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们对1929年至1933年1月希特勒与垄断资本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存在着二个偏向:一是过于强调德国陷入经济危机后纳粹党与垄断资本结合步伐的加快,过于强调两者一致的方面,对两者间的分歧则分析得不够;二是过于强调垄断资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对希特勒所寄予的希望,对经济危机时期德国几届政府经济政策的得失和统治阶级内部几派政治力量的斗争研究得不够,忽视了垄断资本对巴本的重视,抬高了垄断资本对希特勒的信任,从而无法解释1932年12月底至次年1月德国政坛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1933年1月,纳粹党党魁希特勒上台后,把德国变成了极端恐怖的法西斯专政的第三帝国。1937-1938年,发动战争的准备就绪,地处欧洲中心的德国戍了极危险的欧洲战争策源地。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在德国国会上发表了臭名昭著的“战争演说”,在他们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之后,又在当天向波兰发起了“闪电式”的空袭,占领了但泽地区,波兰被这伙战争狂人打得支离破碎。1939年9月3日,英、法两国在德国拒绝关于停止侵峪波兰的“哀的美敦书”之后,对德国宣战。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正式揭开。由于俄罗斯国土还没有受到攻击,因而苏联…  相似文献   

3.
1939年4月3日,希特勒在借口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还不过一个月,就立刻下达了“永远消除波兰”的《白色方案》。要求德军在九月一日前必须作好一切准备。为了掩盖他的战争步骤,收到突然袭击的效果;他一面大耍欺骗手段,继续施放和平烟幕,麻痹对方,声称“连想都没有想要以任何方式来反对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史》49—50页)一本正经地同英国和波兰进行谈判。希特勒故意表示:“德国方面,绝不因但泽问题引起冲突”。(《现代战争中的突然袭击战例》25页)甚至在发动战争的前几天,德国还派了一个“军事友好代表团”访问波军参谋部,并向波兰军事当局解释:德国准备进攻波兰全是谣传。他一面又加紧布署战争,不断召开军事会议。1939年8月22日在军事首脑会议上,向他的将领们讲得清清楚楚:德国的主要目标是要解决同西方国家不可调和的矛盾,《白色方案》只是进行这些准备的初步措施。“打垮波兰  相似文献   

4.
研究希特勒上台的人往往想探寻到其中的某种“秘密”,其实,从我们看来,并不存在什么神秘的东西。希特勒能上台的主要原因之一,乃是希特勒成功地把德国的法西斯运动——民族社会主义(简称纳粹)运动发展成一种群众性的运动,使纳粹党在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时期成为德国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1920年纳粹党成立时党员不过数十人,1923年啤酒店暴动时已达五万五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开始,希特勒的铁甲战车就将欧洲一个个小国家碾得粉碎.号称欧洲一强的法兰西共和国在希特勒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在贡比涅森林举起投降的白旗. 希特勒并没因占领了欧洲大陆而停止战争,他把魔爪又伸向大不列颠.1940年7月,希特勒集中200多架战斗机、轰炸机,发动了“大不列颠空战”,大批德军云集英吉利海峡,准备实施横渡海峡的“海狮行动”.  相似文献   

6.
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已经过去了近70年,学术界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传统以及希特勒个人因素等诸多方面探讨了大屠杀发生的原因.但有些问题至今仍然研究不足,比如纳粹的种族灭绝行为何以在一个文明国家得到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可?这种群体暴力到底依靠什么样的心理基础与经济条件作为支撑?德国历史学家格茨·阿利(G?tz Aly)推出的《希特勒的民族帝国:劫掠、种族战争和纳粹主义》①一书,运用翔实的统计学数据研究了纳粹主义、种族战争与经济意图之间的内在关联,指出纳粹把从犹太人、富人及占领区掠夺来的财富不仅用于维持战争机器的正常运转,而且用于着力提高德国公民的经济待遇,以此换取了德国民众对大屠杀的默认与合作.  相似文献   

