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克 《文史博览》2006,(5):58-58
长沙湘春街与北正街交接处,是个十字路口。据说旧时从北门进城来的第一道关卡就设在这里,所以俗称“头卡子”。“头卡子”东面是学宫街和上学宫街,现在改叫成功街和学宫街了。老学宫街也曾叫过学工街,但那是特定年代下的事。你现在如果仔细寻找,还能在成功街上找到“学工街”的老门牌。  相似文献   

2.
老街与古渡     
我是生在此长在此的地地道道镇江人。记得上学的时候, 就听老人们说过什么“最古老的一条街”。后来才知道就是西津古渡街。我喜欢在这条街上走走停停。我的一位在外地工作的老同学也说,每次回家乡总要先到这条街上转悠转悠,好像是看望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现在因工作的便利,只要有远方的朋友来,我都要介绍这条古渡街。跨过十多级台阶,穿过一道券门,当街摆着几件古玩、几幅字画,临街也是古玩、字画、杂货、小吃、茶楼……青石路、女儿墙,砖墙斑驳,危栏剥蚀,仿佛这多年这里根本就没有“进化”过似的,一切都凝聚在一种厚重的历史的原生态中。很早以前,这里只是一条破山栈道,依山临江。古道的那一头是古渡,一桅渡船,三两渡人,当地人叫它“西渚”。成  相似文献   

3.
从唐朝永徽年间到现在,大理三月街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滇西各族人民的物资和文化交流盛会,也是民族团结的节日。关于大理三月街的由来,在白族民间流传着各种不同的传说,现在介绍几则于后。一阿善与阿香相传在大理国时,洱海边上住着很多渔民,他们世世代代都以打鱼为生。有一个老渔翁,人称“老渔家”,膝下单生一子,名叫阿善。这个小伙子手脚勤快,忠厚过人。他经常帮助  相似文献   

4.
提起红石岩,扎实叫人伤心。红石岩的故事,昆明彝家人十个有九个会讲,讲起来三天三夜扯不断。红石岩是昆明城北三十里的一堵老岩子,岩子上的石头红通通的,象血染过一样,所以叫做红石岩。年年八月十六、十七、十八这三天,昆明城、安宁街、富民县、呈贡县和晋宁县的人,坐车赶马来这  相似文献   

5.
从纪念塔到南明桥,这条1000来米的新华路,是一条很值得一说的名街。 现在的新华路一带,以前是一片梓木林。贵阳筑城以后,尤其是在明中叶以后,才慢慢形成一条小街。但由于它在城外,到清末时路也不宽,同老石岭街差不多。周西成修环城路时,过了南明桥,就往右拐,经箭道街,与西线相接,也没有经过这里。1935年中央军入黔后,才把它拓宽并延伸到陈家坡前,接湘黔公路,成为进出贵阳的重要通道。这条路在近代历史中曾经有过好几个名字。因它是通往南明桥的路,曾叫南明路;因它在老贵阳的南面,曾叫市南路;  相似文献   

6.
林鹏 《文物春秋》2001,(6):71-74
我家在易县南管头村,隔河有个北管头村。老人们告诉我,北管头村从前叫郎山庄,南管头村从前叫什么不知道。后来读《水经注》:“徐水三源奇发,齐泻一涧。”三源即野刹一源、七峪一源、甘河一源,它们在南管头汇合,这一“涧”就是南管头。南管头村南的西坡头,至今还叫“涧头”,可见“一涧”就是南管头。据此推测,南管头原来应叫“涧头”,后来图省事,写作“间头”,“间”与“官”草书相似,久而久之就写成了“官头”,最后成了“管头”。南管头现在是个镇,从前是个小山村。南管头村的耕地都叫台,有南台、北台、东台,可见从前耕地…  相似文献   

7.
骆明  陈鸿儒 《旅游》2000,(10):12-13
秋天是北京最好的季节了,不冷不热,天高气爽,花红柳绿,人也透着一股子精气神儿。外地朋友来北京旅游,顺便看看我,过去生活拮据的年代,我都请他们撮一顿儿。现在不行了,刚一张口,人家就说了:“谁还没吃过饭?到北京就是感受老北京的文化来了。你就领着我们转悠吧。”“去琉璃厂文化街怎么样?”“那当然好了。”吃饭改逛街,为我省下不少钱,再说我也有段时间没去哪儿转转了。  相似文献   

8.
《旅游》2015,(2):78-79
“祛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的诗话生动刻画了古代人过元宵节时愉快的心情。正月十五元宵节,也称“上元节”、“灯节”,是最重要的中华传统节日之一,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这个节日的雏形就已经形成了。人们用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迎接新年里头一个圆月的到来,春节像一台大戏一样被推入最后的高潮。老北京的正月十五是街上灯最亮的时候,孩子们举上自己做的或大人给买的各式灯笼在街上玩呀、笑呀。路人还嬉笑道:“你们是照舅呢吧?(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是北京的一句歇后  相似文献   

9.
正克里特说:"有许多人似乎没有学习过文化,没有学习过道理,却生活得很合理。"我女儿的老外婆,我妻子的老母亲即我的老岳母唐素珍(我习惯叫她老外婆)应该就是这样的人。老外婆唐素珍生于1927年,逝于2009年,前30年她生活在湄潭黄家坝,后50年生活在贵阳油榨街。老外婆23岁时嫁与一个到湄潭"打工"的四川人(我的岳父,我习惯叫老外公),然后就与那时所有的人一  相似文献   

