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编地方志的记述内容是一个行政区域内的天、地、事、物、人,以此反映一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貌的历史与现状。这五个方面的记述内容中,起主宰作用的是人的活动。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有意识的、经过思虑和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人。”(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新编志书,毕竟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的纪录,多民族、多阶级和多阶层群众…  相似文献   

2.
钟月强 《黑龙江史志》2010,(19):35-35,40
英国"清教运动"中各阶级在这场运动中的情况、背景、主张和所处的历史地位。社会各阶级在社会历史发展当中的所起的作用及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3.
凡是阶级社会的人,都是具有阶级性的,因为在社会历史上,一定阶级的人,站在一定的阶级地位,就产生他们特殊的生活方式与特殊的利益和要求,以及思想、心理、习惯、观点、气派与其他阶级有不同的特征。于是便形成了他们的阶级性,这种阶级性,或者说是性格,就是他的人生观的本质。因为历史上各个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在每一时代中,都有各种不同的风气潮流,各种不同的经济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又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可是,在解放前几千年的旧中国的所谓“官书”“正史”中,却触目尽是帝王将相的记载。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却被历史上的剥削阶级所篡改、涂抹和霸占,以致历史的真相被歪曲,人民的业绩被湮没,人民的形象被丑化,从而使得本来属于劳动人民的历史,反而成了剥削阶级的记功碑,成了奴役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之一。这种反常和悖理的状况,是剥削制度造成的。正如马克思所教导我们的:一切  相似文献   

5.
倪慧慧 《沧桑》2011,(1):37-38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上依次更迭的各社会阶级,无不以各种形式从事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争取或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不断积累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自执政以来十分重视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学科已经基本形成,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在日趋完善。为了加速这个历史进程,广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不断进行探索。本文将就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实践方面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整体的探究。  相似文献   

6.
碑碣,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阶级意识形态的反映。历代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显示其富贵淫威,标榜本阶级代表人物,不知道立了多少碑石!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只有人民中的优秀人物,才真正配得上树碑立传。然而,在万恶的旧制度下,劳动人民要为自己的楷模人物树碑立传,从政治上到经济上都是极其困难的。河南省新野县  相似文献   

7.
对马克思分工-阶级理论的再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英 《史学月刊》2004,29(5):21-28
长期以来,人们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归结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阶级的划分;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这样一种理论模式。现在,人们发现运用这种理论模式解释历史和现实都遇到众多的困难,于是出现了要求用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代替阶级分析理论的呼声。这是对马克思阶级理论作教条式误读引起的不良后果。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本是一种“分工—阶级理论”,按照这样的理论,就应把阶级视为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分工体系中处在不同的地位、发挥不同的作用、因而对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拥有不同的占有或支配权利、并因而具有不同的思想和行为取向的社会集团。运用这样的分工—阶级理论分析历史和现实社会的阶级、阶层及其相互关系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变迁,才能看清社会历史演进的规律性和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真实集体”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区分“真实的集体”与“虚幻的集体”、个人与集体相互关系的角度论述了“真实集体”的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最初来源和依据。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由于社会分裂为相互对立的阶级,“其中一个阶级统治着其他一切阶级”,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往往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上各种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阶级利益集团是“虚幻的集体”,一则是因为这种集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  相似文献   

9.
两千多年前中国的老子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思想,15、16世纪的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提出建立“乌托邦”社会的构想。不同的时代及地理环境下,两人本着同一个社会理想,以相似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了两种不同世界。其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老子的无阶级观与莫尔的“奴隶”阶级观。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意识是受欧美近代阶级观念和阶级革命运动启发而产生的,基本思想来源是马克思关于阶级或阶级斗争学说,中国传统社会的均平观念也渗透其中,越穷越革命、越富越反动成为20世纪中国社会从事阶级革命的简单法则。20世纪初,中国社会对阶级内涵的理解是肤浅的,互助论对早期中国社会的阶级意识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阶级斗争应用于中国革命问题上,中国社会不同学派和政派间出现了严重分歧,最终导致革命阵营的分裂。2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者所有制—阶级的阶级理论逐渐形成,并确立为中国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础。阶级斗争史从一开始就被与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分离开来理解,这是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误解,曾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1.
两千多年前中国的老子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思想,15、16世纪的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提出建立"乌托邦"社会的构想。不同的时代及地理环境下,两人本着同一个社会理想,以相似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了两种大同世界。其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老子的无阶级观与莫尔的"奴隶"阶级观。  相似文献   

