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周“佩玉”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所讨论的“佩玉”,是古文献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它和平常意义的“所佩之玉”有所区别。《周礼·天官·玉府》:“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郑玄注引《诗传》曰:“佩玉,上有葱衡,下有双璜衝牙,(虫宾)珠以纳其间。”又《毛诗·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传曰:“杂佩者,珩璜琚瑀衝牙之类。”此处的杂佩,也即本文中的“佩玉”。综上,周代所谓的佩玉,或称杂佩者,并非泛指单一的玉佩饰,而是由诸多特定玉件  相似文献   

2.
国字山战国墓出土的玉石器具体分为玉器、石器、料器,这些玉石器造型优美,纹饰雕琢细腻,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玉器主要是佩饰用玉,也有部分装饰用玉。料器主要是管饰和蜻蜓眼。石器主要是砺石。这批玉石器的出土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玉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收藏家》2017,(8)
<正>玉佩饰即古人系在身上,用作装饰的玉质器物。在考古发掘品中,我们也常见到一些木俑、陶俑身上佩挂着精美的玉佩。古代中国人认为,玉具有神秘色彩,它是山石之精灵,能够驱凶辟邪,给人带来福瑞。同时儒家还将其温润坚实的质地,比德君子而加以崇拜,并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之君子必佩玉"之说。所以从古至今,玉质佩饰始终是人们重要的佩戴装饰品。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玉文化十分繁荣,无论是皇家还是民间,用玉均已  相似文献   

4.
小说《儿女英雄传》中对人物所进行的佩饰描写是清代佩饰尤其是满族佩饰现实中的写照,文章对小说中的佩饰描写进行归类、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小说中所描写的满族佩饰尤其是清代民间佩饰的特点,使之成为研究清代佩饰尤其是满族佩饰的又一佐证材料。  相似文献   

5.
2001年,西安南郊西安理工大新校区发掘唐代墓葬一百余座,其中Ⅱ区M2为唐王朝宗室后裔李倕之墓。墓葬未经盗掘,形制较完整,出土文物丰富。随葬品有陶、瓷、漆木、铜、铁、金、银、玉等各种质地,其中金冠、金佩饰结构复杂,工艺精湛,为前所未见。  相似文献   

6.
赵宏伟 《收藏家》2011,(6):50-52
玉印章我们现在所能看到最早的实物是战国,古代玉印具有佩饰和凭信的双重功能,同时也是佩印者地位和财富的体现,到了汉代玉印成为流行时尚,精美程度达到了鼎盛。自明代文人篆刻入印以来,到清代乾隆时期,文人治印之风大为时尚,流派纷呈、百花齐放。在此基础上壮大起来的玉印文化在清代文人思潮的推波助澜下,  相似文献   

7.
飞天形象来自佛教,玉飞天自唐代开始进入玉器家族,几经变化,始终与佛教文化息息相关。但每个朝代的玉飞天都有各朝代的特点。笔者通过学习发现,唐代玉飞天的显著特征是其婀娜的身姿和袒露的上身;宋代的玉飞天略显呆板;辽金的玉飞天有北方的健硕;明代的玉飞天体型肥硕;清朝的玉飞天身姿优雅,做工极其精细。飞天作为佛教用物,其用途始终是业内讨论的焦点,因此文章探究了飞天在玉步摇耳珰等佩饰上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对汉代玉器进行综合考察时,发现在丧葬、佩饰、日用及陈设用玉中,有许多玉器无论造型或纹饰都有一定的辟邪厌胜之意。本文通过对这类玉器的研究,试图从玉器角度分析看待当时社会流行的辟邪厌胜思想,辟邪厌胜意义也是汉代用玉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周晓晶 《收藏家》2012,(5):32-36
若描若绘的玉图画玉 图画,是指在玉器上雕琢绘画或书法作品作为图案装饰,这类玉器始见于宋代,盛行于清代,多以浅浮雕技法施于山子(图48)、插屏、笔筒、如意、扳指、鼻烟壶、佩饰、镶嵌饰等面积较大的玉器上。  相似文献   

10.
刘建 《收藏家》2014,(1):38-44
中国玉器制作源远流长,在长达七八千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连绵不断,相沿不衰。先民们相信,透过通灵的美玉能汲取神明的智能,与天地交流对话。由最初以“苍璧礼天”帝王贵族专属的神器,再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士大夫们的佩饰玉,发展成为宫廷陈设、书房摆设的把玩用玉。  相似文献   

11.
王丽明 《收藏家》2006,(9):29-34
通过半个多世纪在滇池区域考古发掘,特别是在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呈贡天子庙、官渡羊甫头许多大型古墓群的发掘,出土青铜器数量近万件,且极富地方特点,特别是相伴出土的还有数量可观的金、玉、玛瑙、孔雀石等珠玉宝器(图1、2)。其随葬青铜器制作如此精美绝伦,又有色彩斑斓的金玉珠宝,按先秦至汉多有厚葬之风,当认为墓主着装定也隆重华美,从出土的饰品数量及青铜器上的人物形象看滇人服饰,真可谓珠玉锦绣集于一身,衣着服饰纹彩缤纷。似乎可以想像滇人是爱美的民族,无论发式、衣着、佩饰等都擅长集合金、铜、玉、玛瑙、孔雀石等不同材质,…  相似文献   