10.
吴若峰 《旅游》2006,(8):82-87
无锡惠山脚下的直街是来无锡旅游的人必去的地方,直街的名气并非现代都市商业街的繁华带来,直街的商铺大多卖的是几百年延续下来的用惠山泥捏制出的泥人儿。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惠山脚下有三多,即“庙宇多、祠堂多、泥人多”。昔日的惠山街因泥人而增色,而泥人业又因惠山街的繁荣而日益兴旺。长期形成的民俗文化氛围,使泥人与惠山街结下了不解之缘。久而久之,惠山街上卖泥人成了无锡一景,似乎外地人不到惠山,等于没有到过无锡;而人们不买几件泥人回去馈赠亲友,就等于没有到过惠山。  相似文献   

11.
六 投身“五四”运动1918年夏,黄负生应冼百言之邀到汉口致忠中学兼职教书。这年恽代英在中华大学文科毕业后留校任中学部主任。而他的同班同学冼百言在汉口办的致忠中学,地址就设在汉口后花楼街的永庆里(现在叫永进里),过交通路再往上走一条宽大的石头铺成的路巷的顶  相似文献   

12.
著名老作家马识途先生在《重返红岩随笔》中说“……就低桌子,坐高凳子,脚踏桌横子,赤着膊,豪吃豪饮豪言豪叫,才真叫吃重庆火锅。”这是旧重庆街道火锅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3.
李强 《文史博览》2007,(5):41-43
我的中小学时代大部分时间是在“文革”中度过的。那时有个词叫“开门办学”,即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学工、学农劳动,接受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再教育。其依据来自毛主席1966年的“五七指示”。在“指示”中,有段专门针对学生的语录:“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这段文字当时非常著名,它是“文革”中的办学方针。学工、学农成为那个年代学生必须经历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山茶》2009,(4):196-203
路易斯·马萨腾塔有许多中国朋友,这位美国老摄影师能用中文叫自己”老马”。老马最爱两个地方:意大利和中国。前者是他父亲的祖国,后者他已经访问过20次了。他说:“我最得意的作品就是秦始皇兵马俑和意大利赫库兰尼姆遗址。”老马也确实堪称“老马”!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轿子是身份的象征。 古代的轿子不是随便就能坐的。按明朝初年的规定,轿子分为大轿小轿:大轿是四人抬的官轿,四品以上官才能坐;小轿是两人抬的民轿,只许妇老病残坐。洪武年问有“五品京官亦美哉……有时街上骑驴过”的诗句,骑驴就很光荣啦。  相似文献   

16.
1938年4月,有一批韩国侨民从外地迁到重庆境内的綦江县,并在那里租房寓居。这批韩侨共有105人,其中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仅3岁,分别居住在古南镇上升街、临江街老米市、观音岩庙内、新街子三台庄和菊波路等处。他们除在临江街老米市住宅门前贴有“曹公馆”字样的纸条外。其余各处均未挂牌,平时也不与当地居民交往,行踪颇为神秘。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江苏省高等法院苏州看守所设置在苏州的司前街,所以被称为司前街监狱。后因抗战前,史良女士等人曾在此关押过,所以又称“七君子监”。司前街监狱承袭封建旧制,实行一种黑幕性质的法西斯统治,俗称龙头老大式的管理。狱官可以设立私刑、钉镣,对犯人进行敲诈勒索,无恶不作。犯人平时吃的是一种叫五子饭的饭食(砂子、石子、稗子、谷子、虫子)。号房阴暗潮湿,蚤虱蚊蝇成群,蟑螂臭虫出没。于是,牢房里经常发生一些犯人反抗的绝食斗争,尤其以政治犯较为激进。后来,经过不断的斗争,典狱长虽然被迫取消“龙头”,但迫害犯人的手段未见减弱。…  相似文献   

18.
散文三题     
叫街 过去的关中农村经常有叫街的出现,一个村子通常是一个叫街的刚走另一个接着就来,遇到年景不好或者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三四个人同时叫街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9.
贵阳是座山城,过去路况不好,叫坡叫坎叫弯的地名特别多,从蔡家街至老东门有条小路名叫“弯弓街”就很形象。少见的是从大南门到新路口这一段,南明河变得异常宽阔舒缓,岸边有条笔直小路被称为“箭道街”,显得少有而独特。  相似文献   

20.
跑飞机     
师克强 《丝绸之路》2012,(13):73-74
甘肃靖远人特指上世纪30年代末躲避日本飞机轰炸为“跑飞机”。 1939年,中华民国二十八年,2月12日,农历己卯年腊月廿四。 这天“后晌黑”(下午),靖远县城阳光明媚,县城南关“跑买卖”(做生意)的李文公家的“四合头院”(四合院)中洋溢着春节前的喜庆祥和的气氛,已开始炸过年吃的油饼.儿和馓子了。恰好家中的好“胡油”(胡麻油)不够了,李文公就打发伙计去街上“各家”(自己)的杂货铺子来(中)取“胡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