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哀成叔鼎的铭文与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6年,洛阳发掘的一座东周墓葬出土一套青铜礼器(详本期简报),其中一件有铭文的铜鼎,圆鼓腹,圜底,蹄足,附耳,有盖,与洛阳中州路东周第四期(战国早期)墓葬的第2717号墓出土铜鼎形制一致。兹就铜鼎的铭文及年代作一讨论。一铭文试释鼎腹内壁有铭文八行,前五行每行六字,后三行字数略有增加,第六行重文三字,计五十七字。铭文如下: 正月庚午,嘉曰: "余(?)(郑)邦之产,少去母父,乍(作)铸飤器黄(?)(镬)。君既安,  相似文献   

2.
武汉市文物商店收藏了一件西周时期的铜■,惜其形体残损过甚,仅存底部。可贵的是铸于内底上的铭文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值得重视”。铭文共四行二十四字,隶定如下。唯四月乙卯,公易(锡)臣(?)宗(?)(甚)贝三朋,在新(?)(京)。用乍(作)父辛宝尊(?)。文字大多可识,铭文大意是:在某年四月乙卯,某公在新东赏赐其臣(?)(人名)以宋甚这个地方的贝二朋,衞乃为其父辛作宝尊以作纪念。作器者为衞,此器可称之为衞尊。(?),字书未见,类似的形体见于陕西扶风  相似文献   

3.
扶风庄白村新出土的(冬戈)方鼎铭文有如下一句: 王(?)姜事(使)内史友员易(锡)(冬戈)玄衣朱(?)(衤金)(见《文物》76年9期57页)玄衣朱(?)(衤金)就是有朱(?)(衤金)的玄衣。(衤金)是衿、襟的古字,《说文》:"(衤金),交衽也"。(?)字从衣从(虎戈),是个前所未见的新字,需要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东南文化》1988年3、4期合刊发表了《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同期又刊出张敏、周晓陆两位先生的研究文章:《吴王余昧墓的发现及其意义》、《北山四器考》(以下简称《四器考》),读后得益匪浅,颇受启发.但遗憾的是从《报告》公布的铭文看,我们似无法得出此墓是吴王余昧墓的结论,所谓“尸祭缶”亦非吴国铜器.今以管见所及,从铜器铭文考释的角度,提出不同看法,以就正于原作者和读者. 一 先讨论4器铭文, (一)、缶盖 铭文31字,隶定如次: (?)(徐)(句页)君之孙利之元子次□, (内圈) 择其吉金,自乍(作).(盥)缶.(?)(眉)寿无(?)(期),子二孙二,(中圈)  相似文献   

5.
古息国考辨——河南古国史研究之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发现息国专铜器不少,但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研究。《文物》1972年第三期刊载《湖北枝江百里洲发现青铜器》一文,所记枝江百里洲王家岗出土的春秋青铜器,其中有两件铜簋,形制完全相同,器和盖都有相同的铭文,其中同时出土还有一件铜(?),器底铭文是:“佳(唯)正月初古庚午,(?)公孙(?)(将)父自乍(作)盥(?)其眉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我县大连公社堌堆李庄大队,在堌堆李庄南约100米处挖塘时出土铜盘一件,铜簠一件。铜盘为圆形,浅腹,附耳,圈足,高8厘米,直径38.5厘米,口饰窃曲纹,足饰蝉纹(图一)。盘内有铭文二十二字(图二)。曹公塍(媵)孟姬悆母般(盘)用(?)(祈)  相似文献   

7.
青铜器     
缶(fǒ u音否) 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的。盛行于春秋战国。器身铭文称为缶的,有春秋中期的栾书缶和安徽寿县,湖北宜城出土的春秋晚期蔡侯缶。 (?)(líng灵) 古代盛酒或水的器皿,(?)的名称见于器身铭文。口微侈,束  相似文献   

8.
父乙甗考释     
前年我写成“《湖北金石志》周楚重(?)铭文拾考”时,对父乙甗铭关键性的字.只认识一个(?)(巴)字.后经反复推究,共识十来个字。“拦路虎”经排除,铭文可初读了,特写成此文,以求正于海内外专家。  相似文献   

9.
山东滕县出土杞薛铜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滕县不断有地下文物出土。在中共滕县县委的重视和关怀下,广大工农兵群众积极将出土文物送交给国家。现选择两批青铜器报导于下: 一、1966年秋,木石公社南台大队社员在取土中发现铜鼎一件(图一)。鼎通高26.5、径27厘米。侈口,直耳,圆腹,圜底,蹄足。腹饰二道阳弦纹。器内壁铸铭文四行二十一字,其中重文一(图二): 杞白(伯)每匕乍(作)(?)(邾) (?)(曹)宝鼎,其万年眉寿,子子孙永宝用享相同铭文的铜器见于《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同志认为"每匕"即杞国的  相似文献   

10.
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以及该墓出土的春秋铜器铭文在《东南文化》1988年第3、4合期上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对这些铭文的研究考释成果也陆续面世.近来笔者读到了三篇有关这一课题的论文,即:周晓陆、张敏两君所著《北山四器铭考》(以下简称周文),商志(?)、唐钰明先生著《江苏丹徒背山顶春秋墓出土钟鼎铭文释证》(以下简称商文)及曹锦炎先生著《(?)(六阝)编钟铭文释议》(以下简称曹文).这三篇文字虽然在对铭文的释考上有分歧,但都有独到的见地.笔者读后受到很大启发,引起了对该课题的研究兴趣.本文拟将笔者通过研究得到的一些极不成熟的想法,及学习上述三篇成果后产生的一些久思不得其解的疑窦就教于学界同好.  相似文献   

