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墓享堂疑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7年在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陵一号墓中出土了一块刻有四百五十余宇的“兆域图”铜版,铜板上用金银镶错出整个中山王的陵园平面布局,它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一份陵墓建筑规划图,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它的出土,引起了考古学界的极大的重视。许多同志相继著文探讨中山王陵的墓上享堂建筑,以及古代中国陵墓上建享堂的源流问题。在探索这一问题时,有些同志  相似文献   

2.
中山王墓青铜器铭文简释——附论墓主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平山县三汲公社两座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中山国大墓的发掘,是令人兴奋的重大考古收获。两墓出土文物,已于不久前开始在故宫博物院展出。中山国都城外的一号墓,出土了四百七十字的中山王?鼎,四百五十一字的中山王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中山王■墓出土的斧钺铭文"(丸心)"予以考释,推翻了"丸"不见于出土先秦古文字的说法,也为器主的确认提供了依据;同时对圆壶铭文"燙上"、"氏"、"隹"等字词作了改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文意。  相似文献   

4.
<正> 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在河北平山县三级公社即中山国最后一个都城古灵寿城西发掘了中山国国君(?)的陵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石器、陶器及其它质料的器物[1]。中山王(?)墓出土的铜器是战国时期北方晋系铜器中数量最多、品级最高、年代最明确的铜器群,它为这一时期晋系铜器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的标准器。中山王(?)墓的正式考古报告出版后[2],笔者立即  相似文献   

5.
1968年河北满城汉墓的发掘使西汉第一代中山王刘胜重新受到世人的关注.在纪念满城汉墓发现40周年之际,本文依据史籍记载.概述分析了历史上的刘胜其人其事及中山王世系,简述了刘胜的兄弟们"景十三王"的为人及归宿,并以亲身之经历介绍了该墓出土的金缕玉农在国外几次展出的盛况.  相似文献   

6.
考古资料表明,春秋中晚期的鲜虞白狄已经开始自行种植农作物,能够与华夏民族一样用陶质或铜质的、鬲和鼎蒸、煮谷物;战国中期以降,白狄食用的谷物包括粟米和稻米,食用的肉食包括野生的飞禽走兽,也包括牛、羊、猪、狗、鸡等多种畜养的动物,且已掌握较为复杂的加工谷物和肉食的方法。中山王墓中到处可见麻或丝的遗迹,灵寿故城出土遗物中则有数十件陶制纺轮,表明当时的白狄已经学会用麻或丝制作衣服。深衣作为华夏诸国流行的服式,已为战国中晚期的白狄所接受和采用。中山王一号墓中出土的铜俑所穿服装并非"胡服",而是中原服式的改良。  相似文献   

7.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十二年扁壶,其器铭中的"自"字多家释为"师",这既不符合战国时期的用字习惯,从文例来看亦不当.根据该字形体和文例分析,此处是作为偏旁的"邑"字,应当是制造者"工"之私名.  相似文献   

8.
一、三角文犀错金银铜三角“文犀”器座(图1),出土于一号墓。“文犀”是早已为人们所遗忘了的动物形象。这种水牛属的奇蹄动物,在现代有关的文字记载中,只说分布在尼泊尔、印度、南洋与马来西亚和非洲等地,有两角犀和独角犀。这次中山王墓出土的三犀  相似文献   

9.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十二年扁壶,其器铭中的"■"字多家释为"师",这既不符合战国时期的用字习惯,从文例来看亦不当。根据该字形体和文例分析,此处是作为偏旁的"邑"字,应当是制造者"工"之私名。  相似文献   

10.
鲜虞中山国青铜器的造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茹 《文物春秋》2002,(5):43-46,51
<正>中山国,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狄族鲜虞部在今河北中南部建立的诸侯国,始建于春秋末年,战国中期达到鼎盛。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已掌握较高的青铜器制作工艺技术,创造出独具特色、精美绝伦的中山国青铜器。中山王墓及中山国中小型墓葬出土的青铜器,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中山国青铜器制造工艺的成就。中山国不仅融合于深远博大的华夏文化,还保留了一部分北方民族的文化特点。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除中山王墓的发掘外,中小型墓在平山及其他临近地区时有发现。据不完全统计,发掘的中山国中小型墓约有30余座,都出有成组的青铜器,其中以生活用具居多。根据出土青铜器的用途和器型种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11.
正满城汉墓共两座,一号墓的墓主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二号墓的墓主是王后窦绾。两墓是同陵而不同墓穴的异穴合葬墓,或称"同坟异藏"的夫妇合葬墓。中山王刘胜墓和王后窦绾墓共出土玉器160余件(套),其数量之多,在已发掘的汉墓中仅次于广州南越王墓和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刘胜死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窦绾之死稍晚于刘胜,前后相差应该不超过10年,两墓营建的年代都属于西汉中期。汉玉继承了先秦玉器的优良传统,但又有所创新,从而  相似文献   

