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端砚浅谈     
端砚,是我国传统名牌实用工艺品之一。在历史上,它同宣纸、徽墨、湖笔一起被誉为"文房四宝"。苏易简的《文房四谱》写道:"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唐柳公权在《论砚》中记述:"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 端砚历史悠久,据目前有关资料来看,问世于初唐。《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1965年12月  相似文献   

2.
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端溪石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隋唐置端州,北宋改为肇庆府)东面西江羚羊峡的斧柯山一带。斧柯山西侧有端溪水,故在此开采的石砚称为端溪砚,简称端砚。端溪砚从唐代开始使用,由于其石质细腻温润,致密坚实,发墨利笔等优良品质而饮誉天下。因石材略呈紫色,又被称为端溪紫石砚。唐代诗文常提及端砚,到了宋代端砚成为贡品,并被列为四大名砚之首,赞誉备至。端砚对我国书画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文化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自宋代至明清记叙端砚的书籍不少。上世纪60年代,《文物》月刊曾专门刊出砚史资料[1],并组织刊载部分省市博物馆收藏的砚台。…  相似文献   

3.
紫石谈     
<正>端砚,又名紫石砚。唐李肇的《国史补》中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足见唐代端砚之流行。唐代诗鬼李贺在其《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亦有名句,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诗人将端砚比作紫云,又呼之为紫石,可见文人对之称赞有加。本篇从历史、产地、鉴赏、养护等方面,对端砚进行粗浅的论述,名为"紫石  相似文献   

4.
沈岩 《文物世界》2015,(2):74-76
砚台是我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也是历代文化艺术发展成就的结晶。中国自古有四大名砚之说,分别为以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制成的砚台。位居四大名砚第一位是端砚,端砚也有"百砚之首"之称。烟台市博物馆藏有数量众多的明清时期的端砚,其中不乏精品、珍品,代表了这一时期古砚的雕刻风格和技艺水平。  相似文献   

5.
砚林初探——学砚心得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幼年时,因习书画遂与笔砚相亲,久之对家藏古砚发生兴趣,恃宠于亲,得任意取用,轮流把玩。偶然将端砚与《端溪砚史·石品》相对照,以期辨别砚材之所从属,却难以理解,不得要领而止。及至故宫工作,从事文物陈列,因得尽观库藏古砚,虽皆文物南迁之余,然亦颇开眼界。每收集文物资料,亦往往涉及砚学,惟限于条件,殊难持久。七十年代后期,一度  相似文献   

6.
红丝砚今昔     
瑞霖 《东方收藏》2020,(5):25-28
红丝砚在唐宋即负盛名,曾被称为百砚之首。普遍认为,红丝砚兴于唐,盛于宋。唐代柳公权在《砚论》中说:"蓄砚以青州第一,绛州次之,后始论端、歙。"红丝砚产于山东青州的黑山和临朐的老崖岗,唐宋时期,青州、临朐均属青州府所辖,所以红丝砚亦称"青州红丝砚"。  相似文献   

7.
正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记录和见证了中华文明史,直到近代才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砚的历史非常久远,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砚"也称作"研",是由生活上的研磨器发展而来。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件石砚是现存最早的砚台实物。汉代以后,砚台的材质丰富起来,石砚、瓦砚、瓷砚、玉砚、金属砚、漆砂砚等,品类多样,异彩纷呈。以端石制砚始于唐代,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端砚工艺至明清时期趋于成熟,清  相似文献   

8.
古端随笔     
我对古砚的收藏,开始杂一些,端、歙、洮、青白石、陶、玉等砚都有,随着在收藏的实践中加深了认识,逐渐地把范围界定在端砚之内,因为相对而言,能见函的端砚较其它的砚较多,鉴赏端砚的能力也就提高较快,所以很自然地形成目前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收藏家》2017,(6)
<正>一、古砚和砚铭的定义和内容小篆砚作研。汉刘熙《释名·释书契》:"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汉许慎《说文》:"砚,石滑也"(滑训作"利",与研磨同义)。从这些记载可知,砚是一种研磨的工具。古砚是一种古器物。古器物是指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器物中,都是古人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制作的。(1)古器物按功能划分有文具这一类别,古砚便是其中的一种。"砚贵有铭",古砚铭文尤其珍贵。  相似文献   

10.
绝唱:千斤端砚○上官瑾桐端砚是最早为人们所发现的名贵砚石之一。端砚产于今广东省肇庆东郊的羚羊峡两岸,峡南斧柯山下有端溪,名贵的砚材主要产于端溪东岸的山上。宋代,斧柯山的砚石分为下岩、中岩、上岩、龙岩、半边岩等不同的岩位,其品质也有上中下之分。宋代的《...  相似文献   

