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鹘文契约是众多的回鹘文资料中的一种,其内容结构、行文用语与吐鲁番、敦煌等地出土的汉文契约中的格式与套语很相似,不少专门词汇也借自汉语,或译自汉语,在表述保人、证人姓名句子中出现的paon(保人)、tanuq(见人)、kr櫣polurγuˇci(临坐)就是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2.
17、2 Secu bise Kamthe西州(Secu)诸城原文大意说:“这些是西州中的城镇,下文分记各城镇的名称,从伊州开始,一直到焉省、龟兹,则此西州诸城乃指西州回鹘所管城镇。17、3 icǖ城镇这是伊州的对音,今之哈密,附近有一大城遗址,近年来才夷为平地。《世界境域志》第十二节“九姓乌古斯及城镇。”第九地为kh. Mud,当即哈密:“一个有草地和牧场的地方,有回鹘的帐幕与毡棚,人民拥有很多羊群”。(95页)  相似文献   

3.
西夏早期翻译佛经有回鹘僧人参与,但学者至今不能证明哪部佛经是在回鹘僧人主持下译出的。文章指出在西夏译《无垢净光总持》的一个抄本里存在西夏语不送气清声母字和汉语浊声母字对音的特殊现象,这恰好是回鹘文音译汉语的特点。在传统史书基础上猜测的"回鹘僧译经"一事或许就此可以得到佐证。  相似文献   

4.
刘振宇 《收藏家》2010,(4):23-28
曾熙致姚云江八封筠庵弟请以赵叔牡丹六<幅>、一幅赵仲穆山水欲乞弟向钱庄押借洋四百元,熙为保人可否?乞既回数语。云江弟熙顿首初三(图16)牙痛旋愈旋翻,极不欲服药,然今日更甚,仍乞弟来商之。季爰近得邹衣白山水,极佳,可看也。云江髯启十一月四日(图17)  相似文献   

5.
744年回纥汗国代突厥第二汗国而兴,标志着漠北地区进入回纥/回鹘化进程。漠北回鹘汗国境内的粟特人与回鹘,在政治、经济、宗教等领域呈现频繁互动乃至深度融合,推动了回鹘族群的熔铸和成型,北方草原文明也推进到以尊奉摩尼教为突出特点的回鹘文明时代。但是,粟特在与回鹘的互动、融合过程中,亦时有不谐与矛盾,回鹘内政的动荡和对外(唐)关系的紧张以及漠北回鹘汗国的败亡,其辖境内的粟特人也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6.
沙州回鹘与西回鹘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引 言本人在“回鹘与敦煌”(森安孝夫1980)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河西走廊沙州归义军节度使独立政府与天山东部的西回鹘国之间在10世纪左右曾经有过紧密的联系。后来在“论回鹘藏文本(P.t.1292)佛教教义”(森安孝夫1985、)一文中提及,在“敦煌与西回鹘国”(森安孝夫1987)一文中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在其他论文中也都不时点到,包括《回鹘摩尼教历史研究》(森安孝夫1991)。“敦煌与西回鹘国”一文中提出的论点不仅在哈密顿的代表作《9-10世纪敦煌回鹘文稿》历史研究的介绍中得到完全接受,而且也在其他期刊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反响,也得到许…  相似文献   

7.
敦煌契约文书中的"证人""保人"流变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对《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文中简称《契约会编》)中有关“保人”和“证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称呼进行考察,以求了解汉语词汇的发展状况,并通过词汇这种表面形式,来进一步揭示当时契约的本质,特别是唐代敦煌地区的借贷状况。  相似文献   

8.
保人参与到入堂厝棺、义园埋葬、棺柩归籍,以及归乡、就医、领养等各类同乡组织救助中,是整个救助体系得以循序运行的关键,是救助成立必不可少的条件,且为受助者承担着担保责任。“熟”是选择保人的关键因素。以熟作保,在当时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伦理观念、法律制度之下,成为了最便宜有效的构建救助组织与受助者之间关系、实现救助目标的方式。以熟作保在城镇各类事务中的广泛存在,显示出传统乡村熟人社会在城镇的延续和发展,映射出传统乡村关系网在城镇的迁移和复制。而从保人参与和身份来看,同乡组织并不能完全复制一个乡土熟人社会,保持如乡土熟人社会中的明确边界。经济关系中保人强调的是“保”,在保人身份的选择上,侧重于保人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即代偿能力和信用度。而在同乡组织救助中,保人强调的是“人”,即更看重保人的熟人身份,更多的是为得到一种确认。  相似文献   

9.
作者以扎实的回鹘文文献为基础,全面探讨和研究了印度民间文学与回鹘民间文学的关系、印度宗教文化在回鹘中的传播与影响,拓展了维吾尔文学的研究领域,填补了维吾尔文学史中佛教文学的空白,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回鹘佛教文学的专著。  相似文献   

10.
《甘州回鹘史》是回鹘历史研究的新硕果,该书立意高远,着眼于回鹘历史研究的薄弱环节,重视回鹘语言文字研究与回鹘社会历史研究之间的关系;突破传统史学观念的藩篱,以甘州回鹘作为主体对象;运用大量史料及考古资料,在甘州回鹘世系、摩尼教成为甘州回鹘国教的原因等许多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可资学界参考;除此之外,该书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风,值得学界同仁师法。  相似文献   