12.
中山王 墓铜器四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华 《文物春秋》2003,(1):59-69
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在河北平山县三汲公社即中山国最后一个都城古灵寿城西发掘了中山国国君 的陵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石器、陶器及其它质料的器物。中山王 墓出土的铜器是战国时期北方晋系铜器中数量最多、品级最高、年代最明确的铜器群,它为这一时期晋系铜器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的标准器。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七七年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青铜器、玉器及殉葬品不少。其中铭文较多的主要有鼎、壶各一,为过去战国器所未曾有。审其铭刻皆先铸器而后凿款,其书体与传世古玺文字十同六七,其不可识之字居十之二。出土后释其铭文者多,易释之字各家略同,不可识之字间有强解者。今不再释文,  相似文献   

14.
徐琳 《中原文物》2008,1(1):49-54
本文通过对河北东汉中山王刘畅墓出土的玉座屏进行考察,结合文献和考古材料反映的汉代社会思想背景,认为其上屏描绘的人物形象为西王母,而下屏主题人物根据出现的时代有三种可能。它体现了汉代人们对生命不死的追求,是汉代神仙长生思想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5.
《收藏家》2016,(5)
正在已发掘的西汉长沙王室墓中,曹墓是出土玉器相对较多的一座。曹墓早年被盗,但考古发掘仍出土了三百多件文物。其所出玉器共46件,包括玉印3件、单面透雕龙马玉珩2件、鸡心玉佩2件、玉环2件、玉瑗1件、玉璧12件、玉璜6件、玉贝12件以及其它玉器6件。这座墓发掘于1974年12月至1975年1月长沙市咸嘉湖陡壁山,位于长沙王陵区内,墓中出土了"曹"玛瑙印两方,"妾"玛瑙印一方,故被命名为"曹"墓。根据墓中出土器物的形制大小及规格,整理者推断,  相似文献   

16.
周波  刘聪  周黎 《四川文物》2020,(3):60-65
殉人现象在西汉诸侯王墓葬中时有发现,如徐州的狮子山楚王陵墓、广州的南越王墓等。狮子山楚王陵墓墓道内发现陪葬墓1座,墓室内2座。其中位于墓道内陪葬墓未被盗扰,出土印文为"食官监印"的铜印一方。据此,发掘者及相关研究学者多将其称为"食官监"陪葬墓,认为墓主为负责楚王饮食的食官监。该陪葬墓出土铜鼎、铜印、玉枕、玉璧、玉璜、铁剑、无字玉印等随葬品,出土器物数量及组合说明墓主生前具有较高的等级地位,与"食官监"一职不甚相符。因此,墓主生前当有更高的职位。墓葬内出土一方无字玉印,玉印原应朱书或墨书官职名称,此印或能代表墓主生前最高身份。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固原南塬清理了四座北魏墓,均为"凸"字形斜坡墓道单室砖墓,出土遗物包括细颈陶壶、陶罐、刻铭砖、玛瑙珠、水晶等,是北魏时期丧葬习俗的重要参考资料。墓中出土的"熙平元年"、"熙平二年"砖志为宁夏北魏墓葬的断代提供了新的标准。墓中出土的四枚波斯银币,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交流的盛况。  相似文献   

18.
杨洁 《文物世界》2014,(6):72-74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是上世纪70年代在河北省平山县i汲乡战国时期中山王磐墓出土的众多精美文物中一件极为罕见的艺术瑰宝,是占中山文化的杰出代表。铜方案通高36.2厘米,案框边长47.5厘米,环座径31.8厘米,重18.65千克,器物周身满饰错金银花纹,造型别致,工艺精湛。  相似文献   

19.
曹迎春 《文物春秋》2012,(5):11-14,25
中山国铸铁炉边发现的骨料,不是为铸铁增加含磷量或用作燃料,而应该是用来降低冶炼熔点的熔剂。中山王墓出土的木皮铁杖与《吕氏春秋》所载铁杖虽同名为"殳",但用途各异,一为步战之兵、礼仪之器,一为车战之兵、实战之器。中山国的半倒焰式馒头形陶窑并非独创,而是战国时期陶窑的流行式样。灵寿城出土的炊器陶在燕国考古中也有发现,并非中山所特有,另一种炊器陶则更具中山国特色。中山国的货币存在仿铸现象,但非民间仿铸,而应该是官方仿铸。  相似文献   

20.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数件遗物,具有陶质、中空、内装砂粒、器物外表镂空或装饰有纹饰等特征,发掘报告中按照陶响器进行了命名;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有外形相似的遗物,却作为洗浴器具命名。通过对比和研究相关器物本身的结构形态、出土位置和伴出物等因素,可以推断南越王墓出土的这几件"陶响器"的真实功能可能也是洗浴用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