7.
1939年,当希特勒德国入侵波兰的时候,中国人民正在进行艰苦的抗日战争,深切地认识到,中国的抗战与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斗争紧密相连,同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对于波兰人民的抗德斗争非常关心,并给予充分的介绍、论述和高度评价。下面,我们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报纸——《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的有关报道、论述,来看看波兰人民在1939—1945年间的反抗战争在中国引起的强烈反应。一、波兰人民奋起抵抗(一)“决心保卫国土”1939年波德战争前夕,当希特勒德国复仇主义者的活动愈演愈烈、入…  相似文献   

8.
(三)可贵的洞察力和全球战略眼光宦乡思想敏锐,善于在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世界事务中掌握事物的本质。早在40年代,他就对重大的国际事件表现出很强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例如,他根据对德国和苏联有根本利害冲突的分析,认为德苏战争不可避免。1941年7月6日,在德国发动侵苏战争之后仅半个月,正当德军气焰极其嚣张,进展迅猛的时候,他发表“德苏战争与世界大势”的专论,对德苏双方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地理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断定希特勒不仅不能速胜,而且必然在经过长期苦战之后最终失败。1941年11月29日…  相似文献   

9.
论希特勒的对华政策(1933—194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希特勒的远东政策上,其对华政策颇令人寻味,它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和缺乏一贯性的状态。1935年11月的英国《泰晤士报》写道:“同与其他列强的关系相比,中国同德国的关系更加密切,无论在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上,还是在军事关系上,德国人都独占鳌头”。然而,中日战争爆发后,希特勒却在国会宣称,中国的每一个胜利都意味着“布尔什维克主义在东亚的胜利,除了对国际犹太人外,这种胜利对谁都无好处”。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近代历史上,外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外债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重要经济金融手段之一,也是其争夺中国政治、经济、军事、领土等各种权益的重要工具。外资银行作为西方列强金融入侵中国的代理工具,在满足各国过剩资本对华输出需求的同时,负责外债的代理和相关借款的经营。外资银行通过经理政府外债、保管关盐税款,逐步扩大在华金融势力,为其本国扩张在华政治、经济权益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目前的研究主要考察外资银行在晚清政府战争赔款转化为外债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但并未有深入分析外资银行经理战争赔款外债的深层次原因和深刻影响。外资银行的发展与晚清政府战争赔款外债密切相关,同时也对中国经济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本文首先梳理外资银行经理晚清政府外债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外资银行经理晚清政府战争赔款外债的具体情形,最后基于史实阐述其深层原因和深刻影响,希冀能以古鉴今,为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提升外资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战争舞台上,德法之间曾经演出过这样一出发人深思的活剧:1918年10月11日,战败的德国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D2419号餐车上,在胜利的法国元帅福煦提出的投降书上签了字;22年之后,1940年6月22日,胜败易位,荣辱倒置。法国的代表贝当在贡比涅森林的那辆餐车上在希特勒德国提出的投降书上划了押。两相对照,这是多么深刻的历史讽刺啊!  相似文献   

12.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进一步暴露了要同其它西方大国争霸和重新夺取殖民地的野心,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同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的主要对手。但是,在30年代中期以前,英国仍继续其在20年代推行的“扶德抑法”政策,企图通过制造法德之间的“均势”和对抗谋求自己对欧洲事务的支配权。30年代中期后,迫于德国威胁进一步增大的压力,英国不得不停止“扶德抑法”,开始拉着法国对德国实行有限度的绥靖政策,以维护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欧洲战争爆发前夕,它又大搞祸水东引,企图利用苏德战争坐收渔人之利。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大约有130万奥地利成年男子和少年卷入战争,成为希特勒历次对外扩张的参与者。这一结果的发生来源于一战后德国与奥地利许多政治家、军官、经济界人士、工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主张的合并思想。在希特勒的鼓吹下,1938年4月,99.6%的奥地利人以公投的形式支持"奥地利与德意志帝国的再统一",奥地利成为法西斯德国的一部分,许多奥地利人主动投身希特勒的对外侵略,同时,也有不少人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对奥地利社会造成了无尽的伤害。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前期希特勒上台之初,以著名投机商人克兰为中介,德国在广东进行了名为“广东项目”的大规模、持续性军事输出活动,从而在中德两国之间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广州事件”。虽然克兰在广东的活动一再受到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对,德国一些重要军政人物也极力阻止克兰在广东冒险,但在军方及希特勒几度支持下,事件几经反复,一直持续到1936年。“广州事件”反映了希特勒上台的最初几年德国积极重整军备的国家战略及其对华政策的投机本质。  相似文献   