11.
张琦 《黑龙江史志》2013,(9):143+150
本文以吐鲁番出土契约文书为例,对契约中出现的"保人"这一概念进行阐述。并以保人籍贯的角度,着重论述了其身份情况,从而对唐代吐鲁番契约文书中的保人基本情况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下面我们要介绍的柏林吐鲁番藏品中的回鹘语文献①包括大约8000件尺寸大小不同的文书残卷。②因此,柏林藏品中的这一部分文献相对其它吐鲁番回鹘语文书收藏品来说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些文书残卷中的主要成分是一些卷轴装书籍残片、梵荚装册子残片、不同形式的书籍和木版印刷品残片,③其使用的文字大部分为回鹘文。这种文字的根源,经亨宁研究,将推定于阿拉美(Ahrimans)文字。④此说不无道理。只有一少部分用粟特文写成,此种文字是回鹘文的先驱。回鹘摩尼教徒既使用摩尼文,也使用回鹘文。此外还有一些残卷用突厥卢尼文字母写成,⑤…  相似文献   

13.
杨文清 《新疆钱币》2004,(2):51-51,53,F003
西州回鹘是9世纪中叶西迁回鹘的一支,以吐鲁番和北庭(今吉木萨尔县)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史称(火)州回鹘,又称高昌回鹘,其首府设在高昌城(今吐鲁番市高昌故城)或称亦都护城(Idikut-xzhri),“Idikut”一词来自“Idik—kut”(“圣福,神圣的陛下”,为我  相似文献   

14.
高昌与龟兹回鹘风格的佛教遗址中出现的六遭轮回图,在内容上着重表现"三恶道"中的地狱、饿鬼两道,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并且具有地方性的特点,与早期律藏中的记载相去甚远.回鹘佛教的地狱观念深受中原地藏菩萨救赎思想的影响,而高昌回鹘文《地藏菩萨本愿经》与《十王图》的发现为轮回思想在当地的流行提供了有力证据.地狱图像在高昌与龟兹盛行的原因除了受到佛教的地狱救赎思想影响外,还受到摩尼教地狱观念的影响.回鹘在信仰佛教之前所信仰的摩尼教,也有地狱的观念,佛教的十王思想与摩尼教的冥府思想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2000年12月,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发行了刘戈《回鹘契约书初探》(下简称《初探》)一书。全书由四章和前言、2个附录、后记构成,近20万字,从回鹘契约书的研究概况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回鹘买卖书的格式与套语、由格式套语看回鹘买卖书的年代问题、由回鹘契约书看13-14世纪高昌地区的民族或部落等方面,对回鹘契约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该书所具有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除正式的城市公共管理制度之外,贯穿于各项管理规则之中的保人制度成为近代青岛管理乡村移民的重要手段。近代城乡流动相当自由,但有关保人的制度规定,对进城的移民们形成支持与排斥力量,一方面,寻求保人是移民在青岛求职、租凭、借贷、经商的基本制约条件,是移民在青岛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当进城农民陷于游民状态或违反城市法规时,保人资源的缺乏会使他们成为城市管理中优先遣返的对象。保人制度显示出传统民间管理方式在近代的延续和发展,它在城市管理中的普泛性反映并强化了传统农村关系网络在城市的迁移或复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移民进入及至融入城市生活中。*  相似文献   

17.
以敦煌莫高窟409窟为代表的男供养人像是西夏皇帝还是回鹘可汗,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持回鹘可汗观点的学者以男供养人的袍、冠造型,同窟女供养人服饰样式以及通过技术手断提取出的题记为依据。然而409窟男供养人的服饰与新疆地区回鹘贵族存在明显差异,并非回鹘族群的专属服饰;女供养人虽着回鹘装,但不足以推证该男供养人为回鹘人;"国之狮王"题记存在诸多疑点。本文以妆容为切入点,发现409窟男供养人像没有高昌回鹘供养人披发、"卷发深目,眉修而浓,自眼睫而下多虬髯"的回鹘人种特征,而是无须、束发、圆面、直鼻梁的形象,这符合西夏党项面容特点及其拔除胡须的习俗。同时通过文献与图像比对的方式,进一步解释服饰款式、仪仗等问题,笔者最终判定409窟、237窟男供养人画像为西夏皇帝像。  相似文献   

18.
本结合P.2748号书及有关史籍和地理志书,对大中二年沙州遣使中原的交通路线进行了合理的推测,进而勾勒出使节行走的大致路线。即沙州——瓜州(晋昌)——合河镇(戍)——百帐守捉——豹山守捉——宁寇军(居延海)——花门山堡——回鹘衙帐——鸊鹈泉——西受降城——天德军城——灵州——长安。  相似文献   

19.
刘杨 《神州》2012,(15):68
随着汉语热在全球的持续走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外国人学习汉语水平高低的测评就需要依靠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本文主要探析针对新HSK(一级)考试,如何进行有效的辅导方案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文章考察了"井"字字形和意义的演变,指出甲骨文、金文中的"井"当其作为地名、国名、族名含义时即传统文献中的"邢"。甲骨文中的井(邢)方,金文中的井(邢)国其地望均在今邢台市一带,二者之间存在地名、地理上的传承关系。而西周封国邢国和金文中的畿内井(邢)氏是同宗关系,邢国是大宗分封于外,井(邢)氏是小宗留守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