检索》管敬绪自1984年2月,原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以来,全国各高等院校先后开设了社会科学文献检索课,并逐步向专科文献检索过渡。其著作亦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1...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史研究数字化文献资源与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查阅文献、摘抄卡片、添加批注、排比整理 ,是历史学者搜集、处理所需原始资料的常用方式。学者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创造性思维 ,但资料工作花费了他们一半以上的时间与精力 ,大大缩短了其学术生命 ,这是史学研究中的最大浪费。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中文古典文献数字化程度迅速提高 ,给历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与工具 ,对几千万字文献的查询和摘抄可在数秒之内完成 ,非常有利于改变现状。本文试图对中国古代史研究数字化工作作一些介绍。一、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中文古籍全文数据库近十数年来 ,海内外有关机构和人士纷纷着手中文电子古籍…  相似文献   

13.
90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时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20世纪初叶中国发生的一个伟大历史事件,在中华民族振兴的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实现了我国国家体制的一次重大转变,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城市史研究还是城市历史地理研究都或多或少的都会涉及到城墙的问题,如对中国古代城乡差别的研究、城市起源的研究、宋代城市扩展的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模的研究等等。但是就研究成果来看,对于中国古代城墙史的研究无论是著作还是论文数量都相对较少,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城墙起源的研究国内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城墙起源于原来聚落周围挖掘的壕沟,主要是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如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钱耀鹏:《略论史前时期的环壕聚落》,载《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  相似文献   

15.
古代制陶工艺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李文杰先生的专著《中国古代制陶工程技术史》即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制陶技术史的集成之作,在中国古代陶器研究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文章就李先生书中提到的陶器技术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并对陶器研究体系进行初步阐释。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史的主线与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史的主线与体系可以从许多方面去探讨。本文以“民”的演变为主线,指出“民”在中国古代经历了从先秦依存于部族到汉唐出现“豪民”,唐宋以来崛起“富民”,近代以来逐渐形成“市民”的历史进程。相应地,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从“部族社会”到“豪民社会”,再到“富民社会”,并走向“市民社会”的演进过程。“富民社会”是解构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7.
1994年9月12日,海内外炎黄子孙关注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在河南郑州黄河游览区举行千余人的开工典礼。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程思远专程赴豫出席并讲话。这是程老为炎黄二帝巨塑开工而作的《炎黄颂》。人文始祖中华炎黄赫赫功绩名播万方创指南针环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进入文明时代,已有四千年左右的时间了。在这几千年期间,有许多王朝的更替。如以今日中国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为范围,同时期往往不止存在一个王朝,但主要王朝的都城规划,大致有一条自成系统的发展线索。这个过程,似应分为四大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主要是由各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社会关系的总面貌所决定的;而这种规划的形式特征和某些细部安排,自汉代以后又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东周时期形成的一种设计思想的传统影响。为了表达这种看法,需要叙述五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人文哲学社会科学步入了繁荣昌盛的新阶段,中国古代史研究也同样经历着深刻变化。无论从其发展的内在规律还是外在的社会环境看,这40年都是一个值得认真总结和回顾的时期。《中国史研究动态》编辑部以改革开放40年来的先秦史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隋唐五代史研究、辽宋夏金史研究、元史研究、明清史研究为专题,策划推出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古代史研究专刊,回顾中国古代史学科的发展脉络,呈现中国古代史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经济学的定义 ,“赋税”指的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活动。体现国家同社会集团、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关系”① 。因此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及其实施状况 ,对历代国计民生、社会稳定、阶级关系和经济增长都有重大影响。早在先秦时期 ,不少政论家对此就有清醒认识 ,提出影响久远的“轻徭薄赋”主张。如《孟子·尽心篇》称 :“有布缕之征 ,粟米之征 ,力役之征 ,君子用其一 ,缓其二 ,用其二而民有殍 ,用其三而父子离。”《荀子·王霸篇》则将“轻田野之征 ,省刀布之敛 ,罕兴力役 ,无夺农时” ,作为富国之术。汉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