15.
封建主义是产生法西斯主义的温床,德国法西斯主义与封建主义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党每年9月在纽伦堡举行代表大会时,在出售的一种印有腓特烈大王、俾斯麦、兴登堡和希特勒的肖像明信片上写着这样的文字:“国王所征服的、由亲王建成、元帅保卫、士兵拯救和统一”①。希特勒认为,法西斯政权继承了德国腓特烈大王建立的第一帝国、俾斯麦创建的第二帝国的传统,所以自称  相似文献   

16.
《湖南文史》2013,(9):41-41
1943年7月到1944年8月,在这整整一年的时间里,苏联战场上的德国武装部队不仅丧失了进攻能力,甚至在防御战中也节节败退,直到被春季泥泞所拯救。但当1944年的夏天来临时,俄国人只用短短几周时间就横扫了希特勒最庞大的中央集团军群;  相似文献   

17.
黄钟 《炎黄春秋》2005,(7):66-70
1945年4月30日,56岁的希特勒自杀。5月7日,存在了十二年四个月的第三帝国,签下了无条件投降书。5月8日午夜,鏖战了五年八个月零七天的欧洲迎来了和平。炮火和轰炸停止了,但欧洲已是断垣残壁。这对六十年后热爱自由和和平的人来说,依然是一场挥之不去的梦魇。“阿道夫·希特勒是世界历史上可怕的人物。”一位当代的德国历史学家如是说。然而纳粹德国给世界带来六十年前的那场浩劫,却不仅仅是因为希特勒品性的缘故。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从在野党一跃而成了德国主要的执政党。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是在危机中执掌大…  相似文献   

18.
希特勒对巴西的野心 希特勒公开宣称:要“把巴西变成一个新的德国。” 三十年代的巴西也存在着希特勒实现其野心的条件。 首先,长期以来,在这个庞大的国家里,早已存在着许许多多个小小的“德国”。1889年巴西成立共和国以前,德国向巴西的移民平均每年不过二千人左右。而到1924年,则猛增到了二万八千一百六十八人。  相似文献   

19.
一 1979年,正好是希特勒由侵略波兰所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四十个年头。这年,收录有10篇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论文的研究著作《1939年夏——列强和欧洲战争》,在西德出版了。阅读本书就能够了解现阶段的研究水平。书中也包含了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日本状况》(三宅正树稿)的论文。可见在海外,对于日本的研究是越来越加关心。但是,关于判断第二次大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有种种主张。而把1939年9月1日德国——波兰战争的开始,视为“最后的欧洲战争”(鲁卡克斯说)的全面爆发的看  相似文献   

20.
梁占军 《史学月刊》2000,2(2):78-83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就任魏玛共和国总理,标志着德国纳粹化的开始。德国国内形势的恶化引起了法国的严重不安。但是.由于法国当时正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因此,在希特勒上台次日组阁的达拉第政府不得不将如何恢复财政平衡视为第一要务;同时法国国内相当一部分人对与希特勒新政权达成和解还抱有幻想,这最终促使法国政府在对德政策方面采取了“理智而冷静”的政策,没有作出过激的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