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标忌”是民俗学、人类学和宗教学研究的一种风俗文化,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民族的禁忌文化;土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自然也不例外。本文通过解读土族的禁忌风俗,探讨某些禁忌风俗的起源和社会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2.
萨都剌金陵怀古文/蓑衣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她幅员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是一个空前规模的大帝国。各民族人民生活上频繁接触,文化上熏染交流,涌现出大批能用汉文字创作的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刺就是其中的杰...  相似文献   

3.
坚持不懈地抓好民族地区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是谋求民族地区稳定和繁荣的关键。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通过一系列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措施,使民族地区各民族干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得到迅速成长,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这是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这支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素质方面,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因此,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工作经验,努力提高现有领导干部素…  相似文献   

4.
周秀光  韩艳 《神州》2012,(7):28-32
马克思曾经说过:"语言是一个民族中最稳定的因素。一个民族的语言一旦消失,整个民族也就消失了。"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就是一个文化物种,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文化结晶,它包含了民族的思想和感情,有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而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流传最为悠久,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语言,如今却正  相似文献   

5.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世界上有两千多个民族,而每一个民族都有一定的风俗习惯。民族风俗也就是“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或者也称“民族性格”的具体表现。当然,“心理素质”包括的内涵要更广泛、更抽象  相似文献   

6.
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康熙、乾隆两朝,更是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史称“康乾盛世”。一个强大统一的国家,为中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也最后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格局。清代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少数民族有50多个,他们不仅与邻近民族开展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与清政府保持着频繁的经济交往和紧密的政治联系,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但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和分布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各民族…  相似文献   

7.
张琪 《风景名胜》2009,(9):66-71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与中国复兴北京师范大学王桧林古代中国是一个强大的、文化昌盛经济发达的国家。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弱国,受尽欺凌,面临着亡国的危险。这样,振兴中华复兴民族就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课题。“九一八”后复兴民族的呼声更高。抗日战争,许多人认为是中国复兴的...  相似文献   

9.
从葬俗的变化看唐代粟特人的汉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海涛 《文博》2001,(3):47-52,58
葬俗是一个民族最底层的文化现象之一,也是一个民族在社会生活中最富有自身特点的社会现象,因而也最能体现出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民族之葬俗必定受到居于主导民族葬俗的影响,而最终被其同化,这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民族融合的进程。唐代入华粟特人从一个异域民族而转变为汉民族之一部分,在葬俗上也同样经历了这一过程。其具体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龚彬 《新疆钱币》2000,(3):34-34
国家是由民族构成的,既有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也有两个民族以上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有56个民族,虽然在我国硬币上只有汉字,但在纸币上除了汉字外,还有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充分体现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同样,前苏联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1.
自古迄今,我国东北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白山黑水之间,除汉族外,还先后有山戎、东胡、肃慎、挹娄、乌桓、鲜卑、高句丽、奚、室韦、靺鞨、契丹,女真、蒙古、满、锡伯等诸多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历史上东北地区每一个民族的出现,都伴随着这个民族文化的诞生,也就是说,每一个民族的人们都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古往今来,东北地区各民族共生同存,毗邻而居,互相间的各种交往也是必然的。这种交往除政治、经济及军事方面以外,文化上的交流亦占相当大的比重。那么,历史上东北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是如何展开的?交流的程度、状况及后果如何?这是东北民族文化史研究方面一个较大的课题和难题。正因如此,一直没有人  相似文献   

12.
浅谈汉民族     
徐君慧   《广西文史》2006,(1):72-80
一汉民族的形成 我们常把国家民族连在一起来说,其实国家和民族是不同的。一个国家可以有多个民族,一个民族也有分隶几个国家的。但多民族的国家必有一个主要民族。列宁更从政治上来说:“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而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陶丽 《神州》2012,(23):43-43
任何一个民族的特点不仅表现在生外表上,同时也体现在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上。每个民族的文化对于所有人来说都很重要,无论这个民族的人口是多还是少,其文化应保留下来。远东地区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是整个俄罗斯精神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如何解决民族分裂问题。民族主义有助于现代主权国家的建立,同样也提供了继续分裂现有多民族国家的思想基础。一个现代主权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取决于内部和外部的诸种因素;也取决于这一区域内的主导政治力量能否在历史给定的条件下,迅速完成现代国家的构建任务,并在一个新的国家平台上解决自身的民族问题。现代主权国家是"民族的国家"而非简单的"民族国家",主权国家才是现代国家的实质性内核。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构建时间、国际环境、历史传承和综合国力的差异,强势国家往往具有左右其他国家民族问题走向的能力。因此,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发展主导权问题。  相似文献   

15.
注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民俗黄善秋我们国家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由于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等背景有所不同,各自的衣、食、住、行,各自的信仰等亦有所不同,这正是各民族特有的风俗。即使是同一个民族,也往往由于地域、分支各异,而有各自风俗习惯。随着时间的...  相似文献   

16.
一、民族地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的特征及任务民族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有着不同于其它地区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民族地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必然有着特殊的客观要求:——从文化结构上看,党员文化素质低下并导致政治思想素质的低下,决定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要重在夯实政治基础。解放后,民族地区大都是跨越了二个甚至三个社会发展阶段直接跃入社会主义社会,区域文化水平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由于民族地区的一些党员对社会主义政治、马列主义理论及党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接受是短暂的、…  相似文献   

17.
高句丽既是一个民族的名称,又是一个政权的名称作为历史上的一个称谓,高句丽既是一个民族的名称,又是一个政权的名称,其间还曾被作为中原政权所设置的地方机构县的名称。它们的沿袭关系是族名——县名——政权名。高句丽民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和亲文化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具有历史连贯性、主体复杂性和类型多样性等特点,反映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与广度。西北地区不同政权之间的联姻、西北地区诸政权与中原王朝的联姻、联结两个民族亲缘关系的联姻、联结多个民族亲缘关系的联姻,都在推进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使西北历史上各民族的存续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在中华民族由多元凝聚为一体的进程中深化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民族关系始终处于重要地位。中华民族发展趋势是,各民族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交往越来越密切,交融越来越明显。从统一和分裂看中国民族关系,在统一时期,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为统治民族,都是中国的统一;在分裂时期,是同一个国家内的纷争。从历史上民族政策看民族关系,多种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体制并存,保证了民族共聚于一个国家之内。历史上的民族政策适应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和民族交往日益频繁的需要,使中央政府与各民族的关系越益紧密,管理逐步趋向同一,共同性不断增加。历史上各民族交融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显著。历史经验证明,各民族只有互相交流、互相吸收、互相依存才能促进各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祖国西南边陲崇山峻岭深处,生活着是一个神秘的民族——彝族俐侎人。俐侎人属彝族的一个支系,整个族群只有2.6万多人,是云南省独有的一个族群,聚居在云南临沧市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亚练乡、大雪山乡和凤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等地。俐侎人长年累月生活在高山深处,几乎与世隔绝,他们丰富的民族习俗,一直吸引着各方旅友和民族文化研究者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