11.
古砚琐谈     
砚为文房四宝之一,它的寿命比笔、墨、纸都长,所以传世的古砚独多。古砚多用金(铁、铜、银)、石、瓦、陶、澄泥等制成,而最早的砚材大概是石,因为砚字从石,又古代相传黄帝曾琢玉为砚(李之彦"砚谱")。根据地下发掘的材料也证实了这一点,例如乐浪古冡曾出土小型石板,有方、圆两种,考古家认为这是汉代人用作研墨(或黛)者。  相似文献   

12.
王团华 《南方文物》2011,(4):197-198,4
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81年第4期《端砚浅谈》一文中有云:"欧阳永叔、苏易简、李东谷合撰《砚谱》。"按苏易简生于公元958年,卒于996年。欧阳修生于公元1007年,卒子1072年。可见苏易简卒时欧阳修尚未出生,二人不可能"合撰《砚谱》"。查清人计楠所著的《石隐砚谈》里有"欧苏李俱作谱"一句  相似文献   

14.
笔者制砚有年,于古砚多有亲近,近年客居京华,往来于晋、陕、豫、鲁、冀诸省,于诸地之古虢州、绛州、泽州、鲁柘各品之澄泥更得“近水楼台”之便利,过[无数出土物、传世品;箧中也得收不少佳品,稍有心得,深感当世藏家惟端歙老坑是求之风之偏颇。偶于坊间见《中国澄泥古砚鉴赏》一书(以下简称《鉴赏》),期以是书必多可资鉴赏、有益于我辈之精品。顷购览,大为惊讶:书中众多“澄泥古砚”从工艺、泥质、包浆观之皆如我乡徽州俗语所说“一个窑里出来的货”。更有甚者,所收“名人砚”之铭辞多文不对题,且颇感[熟。质证后,发现诸多“名砚”皆为“对的…  相似文献   

15.
刘禄山 《收藏家》2009,(11):39-44
一、“百汉碑砚斋”摹刻百汉碑砚 清代,尤其是清代中期,仕宦文人收藏、赏玩、研究古砚和自刻名贵砚台之习蔚然成风。当时有些文人还以砚名室,以表达自己拥有名砚的自豪。徐珂著《清稗类钞》载:黄莘田嗜好端砚成癖,居官高要时节衣缩食购得良砚百方,其中十方最佳者,视为至宝,  相似文献   

16.
盐亭馆藏文物较为丰富,兹择要介绍三件:一、“陆游砚”(图一)端砚,是我国传统名牌实用工艺品之一。在历史上,它同宣纸、徽墨、湖笔一起被誉为“文房四宝”。苏易简的《文房四谱》写道:“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盐亭馆藏文物明代“陆游砚”具有与众不同的优美石质:“端溪下岩旧印石黑如漆,红润如玉叩之无声,磨墨亦无声(《古砚辨》)”。陆游砚为长方形,棕黑色,长38.9厘米,宽26.5厘米,厚8.4厘米。  相似文献   

17.
赵敏 《南方文物》2014,(2):195-198
<正>砚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简单的研磨器开始,到清代型制多样,装饰丰富的文房用具,砚台的材质不断丰富,型制和纹饰也各具时代特色。端砚作为四大名砚之首,几千年来备受关注。关于端砚的研究也很多,切入角度有端砚的发展史、材质、产地、砚式、纹饰等等。本文主要探讨清代端砚纹饰的题材和发展演变、形成背景。一、清代端砚纹饰的题材端砚的纹饰发展一般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唐代是初采阶段,朴素少文,注重实用;宋元时期端砚处于上升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孙秀云 《收藏家》2011,(9):47-50
天津艺术博物馆素以珍藏佳砚而著称于世,在藏砚界有"半壁江山"之誉。所收藏的历代古砚质地名贵,造型美观,品种多样,雕刻精湛,多为世间珍品。如造型古朴的宋砚、温润如玉的端砚、奇姿异彩的歙砚、质地优良的澄泥砚,以及清代名家学者隽铭收藏之砚等等。  相似文献   

19.
砚趣     
杨得鸿 《收藏家》2013,(3):71-74
中国历代文人将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砚——古人称为研,俗称研台。端砚又名端溪砚,因产于古代的端州(今肇庆)而得名,其石质、石品及石纹与众不同,而因"发墨而不损"的特点位于我国"四大名砚"之首。最早有资料记载应为宋代苏易简的《文房四谱》,苏易简(957-995年)字太简,北宋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砚谱》对砚石的石性,其色泽、硬度、韧性、渗透性、温度变化的适应性和造型作了分析。还有宋代朱苇撰写的《砚史》,朱苇(1051-1107年),字之章,号襄阳漫士,祖籍太原,  相似文献   

20.
漫话澄泥砚     
漫话澄泥砚阎景龙在中国四大名砚中,端砚、洮砚、歙砚均以砚石上乘而身价百倍。唯独澄泥砚以泥为料、制作工艺独特而跻身四强。澄泥砚原产豫西黄河岸边诸地,唐宋皆为贡品。宋李之彦《砚谱》载:“虢州(今河南灵宝市)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足证中原砚文化的历史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