11.
1969年湖北枝江百里洲出土。整器高20.2、横径14.5厘米。弇口,流作兽首形,四足作兽足形。口饰蟠 虺纹,腹饰瓦纹,流有象鼻纹一道。器内底有二十九字铭文:"唯正月初吉庚午,(?)(塞)公孙(?)父自乍(作)盥 (?)(匜),其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全器器形秀美凝重,纹饰精致典雅,铭文精工俊挺,充分体现了高  相似文献   

12.
《文物》1978,(5)
1952年前后,新乡市博物馆先后从安阳、辉县收集到七件青铜器,铭文完全一致,皆为"妇(?)(聑奜)",经故宫博物院唐兰先生鉴定为一组铜器。七件器为:鼎一、卣一、尊一、簋一、角一、爵二。现分别介绍于后。鼎:通耳高23、耳高3.7、口径18.4厘米,重2320克。深腹,圜底,直耳,柱足。两耳和足不在一条垂直线上。铭文位于口沿内壁下。颈部饰兽面纹,以雷纹为地,器底有方格状铸痕(图八、九)。  相似文献   

13.
曹伯狄簋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伯狄簋出土于山东,1965年春运输北来,仅存残盖,经天津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抢救,幸而免于熔毁。天津市文化局顾德威同志持示铭文拓本,属为考证。五十年前山东曾出土曹公子戈一件,曹国彝器则向未发现,今得此簋,可补宋以来各家著录的空白。铭文虽稍有缺损,尚可通读(见图)。爰写释文及考证于后。 (?)伯狄作(?)(夙) (女凡)(风)公尊簋其万年眉寿子= 孙=永宝用亯 (?)字篆书从(東東),今作曹。《春秋名号归一图》云:"曹,姬姓,伯爵,文王之子  相似文献   

14.
1985年8月,山西省榆社县县城东北三角坪山土一件吴季子剑,剑身有铭文2行24字.由于原铭字迹纤细及伤蚀,许多字的笔画在拓本中不现.影响了部分文字笔画的完整,再加上照片刊布时不甚清晰,且又放反,所以不太各易辨认.原报道释文有误.以致无法通读,现根据原剑照片(附图)重新改释如下:工(?)王姑(?)(发)(?)反之弟季子者(?)尚受余( 氏十)(厥)司金,(?)(以)乍(作)其元用蹜鐱(剑).其中姑、反、之、季、子、乍、元、剑9字是反文.  相似文献   

15.
河南襄城县出土西汉晚期四神规矩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4年8月,河南省襄城县湛北乡七里店村农民在村东头拉土时,发现铜镜一件。现藏襄城县文化馆。此镜正面微凸,覆盖一层绿锈。直径23.3、边厚0.5厘米。半球形纽,柿蒂纹纽座。座外方框,内有相间排列的乳钉纹和十二地支铭。框外饰乳钉、规矩纹和四神图像。外有铭文一周,49字:"作佳镜哉子孙息,凤皇翼翼在坐则(侧),官位尊(?)(显)蒙禄食,幸逢时年获嘉德,多贺君家受大福,长保二亲得天力,传之后世乐无极。"笔力刚  相似文献   

16.
殷墟妇好墓器物铭文中,铭“司(兔丂)母”者二十六器,计有方壶、圆斝、圆尊各一对,觚十一件、爵九件,铭文均为正书(图一,1、2、7)。另外,有大方尊二件,器底亦铭“司(兔丂)母”,但在“(兔丂)”旁多一“癸”字,铭文为反书(图一,6)。此二件方尊与前面二十六器当是一人之物,故妇好墓共有“司(兔丂)母”之器二十八件。在妇好墓不同铭文的铜器组中,“司(兔丂)母”组仅次于“妇好”组,足见此组铜器之重要.  相似文献   

17.
隹(惟)三月初吉丁亥,穆王在下淢(厂立)(居)。穆王饗醴,卽邢伯大祝射。穆王(?)長(?)(以)述(?)卽邢伯。邢伯氏(是)(弓寅)(引?)不姦。長(?)(?)(?),敢對揚天子不(?)(丕丕)休,用肇作尊彝。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在殷墟妇好墓的器物铭文中、署“司母辛”铭文的铜器一共五件。其中大方鼎一对(标本789、809),铭文“司母辛”均署于内壁中部(图一;1.2);四足觥一对(标本803、1163),铭文“司母辛”署于器底里中部,盖里后端亦署“司母辛”三字(图一:3、4);另有方形高圈足器一件(标本850),铭文“司母辛”署于口下内壁中部(图一:5)。以上五件铜器均庄严典重,可与“妇好”组的大、中型青铜器  相似文献   

19.
一、■从簋盖铭文考释《殷周金文集成》收录了一篇《■从簋盖铭文》拓本,此簋盖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在通史陈列中展出。簋身已失,仅存盖。盖圆形,土带捉手,饰直棱纹(图一)。铭文在盖内,共九行九十六字,重文二,释文如下:隹(惟)卅又一年三月初吉壬辰, 王才(在)周康宫  相似文献   

20.
《文物》1984年第1期刊布了绍兴坡塘所出徐王炉的器形照片及铭文拓本。铭文中的最后一字(图左),原简报及《绍兴坡塘出土徐器铭文及其相关问题》一文皆释为"煛(炙)胃(炉)"二字。今按:此字实从门从膚(臚),即闾字异体(《金文编》601页闾字条)。战国陶文中与此相近的闾字习见(《季木藏匋》38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