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春三月甲午,“罢半两钱,行五铢钱”^[1]起。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除五铢钱止。这种以五铢为钱文的铢两货币前后行用了七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流通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货币。由于历史上的多次放铸、盗铸,五铢钱的版别纷繁复杂,是品种版别最多的历史货币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铸币的国家,从史籍记载和出土、传世的实物来看,春秋中后期已开始行用金属铸币,其广泛流通则在战国。集中国历代货币之大成的巨著——《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已开始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这是对钱币研究者的一大福音。第一卷《先秦货币》已面世,该卷不仅收罗宏富,  相似文献   

3.
口述史是历史学的最早形式。在西方,最早的史学形态就是关于公元前12世纪特洛耶战争的口头传说。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由盲诗人荷马将这些传说编纂为史诗——《伊里亚特》,它标志着西方史学的萌芽。在古代中国,虽然没有荷马史诗那样的长篇史诗;但是《诗经》有许多篇都是记史之诗。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口头的资料——“语”。《国语·楚语上》记申叔时向楚庄王谈教育太子的内容包括九种,语即为其中之一。“语”是什么?韦昭注云:“语,治国之善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于"最早中国"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所谓"最早中国",指最早的"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意义上的最早中国,不同于政治意义上或国家阶段的最早中国,不同于狭义"地中"意义上的最早中国。本文认为,最早中国形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庙底沟时代,涵盖中国大部分地区,具备有中心有主体的多元一体结构,是商周乃至于秦汉以后文化中国的前身和政治中国的基础,其最基本的特质是以农为本,最核心的观念是祖先崇拜。  相似文献   

5.
从二里头类型文化试谈中国的国家起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很早的古代,在地球上北纬15°—45°之间,出现了几个文明古国,对世界人类的文明作出了贡献。毛主席指出:"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我国的古代文献记载,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属于夏王朝时期。根据这些文献,夏代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由于后世记载夏代的史料很少,夏代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以来,关于北方渤海、契丹、女真、满的货币均有论文发表,唯独关于高丽的钱币却始终未见有文章专门论述。为补此缺,试将涉猎史籍所得,略论于下: 一、高丽有前后之别史书中常见高丽之名,上起公元6世纪,下至14世纪,前后凡八百年。但史籍中的前,后高丽,性质却有很大区别。前高丽,原称高句丽,始见史载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6世纪始改称高丽。高句丽本为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最初居住在今辽宁省新宾县一带。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曾因之而设高句骊县,隶玄菟郡,汉封其酋长为高句丽王,王莽  相似文献   

7.
丰富多彩的古罗马钱币王传晋位于亚平宁半岛的古罗马,曾有灿烂的文化和发达的商业。其钱币品种和中国一样,极为丰富多彩,成为西方货币史上的重要一页。现今出土和传世的古罗马钱币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之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  相似文献   

8.
孙莉 《新疆钱币》2004,(3):58-62
萨珊货币是由公元3世纪在伊朗高原西部建立的萨珊王朝所发行的货币。这种货币是当时普遍流通的一种国际货币,在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现。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也陆陆续续出土了这种货币,其出土数量之多,出土地点之广,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正丝绸是早期中国形象的象征。以丝绸为媒介,中国与非洲大陆在远古时期就已开始了联系。非洲同中国的交往,以北非和东非为最早。公元前6-4世纪,在中国与埃及两大中心之间的中东地区兴起了波斯帝国。公元前529年,波斯帝国占领了大夏(阿富汗北部),并于公元前525年一度征服埃及。  相似文献   

10.
按古典文献的说法,夏王朝是中国最早的王朝,是破坏了原始民主制的世袭“家天下”的开端。一般认为,夏王朝始建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夏王朝建立的年代估定为公元前2070年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早期铜器与青铜器的起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公元前16世纪以前的早期铜器已在50多个地点发现500多件,主要分布在四个地区,其年代最早为公元前4500年。早期铜器的发展,经历了公元前4500~前2500年尝试冶炼各种原始铜合金的发生期,公元前2500~前2000年以红铜为主的发展期和公元前2000~前1600年以青铜为主的成熟期。中国古代青铜器分别起源于西北地区和中原地区,青铜时代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  相似文献   

