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汉月亮湾遗存试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成都平原地处四川盆地西部,介于龙泉山、邓睐山之间,北起德阳市的黄许镇,南至岷江中游青神峡。海拔一般600米左右。平原分属岷江。沧江两水系,由岷江、沦江冲积而成,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主体是岷江冲积扇,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河渠密布,成扇形分布。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又使本地以湿润、四季分明为特色,素有“天府之国”之称。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合远古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成都平原的早期考古学文化遗存(春秋及其以前)发现较早,但对它的认识却是建国以后的事,特别是近年来的发掘及一些资料的公布,引起了学…  相似文献   

2.
新石器时代两湖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丰富。早期生产力低下的人们,渔猎采集是主要的谋生手段,因此对生存环境的选择也以低山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地带为主。随着技术的不断积累、对环境认识的逐渐深刻,稻作农业成为了当地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来源。这时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选择也突破了低山丘陵的限制,逐渐进入适合农业生产的平原地区。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气候、水文等环境要素的波动也在时刻影响着各时期的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3.
唐启翠 《华夏考古》2012,(1):47-53,62
为了探索正在急剧消失的成都平原"林盘"聚落形态与史前聚落的关系,本文借由聚落考古与环境考古,比较集中地综览了平原上史前各聚落城址之间的历时性共性,对史前城址聚落群与成都平原的地貌、水系、文化习尚、宗教信仰等关系的研究,以及各聚落城址的内部特征予以研究述评,以求探究成都平原上这种"林盘"聚落形态与史前聚落城址及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十二桥遗址出土动物骨骼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十二桥遗址位于成都十二桥西侧,是成都平原较早发现的一个商周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通过对该遗址早期文化层特别是第十二层出土的动物骨骼的分析,认为成都平原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分布着数量众多的鹿科动物、黑熊、藏酋猴、淡水鱼、龟,甚至还有亚洲象和犀牛。中国传说中的"六畜"在这一时期已基本训化成功,成为人类主要肉食来源。  相似文献   

5.
试析三星堆遗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星堆遗址是中国历史上原始社会至夏商周时期,生活在成都平原的古代先民遗留下来的化堆积。该遗址化内涵显示,在秦统一以前这里曾经先后存着两种以上不同的考古学化,可以分别与传世献所记载的蜀山氏、蚕丛氏、柏凄氏、鱼凫氏、杜宇氏对应联系;同时还揭示了这里先后存在的不同化之间的承继关系,以及与周邻地区化的交流关系;展示了成都平原由聚落(氏族公社)——聚落中心(酋邦)——都邑(国家)历史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刘辉 《大众考古》2022,(3):48-53
<正>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可知,早在3000多年前,以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为代表的古蜀王国便已雄踞成都平原,形成了一个辐射甚远的青铜王国。春秋战国时期,位于平原腹地的“蜀”又与峡江地区的“巴”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后世所称的“巴蜀文化”,并在秦、楚及中原文化的影响下,成为了华夏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直到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巴蜀文化逐渐消逝,并在西汉中期彻底融入到了秦汉主体文化之中,古代的巴蜀文明最终被封存于史书的只字片语中。  相似文献   

7.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村落一般都形成于近山平原。由于平原地区地形平整。土壤肥沃,是饲养家畜或栽培作物的优良场所.因此原始人类从早期在低山林区的狩猎采集到近山平原的饲养家畜、栽培作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成都平原的环境对蜀文化聚落建筑与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都平原历年来的考古发掘揭示了丰富的古蜀化遗存,也为了解早期成都平原的古代自然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即对此作了探讨,并就古代环境对古蜀化聚落的影响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9.
文明从治水开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果说人类自从学会制造工具。从猿变为人的那天起就开始了改造自然的历史,那么古代蜀人自从沿着氓江走出氓山进入成都平原之后,便开始了创建家园、治理水患的斗争。出生于西羌的大禹,就是治理水患的最伟大的英雄,是中华民族的水利工程开山祖师。他率领人民疏通江河,化害为利,使新石器时代的古老中国步入了灿烂的青铜文明时代。而在大禹之前,鲸已经开始了与水患艰苦卓绝的抗争。古蜀时代的治水英雄,则有鳖灵,由于治水成功赢得了蜀人的拥载,而取代社宅建立了开明王朝。秦朝灭蜀之后,蜀郡太守李冰对氓江因势利导,进行了更加彻底的…  相似文献   