12.
徐欢 《南方文物》2012,(1):195-196,199,202
玉器在我国古代泛指美丽的石头,古人将质地坚韧致密、色泽温润纯净的美石都视为玉。中华民族对玉应用之广泛,以及对玉那份浓浓民族情感是世界古文明国所仅有。自古至今佩玉、玩玉、赏玉、藏玉已成传统;歌颂玉之美,诗词文章也已蔚成风气,不论文人雅士、达官百姓无不喜爱之。德清县博物馆藏玉分为良渚玉器和明清玉器两部分,下面分别介绍之,欣赏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三国时期至明代出土的玉佩饰为证,与当时的典籍一一相对照,辨识组玉佩中的珩、璜、琚、瑀、冲牙的具体形态,并对其在不同时代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4.
徐州地区出土的汉代玉璜根据造型特征可分为四种类型,西汉早中期和西汉晚期至东汉两个阶段。西汉早中期为玉璜的鼎盛期,西汉晚期到东汉为玉璜的衰落期。有玉璜出土的墓葬多为大中型墓葬,墓主身份为汉代楚王、列侯、刘氏宗室或高级贵族。玉璜主要作为礼仪用玉、生活佩饰和丧葬握具来使用。汉代人用玉璜随葬,彰显了墓主人尊贵显赫的身份,也反映了他们"事死如生"和"羽化升仙"的丧葬观念。  相似文献   

15.
张瑞 《大众考古》2022,(8):60-66
<正>明王朝的典章制度、礼仪文化上追唐宋,开拓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气质内核。在这样的背景下,明代的各类物质文化都在传统之上显示出新的时代风貌,玉带具就是其中之一。依据现有的实物、图像和文献资料可知,明代的玉带具主要包括玉带板、玉带钩、玉绦环、玉带扣等,形态各异,承担着不同的束系任务,使用的方式、场合等亦各有特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所述玉带具专指具有系结作用的束带用玉,不包括仅有装饰作用的玉佩饰等。  相似文献   

16.
东周楚玉,在蔚成气象的楚文化研究中,至今仍然是一个被冷落的话题,基于此种状况,笔者对已发表的考古资料中有关楚玉,尤其是随葬有珠玉佩饰的墓葬按时间和空间的顺序进行了初步整理,发现其中蕴含着一些耐人寻味的现象,并就此作了一些探讨,在此写出以就教于方家,期冀抛砖引玉,唤起大家对楚玉研究的兴趣。先秦玉器,按其用途的术同,大体可分为礼玉、佩玉、葬玉等类。楚墓中专用于丧葬的玉器,似以星最为多见,这可能与楚地巫风盛行的社会习俗有关。(拟另文论述,本文只讨论佩玉。)楚人的佩怖,从出土物来看,很大一部分是琉璃、玛…  相似文献   

17.
孙秀云 《收藏家》2011,(9):47-50
天津艺术博物馆素以珍藏佳砚而著称于世,在藏砚界有"半壁江山"之誉。所收藏的历代古砚质地名贵,造型美观,品种多样,雕刻精湛,多为世间珍品。如造型古朴的宋砚、温润如玉的端砚、奇姿异彩的歙砚、质地优良的澄泥砚,以及清代名家学者隽铭收藏之砚等等。  相似文献   

18.
九峰山探秘     
李继文 《文史月刊》2004,(10):54-55
九峰山位于山西芮城县境内的中条山南麓,山势隽秀挺拔。这里是全真道教的发祥地,是传说八仙之一吕洞宾的仙居洞府,称为“纯阳上宫”。据县志记载:“其峰有九,形势秀拔,道流爱之,名为玉椅,建宫于上。”这里奇峰峻岭,风景优美,宁静祥和,空气清新,是历代名人志士修身养性之地。东汉王莽、  相似文献   

19.
半截残碑     
本是好玉的,古之华夏以玉为宝,然并非因宝而好玉,实是因了玉本身之灵性,对汉儒赋玉以“五德”,也颇认同。而玉确是极难得的,一来难以觅其踪;二来即便有缘得见,也与囊中不符,那时便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好在多年来留心与此,藏了几件,有时又蓦然有自慰之感。儒教之说,几千年来成就了中国文人乃至社会之思想,赋情于物的玉便成了人们十分的爱好。  相似文献   

20.
<正>组合佩饰指的是由两件或两件以上器件组成的,用来起装饰美化作用的串饰。中国最早的组佩性饰品,当属距今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以石珠、骨珠、兽牙、海贝壳等经过钻孔串连而成的佩饰。大汶口文化的玉石组佩发现得较多,良渚文化玉石组佩更为精致。这些都是作为项饰出现的。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商代很少见组合佩饰。西周时期的组合佩饰很是多见,尤其是以玉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组合佩饰,几乎每个西周时期的墓地都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