12.
高智慧 《丝绸之路》2012,(16):30-32
宋代中国被西方历史学家称为"世界经济中心"。这一时期,人们生活相对安定富足,艺术思想、审美情趣空前活跃,商品货币经济高度发达。这一时期的货币,不仅是中国货币,也是亚洲货币,东南亚、日本、朝鲜均使用宋钱。宋代是中国货币史上最复杂的时期,钱币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朝的钱文书法多样,篆、隶、行、草、楷五体皆备,且多出自名家之手,还有皇帝亲笔的"御书体"。宋钱无论是数量、种类及文化都创造了中国古钱之最,对后世各朝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3.
有关北宋交子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宋交子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不仅在中国货币史上,而且在世界货币史上,都享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是,由于文献资料的简略,实物的遗缺,所以,我们对北宋交子的认识,至今仍有不少盲区。现就有关的几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认识。一、交子诞生的原因关于交子产生的原因,文献史料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中多数人的说法是:因为铁钱沉重,面值小,购买力低下,不便使用。文莹在《湘山野录》卷上中最早记录了此说,而吕祖谦在《历代制度详说》卷七《钱币》中讲得最具体,他说:“蜀用铁钱,其大者以二十五斤为一千,其中者以十三斤为一千,行…  相似文献   

14.
筷子的历史     
正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中国是筷箸的发源地,在民间,筷子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民族的婚庆礼仪中。成双成对的筷子意喻"和和气气","和睦相处","快快乐乐",缺一不可;齐头并进、相互协助的精神,更是对中国传统爱情天长地久、矢志不渝的体现。从最早  相似文献   

15.
书讯     
正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许宏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3月出版,定价:28元。公元前2000年是个重要的节点,"何以中国"是对最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最后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最早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诞生。这是作者继《最早的中国》之后,又一部好看的考古科普之作,从考古材料入手,从考古学家的角度,解读从神话到历史的进程,讲述早期中国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发现和掌握各时期的历史货币是研究历史货币的物质基础,科学考古和运用科学考古成果来补益货币之研究,是深入认识历史货币的一把钥匙。 20世纪,是中国历史货币发现与研究双双取得瞩目成就的一个世纪。在这个世纪内,中国历史货币中一些疑难问题因科学考古而得以揭示,考古成果又因历史货币的发现研究而得以丰富。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雅典颁布了意在提洛同盟内建立统一的货币及度量衡体系的《钱币法令》。该法令的出台不仅是为建立统一的货币、度量衡体系,雅典也希望籍此加强对提洛同盟成员的控制,进一步巩固在同盟内的地位。对《钱币法令》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对外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8.
朝鲜的学者主张古朝鲜的建国年代应该在公元前30世纪。一部分韩国学者也极力主张公元前2千年以前,古朝鲜就已经具有了国家形态。目前学界对古朝鲜国家建立的时期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不等,其差异竟有800年之多,处于混乱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3千纪后半叶至前2千纪之初,黄河、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分布着龙山时代诸文化,但细较起来,各区域进入龙山新时代和摆脱前龙山旧传统的时间并不一致。就中原和海岱地区来说,鲁东南和临汾盆地最早,约在公元前2500年;其次是鲁西、豫东皖北、河南中部,在公元前2400~前2300年;最后是晋南运城和垣曲盆地、豫西三门峡地区,在公元前2200~前2100年。至于龙山旧传统和二里头新风尚的交替时间,则以洛阳盆地最早,约在公元前1750年,周边地区依次早晚,最晚可能迟至约公元前1600年。  相似文献   

20.
<正>关于司马迁的生年,主要有公元前145年与公元前135年两种说法。公元前135年说(亦称建元六年说)者,学术界一般以郭沫若为代表,其实祖述者为李长之。李氏举证十条以立其说,文章题称《司马迁生年为建元六年辨》(以下行文简称"李文"),最早发表于1944年5月出刊的《中国文学》一卷二期,后收入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的李氏专著《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书。李文发表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到了1955年,郭沫若在《历史研究》第6期发表《"太史公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