10.
本从宏观角度出发,通过对三星堆化与夏化及三峡地区夏商时期化关系的分析,认为三星堆化不是成都平原土生土长的化,而应是夏化与三峡地区土化联盟进入成都平原征服当地原有化后形成的。三峡地区夏商时期化所见三星堆化因素不仅不是成都平原之三星堆化向东发展的结果,反而是成都平原三星堆化的主要源头。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上游成都平原上的三星堆一金沙遗址,与远在长江下游杭嘉湖平原上的良渚文化,有着某种内在的文化联系。三星堆出土的骑虎铜人像和金沙出土的玉琮及其线刻人像,是这种关系的具体反映,为探讨三星堆文化的来源及文化因素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丝绸之路》2003,(5):4-8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之间的地方”,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文明之一的两河文明,其中最辉煌的是巴比伦文明。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出现过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楔形文字;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建造出了被称为古代文明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但是,随着美英战机呼啸而至,《一千零一夜》的故乡面对的则是战争和死亡,而伊拉克古老的文明也开始遭遇战争的浩劫!  相似文献   

13.
贾湖龟铃骨笛与中国音乐文明之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4~1987年间,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黄河中游与淮河之间的舞阳贾湖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龟铃与骨笛,为追溯我国音乐文明之源,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经发掘证实,大约在距今8000年前(相当于裴李岗文化时期),在现在的淮河中上游支流沙河、洪河流域,生存着一个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人类群体,他们有可能就是古史传说中东夷集团的太昊氏部落。活动区域北达北汝河,颍河流域,东抵大別山北麓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近4 ka来的气候变迁与古人类文明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强  钟巍  熊黑钢 《人文地理》2003,18(3):87-91
通过对尼雅剖面多环境替代指标的研究,结合塔里木盆地相关剖面的研究成果,重建了塔里木盆地近4.0 kaB.P.以未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与特征,研究揭示,近4.0 kaB.P以来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环境经历了多次的干湿变迁;同时通过有关塔里木盆地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恢复了历史时期以来塔里木盆地的古人类文明的兴衰变迁,并将气候环境的演变过程与古人类文明的兴衰阶段进行了对照研究,研究发现历史时期以来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环境与人文历史之间具有很好的耦合关系:在气候的相对湿润期,环境条件适宜,有利于人类活动,使农牧业生产繁盛,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在暖干的环境条件下,由于水份的减少,则会抑制人类的活动,导致农业歉收,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条件恶化,古城废弃。  相似文献   

15.
宋代汉水上游的水利建设与经济开发梁中效汉水上游位于我国大陆腹地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之间,是东部平原地区通向西部高原、山地的走廊,是联系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的纽带。巍峨起伏的秦岭和绵延不绝的巴山限隔南北,使汉水上游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汉中盆...  相似文献   

16.
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已渐趋完善,重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历史,是深入理解人类文化发展过程和人地关系的重要前提。借助多年来实地考察、环境考古研究的成果,结合现有的地质学、考古学以及历史文献等方面相关资料,研究表明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气候环境经历了温凉偏湿、温暖湿润、更加温暖湿润以及逐渐趋于温和偏干、直至洪涝频发的演变过程,且与顺山集文化、双墩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龙山时代文化的兴衰密切相关。本研究为理解淮河中游地区史前社会变迁与人地关系提供重要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17.
"古蜀文明"即"三星堆文明",形成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1600年~前1500年之间。三星堆文明形成时期的代表性文明因素主要有3种:一是以三星堆城址城墙为代表的本土文明因素,二是以具有二里头文化特征的文化遗存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因素,三是以具有齐家文化特征的文化遗存为代表的甘青地区文明因素。后二者是通过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就已经形成的岷江上游地区的文化通道,由陇西南进入成都平原地区,并促使成都平原本土文化发生巨变,产生了三星堆文明,开始了古蜀文明的历程。三星堆文明的形成过程反映了岷江上游地区在古蜀文明的形成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距今3000年前的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青铜器、金器、玉器、陶器等遗物和高耸的城墙、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遗存及反映其严重社会分层的墓葬等遗迹现象,显示其已进入了成熟的文明社会;三星堆"祭祀坑"和金沙遗址"祭祀区"大量象牙、鹿角及獠牙的出土,反映出成都平原商周时期早蜀社会发达的物质文明以及其优越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昭显了人类过度性的开发和拓殖是成都平原商周时期温暖湿润的生态环境消失或破坏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正>青城山和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成都平原的西北边缘。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青城山和都江堰水利工程于2000年以"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8年地震之后,青城山的历史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真武宫于1982年被定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1988年被评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评定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  相似文献   

20.
中华明起源多元一统,多源一体的格局,已为考古发现提供的大量材料所印证。成都平原宝墩化,三星堆化早期古城址,揭示了古蜀共主政治起源形成的演变关系。本对此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