12.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历来的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总是以历史唯心主义的阶级调和论作为防止劳动人民"犯上作乱",欺骗和蒙蔽劳动人民,维护其反动统治和腐朽制度的反动思想武器。两千四百年以前,顽固地维护日益没落的奴隶制的孔丘及其门徒,扯起"克己复礼"的黑旗,  相似文献   

13.
近来,在讨论中国古代文明和文明起源时,往往把二者混淆起来。其实,文明和文明起源是相互关联而义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文明是指具备有城市、青铜器、文字等各种条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的综合。而文明起源则是指这种文明社会所由产生的源头——某种社会形态下诸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因素。就其时代来讲,文明是指阶级社会,文明起源则是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文明的起源孕育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此间,阶级和阶级压迫出现,并逐步走向不可调合——呼唤国家机器的产生;村落聚邑向城市发展:冶铸工艺及最初的铜器出现:刻划符号逐步演变成单字,并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4.
论中共在1921—1949年建构“人民”话语的特点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话语是中国革命和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在建构这一话语时,一是注重"人民"话语的历史发展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赋予其不同的内涵;二是突出"人民"话语的阶级性,与"国民"等其他话语作了严格的区分;三是赋予"人民"话语以无上的价值向度;四是强调"人民"话语的真实性。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话语的科学建构和准确运用,不仅为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而且也为实现政治现代化创造了必要的历史前提。  相似文献   

15.
吴英 《史学理论研究》2006,133(4):63-73
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最显著的变化是新中间阶级的兴起。企业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升级、政府职能的扩大,都为新中间阶级的发展壮大提供着现实基础,而人们生产能力的提高则是其终极原因。随着新中间阶级逐渐成长为社会的多数群体,学术界对其关注程度在不断增加,但对于新中间阶级阶级属性和社会政治影响的认识却一直存在着激烈争论。本文将尝试对新中间阶级兴起的历史根由及其社会政治影响做出考察和解析。  相似文献   

16.
王世谊 《攀登》2002,21(1):12-17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建设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党的阶级基础增强和群众基础扩大后,要深入地研究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问题,实现工人阶级政党利僧和人民根本利益的辩证统一,把新世纪执政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资产阶级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重要的阶级力量,它的经济政治活动对俄国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长期以来,苏联及我国史学界对俄国资产阶级一般是持否定态度,认为该阶级从来就不是进步的阶级,而是反革命、反人民、反民主的阶级;认为该阶级在20世纪初的俄国民主革命中起到了极端反动的作用。笔者认为,这种评价是非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必要对俄国资产阶级进行重新研究。全面客观地考察资产阶级的政治活动,合乎实际地做出科学的评价,是历史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笔者拟考察资产阶级在20世纪初俄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甲的政治表现,以期对其历史地位做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8.
莫磊 《安徽史学》2023,(2):126-133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文明面临的困境和危机是左翼知识分子人民史观生成的现实基础。基于对作为文明危机表象的诸多社会问题的体察和认知,左翼知识分子意识到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并在思想和实践层面接纳了有着丰厚历史变革意涵的“人民”一词,将之纳入对社会历史的分析,从而形成了以人民为本位的社会历史解释范式。左翼知识分子的人民史观有着关于历史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理论逻辑,以及到人民中去和从人民出发的现实理念。这一历史观突破了英国史学传统中精英史观在社会历史解释方面的主导局面,其以人民为本位的历史解释逻辑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同时代兴起的诸多社会史流派,从历史和现实的层面彰显了人民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十月革命准备过程中,列宁将统一战线的策略运用到革命斗争中,建立了强有力的广泛的反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一战线,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一历史上任何一场政治革命,都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十月革命前夕,俄国的阶级状况十分复杂。无产阶级人数达三百二十五万,大多数集中在五百人以上的大企业中。他们深受资产阶级和农奴制残余的压迫,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是最革命的社会力量。但在大  相似文献   

20.
美国早期历史上的天赋使命思想刘国柱绝大多数美国人,不论其阶级属性如何,都坚信,美国在人类事务中起着独特的作用,有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美国对国际社会要有所作为,肩负起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美国人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起源于殖民地时期,贯穿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